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詩詞鑒賞丨《登高》 · 杜甫

詩詞鑒賞丨《登高》 · 杜甫

詩詞鑒賞丨《登高》 · 杜甫

登 高

·杜甫

唐詩,是中國詩歌的高原;而李白與杜甫,是高原之上公認的兩座巔峰。二人生活年代相近,都經歷過安史之亂這段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李白長杜甫十一歲左右,並曾有過三次會面。而二人的性格、境遇等條件的不同,也造就了他們詩風的迥異。一般來說,李白擅長古風絕句,詩風奔放,是浪漫派的代表;杜甫工於律詩,詩風沉鬱,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王力先生《詩詞格律》一書後所附的「詩韻舉要」即以杜甫詩集中所用的字為標準,可見杜詩用韻之嚴整。這首《登高》是杜甫晚年詩歌的代表,格律精嚴,意境高遠,被後世評論家稱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清·楊倫《杜詩鏡銓》),甚至被認為是「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明·胡應麟《詩藪》)。

詩詞鑒賞丨《登高》 · 杜甫

詩詞鑒賞丨《登高》 · 杜甫

杜甫晚年,因避亂入蜀,在當時鎮守四川的嚴武幕下任職,並在成都浣花溪畔建成草堂,約居住了七八年時間,但生活一直較為困頓。廣德三年(公元765年)嚴武去世,杜甫隨即離開成都,至夔州暫住。在夔州不到兩年的時間,是他詩歌創作的高峰期,共寫詩430多首,約佔現存作品的30%。《登高》作於唐大曆二年(公元767年)詩人56歲之時。

詩詞鑒賞丨《登高》 · 杜甫

夔州,今重慶奉節縣,是長江三峽的最西端。白帝城雄踞瞿塘峽口,背倚山巒,面臨長江,是歷代兵家要衝。夔州山林中多猿,酈道元《水經注·三峽》寫道:「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時值秋季,應是九九重陽前後,漢初開始,就有重陽節團聚登高、佩茱萸、賞菊飲酒、吃糕祈福等習俗。而在杜甫這裡,絲毫不見節日的氣氛,他孤身一人,登上山巔,遠眺長江峽口。詩的前兩句正是實際景物的寫照:眼前天高水清,沙洲片片,群鳥飛旋;耳畔金風鼓盪,猿啼陣陣。猿聲的或喜或悲,是和聽者的心境密切相關的。對於踏上歸途的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猿聲伴隨著喜悅划過江水,有飄飄凌風之感;而對於羈留他鄉的杜甫,「風急天高」背景下的猿聲伴襯著哀愁,似乎是對客居秋士流逝生命的感嘆。首聯張弛有度,勾勒出一派登高可見的秋景。頷聯渲染整體遠景,也蘊涵了作者的想像。蕭蕭而下的秋葉無邊無際,滾滾奔流的江水無窮無盡,從上到下,從遠至近,大氣磅礴中滿蘊滄桑。其用疊字,更可顯壯闊之勢。頸聯承景抒情,明確點題,說明了實際的時間與地點,且以「萬里」與「百年」相對,強調漂泊客居的境況與年老衰病的孤軀,又與上句的「無邊」「不盡」呼應,盡古來今,將個人的生命體驗融於宏大的自然景象之中。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細評此句:「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歷代評論家對該詩中間四句從來不吝讚美之辭,如明代李東陽感嘆道「景是何等景,事是何等事?!」(《麓堂詩話》),清人張世煒稱「四句如千軍萬馬,沖堅破銳,又如飄風驟雨,折旆翻盆……真有力拔泰山之勢」(《唐七律雋》)。詩的結語按胡應麟言,是「飛揚震動」之後的「軟冷收之」,「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藪》)。國難家艱、貧病老衰的感慨一併湧上心頭,此時又不得不因病戒酒,更能用什麼來排遣這舊恨新愁呢?該詩不僅氣勢宏闊,而且對仗極工,首尾句似乎未嘗有對,但字字詞詞皆對應,中間兩聯渾然天成,絲毫沒有刻意之感,無怪乎後人稱其「一篇之內,句句皆奇,一句之內,字字皆奇」(《詩藪》引元人之說)。老杜之律詩,至此為絕唱!

詩詞鑒賞丨《登高》 · 杜甫

詩詞鑒賞丨《登高》 · 杜甫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24歲的杜甫在泰岳峰頂曾經發出這樣激昂的聲音。然而,家國艱難,流離顛沛,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逐漸成了滿面風塵的「老杜」,他的詩歌褪去早年的青澀,摻入了越來越多的沉重和苦痛。這些沉重和苦痛不是他個人的,而是那段歷史中所有人的。作為承載的「詩史」,杜甫的詩歌如同陳年的美酒,以生命為基,以歲月為引,又經過千年而降有相同際遇、相同心境的文人們的珍藏,滋味越來越雋永醇厚。只有真正體驗過生活的人,才懂得品鑒這一曠世珍釀,才能與老杜一同登高遠眺,共醉於天地風雲之中。

編輯:艾葉

詩詞鑒賞丨《登高》 · 杜甫

詩詞鑒賞丨《登高》 · 杜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