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錢長得「丑」,它的主人名聲「臭」,它為何能成為鎮館之寶

這錢長得「丑」,它的主人名聲「臭」,它為何能成為鎮館之寶

貨幣是人類經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購買貨物、保存財富的重要媒介,更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交換物質的唯一紐帶和橋樑,每個王朝對於錢幣的鑄造也十分用心,因為它代表著一個政權的權威與形象。可是,在我國的歷史上,有一種錢幣卻與之背道而馳,甚至「丑」的不成樣子,可錢幣界依然公認它價值巨大。它究竟是什麼錢幣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京城有一家古代錢幣展覽館,前身是德勝門箭樓文物保管所,是華北地區唯一一家常年對外開放的錢幣類專題性博物館。其館藏巨大,一直被廣大錢幣收藏愛好者青睞。

在展覽館中,陳列著形形色色的古代錢幣,由先秦古幣,一直到清末老錢,可謂是應有盡有。在眾多的陳列品中,有一枚相當醜陋的錢幣,赫然被擺放到了「唐代區」。

仔細觀察之下,該錢幣與其他朝代的方孔錢無太大差異,上書四字為「順天元寶」。可與諸多錢幣不同的是,「順天元寶」的長相卻有些不招人喜歡。

除了錢幣材質為劣質銅外,「順天元寶」四個字也歪歪扭扭,幾乎與小學生的字體無異,根本讓人不敢相信,該錢幣居然是一個政權正式發行的貨幣。

「順天元寶」究竟是哪個政權發行的呢?該政權正是唐末時期發動安史之亂的史思明,由叛亂而建立的「大燕國」。

史思明,寧夷州突厥人,曾任范陽節度使。天寶十四年,史思明夥同安祿山以「清君側」的名義,在范陽起兵15萬反唐,爆發了著名的「安史之亂」。

史思明叛軍眾多,起初還真的連戰連捷,佔據了不少州城府縣。可是隨著朝廷的大力圍剿,以及叛軍內部的分裂矛盾,史思明的部隊逐漸敗象叢生。

形勢急轉直下後,史思明非常著急,連忙找來術士詢問緣由。術士認為,部隊之所以會戰敗,都是因為之前發行的「得壹元寶」惹的禍——只能得到一,根本得不到二,更別提得到三四五六七八九了。史思明認為自己發行的「得壹元寶」聽起來的確不吉利,隨即將其大量收回,改鑄自己認為意義絕佳的「順天元寶」,以求讓自己「順天應人」大吉大利。

可事實上,錢幣鑄造歷來是鑄幣機構的大事,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老百姓深受「安史之亂」的戰亂之苦,起初發行「得壹元寶」時,百姓們就曾遇到過錢幣兌換帶來的麻煩,這一次又要改換貨幣,自然心生怨恨。

在史思明的淫威下,百姓們雖交出了手中的「得壹元寶」,可是進度十分緩慢。正因如此,收上來的銅錢數量不多,給重新鑄造「順天元寶」的進度造成了很大的阻礙。最後,還是史思明命令士兵強行收幣,這才算有了足夠的銅質原料。

可惜的是,史思明一味追求速度,在鑄幣的過程中難免會過於匆忙,因此錢幣上的字跡十分潦草,雖不知是出自哪位「名家」的手筆(甚至有可能上史思明自己寫的),被後人公認是地地道道的「丑書」。

別看「順天元寶」因丑被後人「嫌棄」,可是「順天元寶」的身價,卻非一般銅錢可比。由於史思明曾是朝廷叛軍,其政權覆滅的相當快,因此「順天元寶」的鑄造數量,遠不及其他政權銅錢數量的十分之一。

除此之外,「順天元寶」本就不是唐朝的正統貨幣,在史思明政權覆滅後,唐代的貨幣管控機構,便開始有目的性的收繳「順天元寶」,並將其集中在一起徹底銷毀。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後世留存的「順天元寶」銅錢,甚至不超過10枚,堪稱是國內的曠世珍寶。

在錢幣專家的眼中,「順天元寶」的價值還不僅限於此,雖然其上的字跡潦草醜陋,可它代表的卻是一段真實的歷史,對研究唐王朝的戰爭與地域文化,都具有相當深遠的意義。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明朝奇人張岱在《夜航船》中誇禊泉水好,知府大人道:沒收
宋徽宗被金人擄走,他在半路曾用十匹絹,換來一本「寶」書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