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悟空生死簿檔案號之謎?神秘數字密碼,或藏玉皇大帝身份玄機!

孫悟空生死簿檔案號之謎?神秘數字密碼,或藏玉皇大帝身份玄機!

文:白玉基(作者原創授權)

百回本《西遊記》作為一部產生於明朝的文學作品,讀者在品讀的過程中,一定要了解明朝文人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要以辯證的態度理解其中所描寫的每一個故事情節、每一個角色人物所影射的生活原型,仔細區分哪些是神魔誇張、哪些是從側面反映當時的社會現狀,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揭開《西遊記》神秘的面紗。

筆者歷經多年研究,從宏觀到微觀將《西遊記》中反映的故事與中國古代曾經存在於甘肅、青海等地區的、一個名為「吐谷渾」的王國歷史文化進行比對,發現《西遊記》故事和人物原型與吐谷渾王國的歷史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瓜葛。

筆者深知,要將廣大讀者的視角從自小就耳熟能詳、先入為主的認知體系中拉出來是多麼的不易,且人們對孫悟空形象的認知從幼兒園起已經是根深蒂固了。「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孫悟空具有七十二般變化的本領」;「掌管宇宙的玉皇大帝對一隻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猴子無可奈何」……等等。這些個荒誕的「常識」,筆者在早年也是深信不疑的。如果當著你的面,質疑前輩們對《西遊記》故事的理解方式,且要說出《西遊記》故事真有原型,並與生活在甘、青兩地的土族先民有關係!你肯定會說:「這是文人的演繹,不可當真!這是小說,虛構的!云云……」

刨根問底就是筆者的性格,明朝作家在虛構《西遊記》時為什麼會這般「離譜」、這般「大膽」,他不怕後世之人的恥笑嗎?當你讀完以下論證後,就會覺得《西遊記》作者創作的這本書並非是今人早已定論的「成人童話」那麼簡單了。

宏觀上,一個猴子和天庭作對?猴子和豬助唐僧取經?正是類似的荒誕不經誤導和阻擋了讀者的視線。如果我們「穿越」到古代的唐朝、明朝時期的甘肅、青海等少數民族聚集區,這些貌似不可能的事件,在少數民族群體的世界觀中是很平常不過了。

筆者在此權且將西部少數民族群體的文化叫做「崑崙文化」,他們的世界觀就是「崑崙文化世界觀」。崑崙文化系統認為:世間生靈的死亡僅僅是拋卻衰老的肉體,經過「轉世」可以無限次地進行肢體更新,也就是所謂的「六道輪迴」。對一個個體人,特別是領袖人物而言,其靈魂是永恆的,不滅的。猴子、豬等皆為「輪迴」中的、某個天神或人的靈魂的生命載體,是因果關係中的一個環節。當然,某個靈魂寄身在某個生命體中,這只是暫時的、很有必要的一段修行過程,是將來修成正果的必經之路。常聽少數民族老人告誡:「不要殺生!你踩死的螻蟻說不定正好是一位修行的天神。」

《西遊記》中的角色玉皇大帝具備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就是《西遊記》作者倡導的修行的終極目標之一。也就是通過修行而得到正果的例證。

玉帝在修行過程中,投胎為人的時節肯定是一位中國歷史上的明君。《西遊記》作者也沒有忘記對玉皇身世的透露,但很隱秘,這是《西遊記》作者貫穿整本書所採用的手法,他交代一些歷史事件時從來不會明著說出來。在《西遊記》第七回中,佛祖聽(孫悟空)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廝乃是個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奪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這裡只單純地對數字進行推測,從明朝《西遊記》誕辰之時起,倒推1750年,正好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榮升天堂的祭年——前195年。作者的這「一千七百五十劫」是在暗示玉皇大帝的身份之謎。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西遊記》作者主觀上認為至高無上的尊神「玉皇大帝」的原型是漢太祖高皇帝(諱)劉邦。「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是《西遊記》作者杜撰的宇宙的壽數。

很明顯,玉帝是偉大的中原漢王朝的縮影,也可以是自漢朝以來的歷代帝王的不滅的靈魂。也可以簡單理解為:《西遊記》中的天庭就是中原中央王朝;天上的神靈是中原歷代王朝中誕生的具有正面形象的帝王將相們的靈魂。

能與天庭作對的猴王,在《西遊記》作者筆下肯定是在影射某個人王。也就是用這隻猴子影射西域的某個少數民族首領!那麼,《西遊記》中反映出的天界、人間、地獄,影射的是古代人類社會的正統國家政體。取經人與妖魔鬼怪、魚蟲鳥獸之間複雜的糾葛影射的是西域少數民族政權與中原中央政權、歷世歷代出現的名人和處在社會最底層的廣大平民以及三教九流和中西方各種世界觀、價值觀之間的博弈。

將《西遊記》神魔故事還原為「人」的故事、找到各種角色所影射的生活原型,品讀整本小說就有了現實意義。「猴」映射「人」,「猴王」就是「人王」。端坐天庭的玉帝也是「人王」。在唐代,「人王」之間的故事才會引起《西遊記》作者的高度關注,「人王」之間的故事也正是《西遊記》作者想要表述的深層次含義。

