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歐亞大陸遠征古道的轉型——從絲綢之路到茶馬古道

歐亞大陸遠征古道的轉型——從絲綢之路到茶馬古道

絲綢技術和茶葉技術最早出現在中國,並且在中國得到高度發展。這兩項技術對世界文明傳播有重要貢獻,不亞於傳統中國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技術發展促進歐亞大陸聯通

在絲綢之路形成以前,歐亞大陸並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遠征古道。絲綢技術的出現導致了絲綢之路的出現,使歐亞大陸有了遠征古道的連接。茶葉技術的出現和高寒地區民族恃茶行為的形成,導致了茶馬古道的出現,使得整個歐亞大陸的連接不再中斷。

中國的絲綢技術不僅出現最早,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於是以絲綢為大宗商品的歐亞大陸遠征古道開始出現,包括北方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學界經常提到的人類走出非洲之路、族群遷移古道、游牧線路,以及古鹽道、玉石之路、貝之路、銅鼓之路、陶瓷之路、荔枝之路、銅之路、鐵之路、酒之路、香料之路、香水之路、漆器之路等,和絲綢之路相比,這些都是臨時古道或局域古道。絲綢之路的出現是很多早期臨時古道、局域古道相互連接或定型的結果,絲綢之路也激活了這些局域古道。

絲綢之路對歐亞大陸的文明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絲綢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遠征商品和大宗商品,並不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需品。因此,絲綢之路的持續性和活力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首先,以橫斷山、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天山和阿爾泰山為核心的世界高地帶,成為絲綢之路的最大障礙,商隊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和貿易利潤,不敢冒然走絲綢之路。其次,古代絲綢之路上漢族、匈奴、吐谷渾、吐蕃、突厥、契丹、西夏、女真等民族或部族衝突不斷,絲綢之路時常中斷。此外,還受到織品多樣性這一因素的影響。絲綢本質上表現為織品的功能。麻布、葛布、薴布、毛織品、棉花等織品的產地在世界上比較多元,即使是絲綢技術,也不是中國長期獨有。繼中國絲綢之後,世界上其他地方也出現了絲綢業,如印度。

由於絲綢之路的持續性和活力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海上絲綢之路也日益繁榮,更多的商品開始走海路。

恃茶行為激活古道網路

茶的出現與傳播,改變了歐亞大陸上遠征古道的性質,古道成為很多民族依賴的生存古道,而不只是利益驅使的商道。

古茶樹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西南、華南地區,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最初這些地方的人有採摘茶樹樹葉食用或泡水飲用的習俗。後來,中國西南地區率先發明了茶葉技術,開始馴化茶樹,把採摘的自然茶葉變成可存儲運輸的成茶。這是繼絲綢技術之後影響世界文明傳播的另一項關鍵性技術,但其重要性還沒有被充分認識到。成茶先在產茶區被飲用,後來開始向非產茶區擴散。近年來,考古學家在西藏阿里漢晉時期墓葬中發現了茶葉和茶具遺物,說明至少在晉以前,茶已經被擴散到了青藏高原。從唐宋開始,中國的西部、北部和亞洲中部高原地區的少數民族開始形成恃茶行為。恃茶行為是高寒地區人與物互生關係的體現,茶有利於高寒地區民族的生存,人口得以增長。

但是世界高地並不產茶,產茶地與耗茶地是分開的,人們必須到遙遠的產茶地取茶,於是,茶成為高寒民族賴以生存的遠征商品,而以馬幫運茶為特點的遠征茶馬古道開始出現。

原生茶馬古道滇藏線與川藏線首次以遠征古道的形式翻越橫斷山、青藏高原,並向西域延伸,和絲綢之路會合。歐亞大陸有了永久的連接,這種永久性連接首先是在世界高海拔地帶實現的,由於這些高寒地帶的民族持續需要茶,橫亘在歐亞大陸之間的世界高地對於茶馬古道來說不再是障礙。

