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名將劉長佑提出的「滅亡倭國計劃」,到底有幾分勝算?

清朝名將劉長佑提出的「滅亡倭國計劃」,到底有幾分勝算?

1894年7月25日,甲午海戰正式爆發,北洋艦隊與日寇聯合艦隊在黃海交戰,雙方均損失慘重,由於奉行李鴻章避戰求和政策,拱手把黃海制海權讓給日本,最終導致北洋艦隊被消滅在威海衛軍港。清廷大敗,李鴻章代表大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然而,甲午之戰的結果或許是可以改寫的,湘軍名將劉長佑此前曾提出一個大膽計劃,被清廷無視了。

劉長佑,可能很多人沒聽過這個名字,他是第一個被慈禧任命為直隸總督的漢人,資格比曾國藩還要老。劉長佑是湖南新寧人,自幼便熟讀兵書、習武好鬥。由於在鎮壓太平軍時屢立戰功,逐漸從草根崛起,成為大清的頂樑柱,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劉長佑成為再造大清的功臣之一,歷任廣西巡撫、閩浙總督、直隸總督等職,可謂是功成名就。

劉長佑長期擔任封疆大吏,身處高位卻為人謙和清廉,堪稱晚清政壇的一股清流。不僅如此,劉長佑以極其擅長用兵著稱,其謀略之深、用兵之妙甚至連曾國藩都自嘆不如,常常由衷讚歎道「此老胸中甲兵,吾不復能窺測矣」(《中興將帥別傳》)。劉長佑目光深遠,不僅在國內推行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且對國際軍事局勢的把握也十分精準。

倭國明治維新後,變成資本主義國家,可狹小的國土面積卻滿足不了倭國人的野心,於是倭國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倭國通過武力強行吞併本為清朝藩屬的琉球王國。在清廷看來,附屬小國琉球不是十分重要的領土,因此對倭國的行徑自然也就麻木不覺。到北京搬救兵的琉球代表絕望不已,自殺殉國。

然而劉長佑卻敏銳的嗅到了日寇的敵意,覺察到了日寇染指中國的野心。他認為,倭國地小資源少此番倭國佔據琉球後,必吞併朝鮮,然後圖謀侵略大清。與其坐等欺負,不如率先出擊,將倭國扼殺於襁褓中,以解未來之患。而且大清對倭國侵略的軟弱反應,無疑給了列強一個強烈暗示,即中國非常好欺負,因此才有了法國在西南的大膽滋事。

劉長佑任廣西巡撫期間,大力支持劉永福黑旗軍抗擊法軍,在與法國打交道的過程中發現,只要中國敢於使用武力,法軍就會有所收斂,這表明大清維護國家尊嚴的最佳途徑就是敢於用武力震懾敵人。於是,劉長佑經過深思熟慮,在光緒七年(1881年)九月向朝廷遞上一份名為《熟審邊情敬陳管見疏》的奏摺,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主動出兵進攻倭國!

劉長佑的底氣從哪裡來?一、此時大清的洋務運動轟轟烈烈,軍事實力大增,已組建成北洋、福建、廣東等三支現代化海軍;二、大清猛將如雲,雖有李鴻章主和,但仍有左宗棠、彭玉麟、劉長佑、劉坤一等主戰派,各個身經百戰,而且左宗棠剛剛成功收復新疆,清軍士氣大振;三、清軍師出有名,畢竟倭國侵略屬國琉球在先,清軍是正義之舉。

更重要的是,劉長佑認為,清廷不能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作為大國,對外不能總是委曲求全,該亮劍就要亮劍,拿出大國的魄力與威風。劉長佑還設計好了進軍路線:北路經東三省,到達庫頁島,攻打倭國北部。西路軍經朝鮮,出發從西部進攻。南路由浙江寧波、定海派水師攻打倭國長崎等地,形成三面夾擊之勢。此時倭國羽翼未豐,定能戰而勝之。

此時距甲午中日戰爭正式爆發還有12年之久,時間上也完全來得及。可惜當時的統治者並沒有如此長遠的軍事眼光,慈禧正忙於和恭親王爭權,而且她覺得劉長佑誇大了日本的威脅,不想多生事端,所以不予批准,白白讓倭國發育了12年。因朝廷沒有採納他的計劃,劉長佑稱病辭官,於1887年在抑鬱中悄然離世。甲午之戰雙方再次交手,大清一敗塗地,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也許劉長佑的計劃太過激進,以大清朝的腐朽未必能勝,畢竟需要出海遠征,難度極大。但是有困難自然也有機遇,垂死掙扎總好過俯首等死,最起碼近代中國不會那麼慘,倭國也不會那麼囂張了。

(史料來源:《清史稿》、《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中興將帥別傳》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老師阿吖 的精彩文章:

看看悟空這句話就明白,明朝時期,《西遊記》為何是一本「禁書」

TAG:歷史老師阿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