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斷除貪執,破滅幻想朗讀篇

斷除貪執,破滅幻想朗讀篇

太橋旦曾堪布教言智慧 正能量

斷除貪執,破滅幻想

《修心七要廣釋(上)》連載·20

作者:太橋旦曾堪布

我們在修持前行法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斷除貪執此生是「放下」,但「放下」並不等於「放棄」。

修行人在達到一定境界後,對世間和出世間不再有分別,這就是「輪涅不二」。但在沒有達到這種境界之前,首先要放下對此生的貪執。修行時,之所以會障礙重重、舉步維艱,往往都是源於我們對此生的貪執太過強烈。當然,放下貪執也要有善巧,要走中道。

「放下」並不等於「放棄」,不要理解錯誤。如果一說「放下」,就馬上回去把工作辭了,父母也不管了,孩子也不要了,這樣就理解錯了。帝洛巴尊者說:「束縛你的是你對顯現的執著,而不是顯現本身。」這句話我們要明白。

在藏地曾經有這樣一則公案:

以前,所有人都認為巴珠仁波切是個名副其實的修行人。巴珠仁波切走到任何地方,只會帶著一個吃飯的木碗,其他什麼也沒有。有一次,巴珠仁波切去拜見第一世蔣揚欽哲仁波切。巴珠仁波切到了蔣揚欽哲仁波切居住的地方,他驚訝地發現:整個住所如同一個由金銀珠寶砌成的華麗宮殿,裡面有無數的奇珍異寶,法座更是富麗堂皇。於是,巴珠仁波切在給蔣揚欽哲仁波切磕頭的時候就起了一個念頭:「修行人為什麼會這樣?」蔣揚欽哲仁波切以他心通,知道巴珠仁波切起了這樣一個念頭,為了去除巴珠仁波切對上師起不好念頭的過患,蔣揚欽哲仁波切馬上用手指著巴珠仁波切說:「不行!你不可以這樣想!雖然我生活在榮華富貴之中,但是我對它們的執著,連你對你那隻木碗的執著都不及!」巴珠仁波切頓時恍然大悟,慚愧不已。

所謂「斷除執著」,是指「既可以擁有,也可以隨時捨棄」的一種心態——擁有固然可以,沒有也不會渴求;得到的時候沒有什麼心理負擔,失去的時候也不會感到不舍,這就是中道。現在很多修行人比較容易走極端,心裡「放下」的程度並不高,表面上卻做出一副捨棄一切的樣子,彷彿能夠生活在一無所有之中。我個人認為,修行必須要根據自己的程度,要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深入,如果自己心裡並沒有「放下」,也不必刻意表現出「放下」的姿態。

「放下」和「放棄」是兩碼事,我們往往把「放下」誤解為「放棄」,走入極端。實際上,「放棄」也並不意味著對此生就沒有貪執了。修行人一定要有智慧,如果智慧不夠,往往自以為在修行,實際上是在自欺。

那麼,怎樣才能判斷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確呢?有一個很實用的方法,那就是自己和自己比較,而不要去跟別人比較。比如說,我們可以這樣觀察自己:去年的我是什麼樣的?十年前的我是什麼樣的?二十年前的我又是什麼樣的?兒時我對佛法的理解是怎麼樣的?年輕時對佛法的態度如何?現在得到了偉大的法王和上師們的加持,內心又有了什麼變化?要常常這樣自我比較。

我個人經常進行自我比較,比較的時候,並沒有發現自己有多大進步,但總能看到以前的自己很幼稚,可當時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比較常常能讓我清醒:以前覺得很好的東西,現在並不覺得好;以前覺得如法的事,現在看來也不見得。所以,以前的我就是現在的我的老師。我認識很多活佛、堪布,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境界和發展,由於我從不跟別人比較,所以會覺得很輕鬆,對自己的選擇、自己的修行感到很歡喜。也許十年以後,我又會覺得現在的自己很幼稚吧。

