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有覺醒的心 習氣才能改

有覺醒的心 習氣才能改

離諸過失,斷諸分別。既然等觀眾生,明達境界,那有過失你不要,因為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因果,眾緣和合而生這個是因,下面有果,所以會離諸過失。

於諸五塵不染其心,就是說隨順五塵,不生五欲,這個叫離諸過失;五欲一生,那就過失來了。五欲為什麼會生呢?因為有分別,什麼分別?貪、嗔、痴、喜怒、好惡那就是分別了。

這個喜怒好惡是來自於你的意識流,前面講的叫做潛意志,有時候會控制不住。例如這個紅色的蝴蝶蘭,但它在除夕前是白色,一想到除夕要過大年,就把白的換成紅色的,這樣才有一點喜氣,就把他換了,很自然吧,為什麼?那是一種潛意志的行為,因為紅帶有喜氣,你不知道白帶有純潔,可是白不代表純潔。在台灣人來講,白代表喪事,潛意志對不對?

假如白是純潔,你就不會把他換掉了,希望今年更清凈、更純潔,怎麼會換呢?因為你的潛意志是白就喪事,鬧點喜氣好了,就把它轉過來,那叫潛意志的行為。這裡面你幾乎看不到白的,你覺得紅的比較喜氣,那叫潛意志。為什麼有潛意志,因為有喜怒、有好惡,所以就有分別。

這個部份講的是自利,持戒本身是以自利為主,那麼要度眾生,那就開戒,不是說一定要開戒,因為很多地方要方便教化眾生,方便是針對戒律來的,假如你沒有持戒的話哪有方便?

假如你跟眾生無關的時候,自己一定要一直反問自己,嚴格的要求自己,通常開方便門,開久了以後你持什麼戒你都不知道了,所以會因五塵而生五欲。所以我們在早期就算你已經自度,自己得度,在教化眾生的早期,還是一直要守著正法,不講那些種種的雜訊,關鍵就在這裡。

離諸過失,斷諸分別很難。先有這個基礎,這個基礎先做好以後,舍諸執著,善巧出離,才有可能。執著是指心執著,有些習氣執著,習氣不是執著,習氣是已經養成慣性了,要如何破除那個習氣,覺心一定要起;那覺性的覺、覺悟的覺,覺的心必須要先起,才有可能。

覺醒的心沒有,你看不到自己的習氣,覺醒的心有了,就看得到習氣,看得到習氣,知道這習氣不好,才有可能舍諸習氣的執著。通常五欲來的是好惡的執著,我們通常講的是好惡,你喜歡什麼。

習氣的執著是難改,但是覺心要有,覺性的覺,覺性的覺起來以後,決定的決這個決心才會有,假如覺性的心沒有起來,光有決定的決,那個決心沒有用,很快就被被你的貪、嗔、痴所淹沒。但是覺性起來以後就不一樣,你會開始全方位去想辦法,怎麼想辦法不一定,每一個人方法不同。

我們很多人有大勇猛心、大決心,再大都貪、嗔、痴把你蓋過去。所以為什麼說佛菩薩威神力無量無邊,因為那個覺悟的心威神力無量無邊,他會慢慢地幫你調過來,而不是一次完成,可是我們的大腦希望一刀兩斷,不可能。

因為那些習氣、執著、好惡都是你生命中的雜質跟惡質,沒有辦法把它一刀兩斷,想把它一刀兩段,就好像拿菜刀把河流的水要砍斷一樣,無有是處。

因為生命流它是整體的,它不是單一的,只有大腦在思考事情才是單一的、片面的。我們在講生命的東西就是經,大腦講的是書,書是知識,經是生命,完全不同的東西。經文就講生命裡頭的狀態,了解生命裡面的狀態你來進行,修行就容易成就。(海雲師演行,圓明撮義Ⅲ2-34)

願超越一切的平靜與你同在!

國學深廣浩瀚,解碼增慧添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師子吼 的精彩文章:

引喻雖好 不可失義
親近善知識最主要是與法相應

TAG:師子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