以這樣的思路,筆者經過細緻的比對,覺得在宏觀上「孫悟空」這個角色的成長曆程與「吐谷渾」王國的歷史沿革符合得很好。再將《西遊記》故事與「土族」這個民族的民俗文化特徵進行比對,發現在微觀細節上《西遊記》故事能與土族民俗文化嚴絲合縫。如果以這樣的視角再去仔細品讀《西遊記》原著,將會發現《西遊記》這部書所描寫的內容並非單純的、極淺極明白的、富含滑稽意味和玩世精神的成人童話,這項發現也許真能徹底顛覆先輩們對《西遊記》的理解。

「大膽設想,小心求證」一貫是學術研究的方略。下面謹羅列《西遊記》原著中出現的典型事件、案例與土族先民的歷史文化進行比對分析,以證明《西遊記》故事原型發生在青海省;孫悟空的生活原型或是吐谷渾王國中諸王的靈魂。

一、破譯一組算式

在《西遊記》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中寫到:

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將一元分為十二會,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會該一萬八百歲。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後,而巳則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則西蹉……

有學者感嘆:「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好大的口氣啊!其實,這裡面隱藏了一則除法原理:

129600÷12=10800

「就一日而論」,一日要分晝夜的,10800÷2=5400

緊接著說了這「5400」:

再去五千四百歲,交亥會之初,則當黑暗,而兩間人物俱無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歲,亥會將終,貞下起元,近子之會,而復逐漸開明。邵康節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歲……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寅會,生人生獸生禽,正謂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於寅。

文中將這五千四百歲「再去」了四次。就當去掉4,便成5000歲。五千歲是誰的歲數?帝王應該是萬歲,這裡的五千歲應該是僅次於帝王的、但也不是一般的王。這個王如果是吐谷渾王就能說得過去。為什麼是5000歲呢?去掉兩個零便是人類能承受的歲數50歲,文中稱:「到此天始有根」,吐谷渾在五十歲生得第二代渾王「吐延」?歷史證明:然也!「吐延」什麼意思?青海土族語,吐延就是數字「五十」。土族有用長輩的歲數取名的傳統。

將5400「再」了4次「又」了3次,5400÷7約等於771,771中有兩個很巧的數字,則是700加71。700會不會是指吐谷渾分戶700?歷史記載吐谷渾從遼東鮮卑部族中分得700戶,因與其王弟不和毅然西遷。這700戶可是吐谷渾建立青海王國的根基啊!71指吐谷渾的壽命,加一虛年,吐谷渾的陽壽應該是72歲,這也與歷史記載吻合。此時,吐谷渾的兒子吐延也有了兒子,應該是「葉延」吧?。這就是所謂的「生人生獸生禽,正謂天地人,三才定位」。指吐谷渾王國前三位開國元勛的誕生。史書載:吐谷渾誕生於公元246年,此年正好是丙寅年。作者強調「丑會終而寅會之初,發生萬物」,其孫葉延誕生於公元318年,此年正好是戊寅年,「故曰人生於寅」。

以上論述貌似在推八卦、演易經,其實是在交代吐谷渾開國三大元勛的簡歷。

原文中還出現兩個辭彙:「挨排」、「西蹉」。吐谷渾正是受其王弟的「排擠」而率700戶人馬依然「西遷」(西蹉跎)的。

二、孫悟空生死簿的檔案號之謎

在《西遊記》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中描述道:孫悟空被勾魂到下界,他從閻王那裡要來生死薄親自檢閱。「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號上,方注著孫悟空名字,乃天產石猴,該壽三百四十二歲,善終」。

這些數字用在某個人物或者某個生物個體身上,著實是十分荒誕的。但用崑崙文化系統理解,一個帝王靈魂存在的歷史完全可以是一個國家的歷史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用這些數字完全可以代表一段社會歷史時期。

筆者將這些數字與青海吐谷渾政權歷史相結合,《西遊記》之謎也就昭然若揭了。

吐谷渾,東胡鮮卑人。從遼東攜七百戶西遷至甘肅、青海,於公元317年建立吐谷渾王國。於公元663年徹底分化為二,分別成為了唐朝與吐蕃的屬國。從此,吐谷渾王國獨立政權消亡,但其後裔成為了今天的土族。(先擬定,孫悟空的原型是吐谷渾的靈魂)

《西遊記》作者為什麼要將一個少數民族王國首領比作山頂的石猴?