總之,自我比較是一個很好的修行習慣。

怎樣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進步,明天的自己又比今天進步,有一個放下執著的最好方法,那就是隨緣。

有些東西,我們並不能確定什麼時候就會失去,但總是因它而煩惱;有些事情,屬於不一定會實現的夢想,我們卻一直傾心期盼。這些執著都是沒有必要的。

不執著的人是隨緣的,佛弟子要盡量做到隨緣。譬如,我們收藏的某件東西,一直倍加珍愛、寸步不離,可是突然有一天被小偷拿走了,這說明這件東西跟我們沒有太大的緣分,沒有必要對小偷產生嗔恨。某件事情,如果我們已經儘力了,但依然不能如願以償,那也說明因緣沒有成熟,沒有必要愁眉苦臉、怨天尤人。無論對待人、事、物,都應該保持這樣的心態。

再比如說,兩個人戀愛結婚,雖然有矛盾,可又分不開,那也只能彼此接受,這就是隨緣;如果因為厭煩就放棄,或者因為離不開就死死抓住不放,這都是執著。

在生活中,如此訓練自己待人接物,對待一切得失、苦樂,就是放下執著最好的方法。

巴珠仁波切曾經說過:「有一匹馬就有了對一匹馬的執著,有一頭牛就有了對一頭牛的執著」。我們擁有的東西越少,執著就越少;擁有的東西越多,執著就越多。

所以,我們要保持少欲知足。

最後,我們來說一說前行法的核心是什麼。

在《大乘修心七要初學易入菩提之道》中,前行法分為兩種——「上座的前行」和「言教的前行」。言教的前行就是通過四種思維來讓我們的心轉向佛法。心轉向佛法,才能保證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都能趨向解脫。如果心沒有轉向佛法,哪怕形式上完全與佛法相符,最終也不會帶來什麼解脫的利益。

那麼,心如何才能轉向佛法?唯一的方法就是思維言教的前行,也稱為「四共加行」,即「人身難得、死亡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用這四種思維來改變自心、轉心向法。

思維「人身難得」和「死亡無常」,能摧毀我們對今生的貪執。比如說,我們此生大多數時間都在為金錢、名利、世間八法而奔波,我們的心對這些事太過執著、太放不下,但如果我們靜坐下來,認真觀修死亡無常,就會發現觀修的力量非常巨大:對於一個快死的人,錢財、名利等還重要嗎?還有意義嗎?如果我們意識到死亡隨時都會降臨,就不願再為今生的利益而浪費寶貴的生命,會把全部精力都付出在追求解脫之上。觀想死亡無常就有這樣的好處,轉心向法的速度非常迅捷、力量非常強大。所以,歷代上師、高僧大德們都一直苦口婆心地教導我們——一定要修好前行法,前行遠遠比正行更殊勝。

思維「輪迴過患」和「因果不虛」,會摧毀我們對來生的執著。既然知道了輪迴是充滿過患的,三界六道都是充滿痛苦的,我們就不會再為來世而行善積德。佛法稱輪迴為「輪迴苦海」,沒有說人道是苦海,而天道是永樂,天道也包括在苦海之中,那還有什麼值得追求的呢?就像現在很多有錢人想要移民,無論移民到哪個國家,能逃避天災人禍嗎?能逃避生老病死嗎?都不能,地球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絕對的安全感可言。輪迴也是如此,無論三惡道還是人道、天道,都是充滿過患的,不值得我們嚮往。

如果我們通過轉心四思維,既斷除了對此生的貪執,又破滅了對來生的幻想,那麼我們現在的一切思想言行就只剩下一個目標,那就是徹底出離輪迴,證得無上佛果。因此,轉心四思維是前行法的核心。

太橋旦曾堪布開示錄,歡迎大家轉載與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橋旦曾堪布 的精彩文章:

愛心爆發智慧朗讀篇
手機又升級了,你的心有沒有升級呢?

TAG:太橋旦曾堪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