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做事為啥老是拖延?不是忙更不是懶,而是「它」在作祟

孩子做事為啥老是拖延?不是忙更不是懶,而是「它」在作祟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

說起家庭教育,父母最為之惱火的莫過於孩子做事拖延。

當父母提出任何建議或者是發出任何指令時,有些孩子最喜歡的回答是「等一下」;當父母提醒孩子做家庭作業時,孩子永遠會找各種理由直到上學的前一天晚上奮筆疾書……

這不禁讓人想起膾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那麼,為人父母者可曾想到孩子為何「染上」拖延症?

何為拖延症

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拖延症又稱逃避的藝術,這種病和懶惰乃至忙碌都無關,主要和情緒有關。拖拉人逃避的是使他們產生不適情緒的事情,正常情況下,都是一種焦慮的表現。

拖延≠忙、懶

由此可見,所謂拖延,其實是情緒在作祟,並非忙或懶造成,因此很多時候父母認為孩子有拖延症是時間管理不科學的觀點是大錯特錯的,因為情緒上的逃離是一種自動意識,而時間不合理則是一種被動接受。

所以,在定義上父母要做好鑒別,才能對症下藥,幫助孩子脫離拖延症的困擾。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三歲看老」,由此也強調了孩子孩童時期性格養成的重要意義。當然,情緒與性格息息相關,因為性格的內在因素能夠影響一個人的情緒,而情緒的流露又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性格。

拖延症的現狀

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面向全國 199 所高校大學生展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97.12%的學生認為自己有或偶爾有「拖延症」。

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在2011年出版的著作《拖延心理學2》中提到,他曾調查了遍及全球的2.4萬多人,他說其中95%的受訪者承認至少偶爾會犯拖延症的毛病。

由此可見,無論是小孩還是大人,都是深受其害。

如何克服拖延症

1、「消滅」焦慮心理

從小孩子的角度出發,孩子為何拖延,無非是對將要做的事情充滿焦慮,無限放大事情的難度才導致一拖再拖,因此父母的首要措施是幫助孩子降低甚至是消除焦慮心理。

研究發現:拖延症患者往往具有高壓力和低自我同情心,而自我同情不僅減少了心理壓力,還積極地激發動力,增強自我價值感,培養樂觀、智慧、好奇心和個人主動性等積極情緒。因此調動孩子的積極情緒可以有效減少焦慮。

父母此時可以在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後給予語言或者其它形式的獎勵,從而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2、制訂計劃、目標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制訂可行的計劃、目標,可以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孩子在前期可以輕鬆完成,然後在心態上接受認可這件事後再逐步加量,這樣就可以增加孩子信心,形成良性循環。

3、教會孩子堅持

遇事切不可半途而廢,只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才能邂逅到成功的曙光。因此父母要告訴孩子堅持,要有耐心,這樣才不會在遇到困難之後,只一門心思的想著逃避。

4、父母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此,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都有形無形之中收到爸媽的影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首先萬事積極,做事不拖拖拉拉,這樣才能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從而增加孩子們的內在行動力。

拖延往往是一種焦慮的情緒在作祟,因此父母在幫助孩子克服拖延症的時候,要注意照顧孩子的情緒,切不可操之過急,以免適得其反。(J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媽之道 的精彩文章:

悲劇:兩個女兒命喪洗衣機,保護孩子的人身安全,父母應該這樣做

TAG:媽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