原生茶馬古道激活了西南地區很多局域古道,包括蜀身毒道、蜀道、五尺道、零關道、貴州古鹽道、紅河古道、嶺南走廊、橫斷山走廊等,巨大的茶馬古道網路在西南地區出現。

由於茶葉有利於人類在高寒地區的生存,絲綢之路上的高寒民族也形成了恃茶行為。宋代在西北一帶和西番、西夏展開了大規模的茶馬互市。西夏得到的茶葉除了自己消耗,有很大一部分沿絲綢之路運往西域。《宋會要輯稿》提到宋茶進入大食國的情況。唐宋之際,茶逐漸成為絲綢之路上很多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絲綢之路開始向茶馬古道轉型。

隨著絲綢之路向茶馬古道的轉型,茶葉傳播到北方,北方也開始形成恃茶行為。據唐代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記錄,北方先是寺院飲茶,後逐漸擴散到普通百姓,再擴散到北方回鶻。回鶻曾「大驅名馬,市茶而歸」。中國北方不產茶,南茶北上的現象開始出現。唐代楊曄所著《膳夫經手錄》就提到商賈北上販茶「數千里不絕於道路」。由於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閩江流域和錢塘江流域水路發達,形成了人背馬馱的茶馬古道和茶船水路相互連接的兩棲茶路。宋代南茶北上尤其活躍。據《續資治通鑒長編》等文獻記錄,遼宋在河北一帶有很多榷茶的互市點。南宋時金宋邊界南移,在秦嶺、淮河一帶設立了很多互市點。兩棲茶路的繁榮為茶葉出海創造了條件,隨著茶葉出海的還有佛教,唐宋時期,東南沿海連接朝鮮半島和日本的佛茶海路開始形成。

元明清以來,由於蒙古人、俄羅斯人恃茶行為的興起,南茶北上的兩棲茶路更加活躍。清代出現了草原茶馬古道,也叫萬里茶路。隨著歐美人恃茶行為的興起,近代中國大量茶葉走海路到達歐洲和美洲,遠洋茶路開始出現。南方發達的兩棲茶路為遠洋茶路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

行茶網路為商貿繁榮提供條件

宋代,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大量商品開始走海路,但是茶馬古道並沒有衰落,茶馬古道繼續保持著活力。文獻中有關宋代茶馬互市的記錄很多,這是茶馬古道活力的重要證據。世界早期貨幣「交子」在茶馬古道川陝線和川甘線上的出現,是茶馬古道活力的另一個重要證據。據我們初步統計,宋代人均茶葉產量遠遠高於唐代,其中很多是在非產茶區消耗的,需要大規模馬幫馱運,這是茶馬古道活力的又一個重要證據。

宋代茶馬古道的繁榮促進了江南兩棲茶路的繁榮,江南兩棲茶路的繁榮進一步促進了佛茶海路和遠洋茶路的繁榮,於是在世界上形成了遠征的行茶網路或行茶古路。宋朝儘管和遼、金、蒙戰事不斷,疆域縮小,政治、軍事力量較弱,但宋代的經濟超過了歷史上各個朝代,貿易、科技和文化也得到極大發展。農商並重是宋代經濟高度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宋代發達的行茶網路是宋代商貿得以實現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這一點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行茶網路為後來元明清對茶馬古道的進一步開發提供了條件。

從絲綢之路到茶馬古道,再到行茶網路的形成,這一轉型過程是在宋代實現的,對世界文明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至今還可以從古道語言學的證據中看出這種影響。行茶網路依照茶的讀音形成了三大分支,西南茶馬古道、西北茶馬古道和長江流域兩棲茶路上茶的讀音主要以「cha」為代表,草原茶馬古道上茶的讀音主要以「chaj」為代表,遠洋茶路上茶的讀音主要以「tea」為代表,從閩語區、東南亞延伸到歐洲和美洲,這三種讀音有不同程度的變異,但都源於上古漢語的荼,中古漢語的茶。這三種形式還被廣泛作為詞根構成新詞。世界遠征古道上沒有任何詞的同源讀音像茶的讀音這樣分布如此廣泛深入,歷史如此悠久。絲綢的讀音在語言上呈現了一定的多元性,並不完全同源。咖啡、可樂等的讀音分布也很廣,但不像茶的詞根那樣歷史悠久,具有很強的構詞能力。

從絲綢之路到茶馬古道,是世界遠征古道的根本轉型,對世界文明傳播有很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中文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姜輝 龔云: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
甲午變局與文學革新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