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孔子提出的做人三種追求:仁者無憂、智者無惑、勇者無懼

孔子提出的做人三種追求:仁者無憂、智者無惑、勇者無懼

沒有憂愁,沒有疑惑,沒有恐懼,這當為人生的三種追求,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這種嚮往。那麼怎麼樣才能做到無憂、無惑和無懼呢,孔子給出的方案是仁、智和勇,就是說仁者才可無憂,智者才會無惑,勇者自然無懼。

首先是仁者無憂。仁者,不論做事還是對人,都心存仁心,懂得利他,而不是自私自利。看得開,故而放得下,能夠放的下自然沒有憂慮。事實上,仁德的人,都有開闊的胸懷,明白自己與周遭是一體的,就像范仲淹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都是仁者的行為示範。可以說仁德的人沒有憂煩,有的只是內心的平靜,甚至是快樂。往大了說,對於國家大事,仁者想辦法為百姓謀福祉,對於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也能坦然處之。往小了說,仁者常常以身作則,努力為他人排憂解難,他人無憂,自己又有什麼憂慮可言呢?仁者的修養可以超越物質和環境的羈絆,「樂天知命」的不憂境界才是他們的追求。人們的憂愁大多是因為求而不得,而仁者懂得「盡人事,聽天命」的道理,心無所慮,自然無憂。

其次是「智者無惑」。人是有智慧的動物。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看人和做事,明白人性的善惡和事情的進度。其實這個世界無非包括兩種,一是物質,二是精神。一種是看得見的,一種是看不見的。對於看得見的物質,智者懂得物質的歸屬法則,是自己的,終究會歸於自己,而不是自己的,也從不強求。就像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所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說看不見的精神,很多時候精神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發散的思維可以囊括所有,智者明白事物即有對立的一面,也有統一的一面,凡事,不可以鑽牛角尖,要從多角度多層面看待問題。事實上,真正有高度智慧的人,沒有迷惑懷疑之處,上自宇宙世界,下至微生物質,都瞭然於心。智慧不等同於聰明,我們要抱著求知的心態去答疑解惑,而不是靠自以為是的小聰明去待人接物,這樣才能愈來愈有智慧,愈來愈少迷惑。明於事理,洞察因果,有為有不為,知足知不足,理性的生活在這個世界。

最後是「勇者無懼」。蘇軾說過:「古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更說「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勇敢的人知道自己的心中要的是什麼,對於外界的干擾和磨難,他都會把這些當做通向成功路上的墊腳石,哪怕是猛虎當道、毒蟲肆虐,也依然擋不住勇者的心。真正勇敢的人,心胸昭然坦蕩,沒有恐懼,有的只是一往無前的膽魄。孫中山說:「吾志所向,一往無前,越挫越勇,再接再厲」,恰恰是通過這份毫無畏懼的勇氣,他才能推倒滿清政府。其實,人生只有一次,妥協和退讓只會讓困難越來越難,讓問題越來越多,只有勇敢的迎上去,大膽的去面對和擊敗它,你才能走的更遠,飛得更高。

仁者無憂,仁心生仁德,仁德生仁行,以仁心看世界必然無憂。智者無惑,對立統一的看待萬物,理性的待人處事,知因由明事理,自然無惑。勇者無懼,沒有任何困難可以擋住一顆勇者的心,明白心中所要,眼中只有目標,其餘的一切都是成功的點綴,如此自然無懼。孔子指導我們人生三種追求,或者說是三種境界,我們要抱著一顆仁心,時刻保持理性,勇敢實現自我,當可成就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學生仵三源 的精彩文章:

而立之年,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往後餘生才能事半功倍
人生需要有點冒險精神,膽商高的人往往能夠實現逆襲

TAG:文史學生仵三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