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抬入上三旗有多難,別說是大臣,有清一代皇貴妃也僅有二人

被抬入上三旗有多難,別說是大臣,有清一代皇貴妃也僅有二人

以「旗籍」來衡量政治身份是清代特有的一個現象,所謂的「旗籍」指的就是所在的八旗。八旗分滿洲、蒙古、漢軍,其地位由高到低,可以這麼說,一個官員無論官職多大,權力有多顯赫,如果旗籍很低,那同樣也要矮人一頭。

因此,當朝大學士、軍機大臣碰上了自己的旗主,就和奴才一般。比如嘉、道時期軍機大臣、大學士松筠,因為旗籍很低,他的旗主儘管家道中落,但家中辦喪時松筠不得不去打雜幫忙,以盡奴才的本分。

不過,旗籍不高也是可以改變的,清代統治者就實行了「抬旗」政策獎勵那些功勛卓著的大臣。但要想獲得抬旗這一至高榮譽,不是皇帝最親信的大臣是很難企及的。別說是大臣,就是皇帝的妃子要想獲得抬旗難度也很大。

清代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為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上三旗中把鑲黃旗置首旗的地位,是與早期皇帝曾親掌此旗大有關聯。下五旗依地位高下分別為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和鑲藍旗。上三旗歸屬皇帝直轄,地位尊貴,與下五旗有明顯的區別。

雖在旗籍上有上下之分,但選秀女入宮時卻不分彼此,一同選擇,同時驗看。因此,被選中的女子身份也就不一樣,有高有低。從現有的檔案分析,清帝后妃中的旗籍有一個變化的過程,主要是身份最高的皇后,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清人筆記《養吉齋叢錄》記載:「皇太后、皇后丹闡(母家),在下五旗者,皆抬旗。」

順治以前,典章制度尚未完備,后妃身份的變化不大,因而,沒有出現過抬旗的現象。最早實現抬旗的皇后是順治帝的妃子佟佳氏,也就是皇三子玄燁的生母。因為她的父親佟圖賴隸屬漢軍旗,康熙帝繼位後,為了抬高生母的地位,於康熙十六年將佟佳氏抬入滿洲鑲黃旗,為八旗中的首旗。

這種抬旗的皇后還有不少,比如乾隆帝的孝儀式皇后,她本為漢軍旗,為正黃旗包衣,由於她的兒子即顒琰後來當了皇帝,便被抬入滿洲鑲黃旗。慈禧太后也是如此,其父惠征本為鑲藍旗,同治帝載淳即位後,慈禧被封為皇太后,也就理所當然地被抬入了鑲黃旗。

還有一種情況需要指出,那就是皇后本來就出生在上三旗中,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不需要抬旗了。也就說,不管皇后是正黃旗或是正白旗旗籍,都不會抬入鑲黃旗。比如順治帝的孝獻皇后出生於滿洲正白旗、康熙帝的孝誠皇后為滿洲正黃旗、雍正帝生母烏雅氏為滿洲正黃旗、雍正帝孝敬皇后為滿洲正黃旗、乾隆帝那拉皇后為滿洲正黃旗、嘉慶帝孝淑皇后為滿洲正白旗等,她們都沒有抬旗。

后妃抬旗在大多數情況下還是針對滿洲,蒙古貴族之女由於和滿洲的高貴血統不同,一般是不會抬旗的,比如清初諸後都沒有給予抬旗。但也有特例,比如恭親王奕?的生母孝靜臣皇后,雖為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卻也被抬入了滿洲正黃旗,同治帝皇后阿魯特氏入宮後,也由蒙古抬入滿洲鑲黃旗。

滿洲八旗出身的皇后抬旗這在康熙以後形成定製,但對於一些地位較高的妃子也會格外開恩,給予抬旗。皇貴妃作為僅次於皇后的後宮主位,在後宮中有著特殊而敏感的地位。按照制度,皇貴妃在後宮中只有一位,如果皇后不在或皇后死去,要由皇貴妃代行皇后職權,管理六宮事務。

不過,為了解除皇后的心理壓力,皇貴妃之位往往是虛位不設。史料記載,清宮中的皇貴妃大多數都是上三旗人,如康熙帝、雍正帝的皇貴妃都是滿洲鑲黃旗人。

明確記載抬旗的只有乾隆帝的兩位皇貴妃,即慧賢皇貴妃和淑嘉皇貴妃。前者隸屬包衣,後被抬入滿洲鑲黃旗;後者隸屬內務府漢軍旗,後抬入正黃旗,並賜金佳氏。至於皇貴妃以下,那就沒有這種待遇了,史料中也沒有記載有抬旗的記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慈禧立年幼的載湉為帝,對於大清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後金時期,異姓滿洲、蒙古、漢軍貴族最高能獲什麼爵位?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