在古代,中原地區帝王們的靈魂一般要供奉在皇宮、廟宇之中,農耕社會有這樣的物質條件。地處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地穴、蘆帳,甚至在整個夏天與羊群混居在一起,很多情況下身披皮襖就地蜷縮過夜。祖尊、神靈的靈位一般供奉在各自地盤中的高山之頂。俗稱「敖包」的石頭堆就是神靈的「居所」。至今保留著這樣的傳統。如果孫悟空的原型是土族先民的領袖,那麼這位尊神要下凡,且要統領一方打天下,他必須要從山頂敖包(亂石堆)中「蹦出」,伺機投胎轉世做人。《西遊記》第一回著重描述了孫悟空降生人間的經過。「花果山,水簾洞」的真正含義也就顯露無遺。人們苦苦尋找多年的「山」和「洞」,在《西遊記》作者的意識中不能排除是指男女生殖系統。一群小精靈叫嚷著:「誰能進得去出得來,我們便拜為大王。」是啊!用崑崙文化系統審視凡降生人間的每個生靈,他們的靈魂那個不是「進得去,出得來」的產物?

猴子,因長相與人類相近的緣故吧,在崑崙文化系統中,猴子成為了人類幽靈的形象。在苯教僧人主持祭祀活動時,用炒麵捏成的「鬼怪」形象就是猴子;在藏文獻中記載:猴子和羅剎女是高原人的祖先。《西遊記》中,土族先民領袖的靈魂形象刻畫成從山頂石頭中崩出的猴子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說句題外話,土族先民供奉神靈的這座山一定很有名氣吧?是的!這座山正是屹立在青海湟水北岸的、先秦古籍《山海經》中不斷提及的古昆崙山。《西遊記》中稱這座山為「三島之來龍、十洲之祖脈」。對此山的考證認定過程筆者另有文章進行敘述。

孫悟空作為一名少數民族首領降生人間,他所代表的一個族群,也免不了重重劫難。被「勾魂下界」預示著一個生靈的死亡;對一個政權或民族而言預示著滅頂之災。孫悟空在地府翻看生死簿,其中那「魂字1350號」中的數字包藏的意思是:西漢劉衎1350年,也就是西元1350年。這一年孫悟空所代表的這個政權本該消亡,但由於某種機緣得以「長生」。

在中國歷史上,公元1350年是值得紀念的一個年份,因為這年是元朝與明朝的一個分界線。當年在中原大地上盛傳一句民謠:「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公元1350年黃河泛濫,「紅巾軍」在決堤的黃河岸邊挖出「獨眼石人」應了民謠,次年紅巾軍起義全面爆發,「元蒙」對中原的統治開始動搖。這年對於元蒙旗下的吐谷渾土司們絕對是個難以逾越的生死之坎,孫悟空的生死狀恰是「一千三百五十號」,歷史年號與孫悟空的生死檔案號嚴絲對接。《西遊記》故事中,孫悟空篡改了「生死狀」,從此「猴類」得以長生,該情節也與歷史相符的很好。「西寧州土人」(土族先民)自元朝起施行「土司制」,從公元1350年起就要改朝換代了,原先的「土司」老爺們會遇到怎樣的命運呢?明朝建立後,「土司」老爺們有驚無險,在西北地區沿襲「土司」制,直到清朝末年「土司制」自動消亡。在《西遊記》作者眼中,孫悟空所代表的民族的確得以「長生」,事實上也真是如此。

「天產石猴,該壽342歲,善終」。這342歲沒有任何懸疑,吐谷渾在甘青兩地稱王,其年限正好是342年。史書上普遍認為吐谷渾政權沿襲350年,也有些史料記載是342年,吐蕃與吐谷渾相互攻伐不是一兩年的事情,如果從吐蕃與吐谷渾戰爭初期計算就是342年,從吐蕃大獲全勝起計算就是350年。這七、八年的誤差只是戰爭進行的時間。

吐谷渾政權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來講是一樁突發事件。是一支原本在中國東部的武裝力量長途跋涉來到中國的西部,這樣建立起來的政權,在小說家筆下完全可以稱之為「從石頭縫裡崩出的政權」。

三、猴子成精300年後驚動玉帝

《西遊記》是小說,不是史記。書中的歷史人物的出場不符合現實邏輯關係,這也難怪,幾十年的「取經」故事中要穿插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對此,《西遊記》作者也有交代:「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遂作佛和仙」!這兩句話預示讀者看西遊不要糾結現實歷史與故事情節之間的混亂編排。

孫悟空出世後目運金光,拜了四方,早驚動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吩咐千里眼、順風耳去打探究竟,回報道:「是那個三百年前的天產石猴成精了,他在作亂」。

《西遊記》是以大唐為歷史背景的,三百年前的天產石猴是哪一個?唐朝建立的紀年是公元618年,倒推三百年就是公元318年,減去虛年就是公元317年,這一年西域的吐谷渾王國正式建立。

可見,看似虛構的數字,如果與現實歷史進行比對,《西遊記》作者並非以神魔作掩護,天馬行空般地大講子虛烏有的鬼怪故事。

要完全領悟《西遊記》故事的內涵,僅靠以上巧合的數字做文章遠遠不夠。其實這樣的數字在之後的章節中比比皆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馬晉一 的精彩文章:

曹操究竟有多強大?匈奴軍團分裂五大陣營,還將一個女人乖乖送回
此人曾和趙雲馬超齊名?諸葛亮眼裡,他武力絕不在關羽之下!

TAG:白馬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