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孔子門生在朝邑

孔子門生在朝邑

文/凌琴

在老朝邑城東南角的街上,有一座文廟,文廟西側,就是有名的「西河書院」。「西河書院」歷史有多久,只聽這一句民謠:「先有西河院,後有朝邑縣。」哈,西河書院的歷史比朝邑縣還早。

是的,在這片土地上,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大荔縣誌》記載,西河書院最早的老師就是孔子的高徒卜商,孔子為他取名叫子夏。「子」為尊稱,「夏」為大,孔子這樣命名他,可見孔子對子夏的看重和推崇。

孔子門生在朝邑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子夏小孔子44歲,為「孔門十哲」之一,孔子鼓勵他要做「君子儒」,勿為「小人儒」。在傳播儒家學說上,他獨立形成了子夏氏一派,成為孔門弟子中有深遠影響的重要人物。子夏執教於西河,一生博學篤志,傳授五經,後世治五經的學者都認為他們托子夏的傳授。

子夏不僅學識淵博,在整理和傳播古代文獻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同時他更重視秉行實踐,講究道德修養,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為後世留下了良好的形象。

《史記》記載:「孔子沒,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為魏文侯師。」

孔子死後,子夏來到魏國的西河講學,授徒三百。(西河就是黃河西岸一帶)當時的名流李克,吳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禽滑厘、公羊高都跟他學習過,連魏文候都「問樂於子夏,」尊他為師,這就是有名的「西河設教」。魏文侯雄才大略,起用李悝、吳起變法圖強,再後來任用吳起鎮守西河,使「強秦不敢東向」,這些,都有老師子夏的一份功勞。

子夏治學嚴謹,敢於懷疑經史之謬誤。他聽人說「史志曰:晉師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認為:「三豕」應是「己亥」之筆誤。讀史者懷疑,於是遍查晉書,果然是「己亥」之誤。由此,子夏一時名重天下,魏人以之為「聖」。魏文侯「師事之以咨國政」,群臣效之,因而造就了魏國大批棟樑之材,魏國一躍而成為諸侯國中的強國。

子夏年輕時家境貧寒,「衣若懸鶉」。貧寒造就了他孤獨傲慢和堅強勇敢的性格特徵,他有一句名言:「君子漸於饑寒,而志不僻;銙於五兵而辭不懾,臨大事,不忘昔席之言。」別人勸他去當官,從而改變處境,他不屑一顧,說:「爭利如搔甲而喪其掌」。他以強健的人格應對世俗。「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由此可見一介文人的錚錚硬骨。

子夏才氣過人,《論語》中保留了他許多著名格言,如「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學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無亡其所能,可為好學也矣」。「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等等,從他的這些精闢論斷中,人們感受到了他思想的深邃,學識的淵博。

千百年來,同州正是繼承了子夏的學說,人們尊師重教重學,歷代政府專門設有教育管理機構,「扶持風教,表率士林」,又設書院。除西河書院(舊址在朝邑縣城文廟西側)外,還有豐登書院,馮翊書院、華原書院、友仁書院、文介書院、鐮陽書院等等,以及各種私學,民國時改書院為學堂,可見同州人對讀書的重視程度。

作者簡介:

孔子門生在朝邑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學,愛繪畫,好音樂,樂文史,更崇書法。多年筆耕,舞文弄墨,艱難前行,一串腳印。自以為天地間一匆匆過客,如草芥之於土地,浪花之於江河,微留劃痕,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邊,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無成兮自嗟嘆,惟將餘光兮寫故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