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吳大將軍、上大將軍、左大司馬、右大司馬:誰的級別更高?

東吳大將軍、上大將軍、左大司馬、右大司馬:誰的級別更高?

三國時期曹魏和蜀漢的軍職大多秉承漢制,雖然也有一些不同之處:比如曹魏立國後四征和四鎮將軍級別躍居四方將軍之上、而蜀漢四征將軍不僅不如四方將軍,也不如四鎮和四平四安將軍級別(當然四征加大者另當別論),但是大體來說並不混亂。

可能是因為江東本身軍制就比較特別,比如統兵大將大部分都有自己的部曲和私兵,所以東吳的軍職相對而言就比較混亂,按一般而言,將軍級別從低到高分別是雜號將軍-四平四安四鎮四征將軍-四方將軍-衛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大將軍,四方將軍之下且不說,東吳的高級將軍級別有點讓人眼花繚亂,比如有大將軍和上大將軍,還有左大司馬和右大司馬,那麼這幾個誰的級別更高?

或許一般人都會認為大將軍是軍中最高級別的統帥了,其實並非如此,尤其是在三國時期大將軍之上還有大司馬,比如曹魏的曹仁、曹休、曹真等人都是先任大將軍然後才升為大司馬;蜀漢也是這樣,諸葛亮死後劉禪不再設立丞相一職,而是大將軍和大司馬分立,但是大司馬位在大將軍之上,比如蔣琬在建興十三年(235年)出任大將軍,延熙二年(239年)升遷至大司馬。

東吳同樣如此,大司馬位在大將軍之上,比如丁奉就在永安七年(264年)由大將軍升為右大司馬,不過東吳有一個特殊之處就是大將軍和大司馬之間還多了一個上大將軍:這個職位是孫權特意為陸遜設立的,原因就在於陸遜夷陵破劉備、石亭破曹休功勞太大,大將軍不足以酬其功,而當時孫權還未立國沒有設立左右大司馬(赤烏九年也就是246年孫權設立左右大司馬),所以孫權就為陸遜特設了上大將軍一職,位在大將軍之上。

東吳除了陸遜之外,還有呂岱、施績也曾任此職:赤烏九年呂岱遷上大將軍,孫亮即位後,建興元年拜呂岱為大司馬;元興元年上大將軍施績遷左大司馬。由此可見在東吳大將軍之上是上大將軍,上大將軍之上是大司馬。

那麼左大司馬和右大司馬哪個大一點呢?大司馬被分為前後左右中始於王莽時期,其後的更始政權也曾分設左、右大司馬,不過劉秀立國後合二為一隻有大司馬,直到孫權在246年又重新設左、右大司馬(可能是出於分權的考慮)。

古人尚右,以右為尊,比如「左遷」即表示貶官,但是也並非絕對,在中國各個朝代有所不同,比如戰國時期以左為尊(信陵君虛左以待的故事),漢代(包括三國)則以右為尊(成語無出其右的典故),而且一般而言文官尊左,武將尊右,所以東吳的右大司馬級別上要略高於左大司馬。

如此一來就很好區分了,東吳這幾個高級別的軍方職位中,從高到低分別是右大司馬、左大司馬、上大將軍、大將軍,一般人認為最高的大將軍反而是這幾個中級別最低的。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請勿抄襲!抄襲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丈之溪 的精彩文章:

張飛武力強悍,又是一軍主帥,為何卻死於兩位宵小之手含恨而亡?

TAG:百丈之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