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聰明人多疑,愛管閑事,貪蓋也愈重!

聰明人多疑,愛管閑事,貪蓋也愈重!

聰明人多疑,愛管閑事,貪蓋也愈重!

本文摘錄自《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講錄》

「疑者,謂於師,於法,於學,於誨,及於證中,生惑生疑。」五蓋中第五是疑蓋,對老師,對所學的法,對所學的教理,對老師的訓誨,乃至對於自己修證到的境界,認不清,而生出疑惑。有很多人修行,已經達到了某個程度,因智慧不夠,就有懷疑,以致修證的境界反而變壞了,像這樣的人有很多。

「由心如是懷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正斷寂靜。」由於這種種的懷疑,就不能得到勇猛方便,由正道斷除煩惱,而得到寂靜。譬如下午你們聽《參禪日記》的那位老太太的日記,她一個人在那裡摸索、進步,很多地方是她自己修到那個境界的。雖然她寫日記報告來問我,但問答來回要二十天。答覆未收到,她自己都能信得過,又進一步了,因為她沒有疑惑。即使有疑時,她自己都能夠解答,她的難能可貴就在這裡。

又譬如你們在這裡學的,天天圍著我,老師長、老師短的,可是都沒有用,因為我告訴大家的,大家口頭上說是,事實上聽都沒有聽進去,都是在自說自話。然後今天來問的也是這個問題,明天來問的也是這個問題,出去三四年以後又來問的,還是這個問題,毫無智慧。尤其大家同學當中,儘管學佛很多年,包括出家的,對於教理的研究,一點影子都沒有。大概只把五蘊、六根、六塵、十二因緣、十八界等名詞記住而已,其他一無是處,因為無智,沒有智慧。

這是講到疑蓋,像大家現在初學打坐,問題包括腿麻、坐多少時間,等等,但對於生理心理的變化,根本茫然不知。換句話說,對於佛學佛法的教理一無所知,真叫做盲修瞎煉,浪費自己的生命時間,這都屬於疑蓋之中。

「又於去來今,及苦等諦,生惑生疑,心懷二分,迷之不了,猶豫猜度。」自己對於修行多疑,你們都念過《金剛經》嘛!後面的贊語——「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頓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嘆無窮」——斷疑生信才能入般若,才能證得般若智。我經常說佛教徒、佛教界,包括七眾弟子,多疑的人太多了。佛法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基礎上,學佛信佛的人,平心而論,自己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嗎?沒有人信的,都是張開嘴巴自欺罷了。如果你說相信,盲目信是沒有用的,這個裡頭沒有弄清楚的話,說信佛,那是自欺又欺人。所有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的佛法,各宗各派的修持,一切的方便聖境界,基礎就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上。

很多年前,一位很有名的大法師,在一次寺廟中出了問題時,他公開演講說:「居士怕因果,因果怕和尚,和尚怕居士」,好幾百人都聽到了。有人回來告訴我,令我不勝感嘆,這位法師固然是有感而發,但他說的也是真話。初學佛的人勉強還信因果,但是對於因果是盲目的迷信,真正的因果,本身都在遭遇,但是自己沒有看清楚,還自稱學佛,不要自欺了。其他的各種宗教徒,真信因果或真信上帝嗎?不一定,多數是在那裡自欺。

佛法是要從明理修起,這個道理是說,一切眾生一生下來,就是阿賴耶識帶來的善、惡、無記業報等種性,因無自知之明,就對一切的事都起疑惑。所以現在青年講反動革命,推翻一切傳統,沒有什麼稀奇,人性本來具有多疑的種性,大家要把自性裡頭的多疑認識清楚。

佛告訴我們第二種懷疑,就是人不能起善法的信念,為什麼人生有那麼多苦?有錢是有錢的苦,有地位是有地位的苦,競選也有苦,是求名求利的苦,只是每人的苦不同而已。這些都是多生累劫因果關係,可是多數的人都不懂。大家對於「去來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所發生四諦的道理不清楚,產生懷疑,也不相信。

學問好、佛學好的學者之中,有些大師,例如某大師都不相信因果,雖然般若唯識理論講得比誰都高明。在他臨終時,告訴他的學生們:「平生所學,到這裡一無用處,你們還是好好念佛吧。」要到臨終才知道,才要弟子們念佛修行,我們聽了不勝感嘆。光研究佛學,學問再好有什麼用?這是對去來今苦等諦之理,「生惑生疑」,根本沒有深信不移,並沒有真信。

有人腳踏兩條船,就是「心懷二分」,要他專參究佛學嘛,他不幹;要他一切放下,身心投進去求證嘛,他又做不到。講起學理是口口講空,做起人來步步是有,站在台上叫大家放下,台下自己貪得無厭,很多人都是如此「迷之不了」,永遠不明白。什麼叫開悟?破了疑,「斷疑生信,絕相超宗」那才叫開悟。

一般信佛的人,對於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可以證得菩提,可以得定,可以證果這些事,老實講,學理可以儘管講,心裡頭猶豫不決,沒有真正地參透起信。結果是什麼也搞不清楚,都在「猶豫猜度」中,這是一蓋。學佛修定的人,為什麼不能得定?因為被這五蓋蓋住了,疑蓋最厲害。講良心話,你們學佛,有沒有這一生非成佛不可的信心?(同學答:沒有。)除了瘋子才有這個信心,不瘋就是傻,其餘都在猶豫不信中。所以萬人修行沒有一個人證得。再不然,修是修了,頭髮也剃了,前途如何?不可知,走一步算一步,看看哪個茅棚好修,去掛個褡算了;哪裡素菜好吃,吃一餐再講,都在「猶豫猜度」中,所以不能證得。······

有些人非常聰明,萬事都知道,因為太聰明就有個疑蓋,聽到一個聲音就起疑心了。其實真聰明的話是如如不動,定能生慧,一聽就明白這是怎麼回事,這是慧通。普通是世間之聰明,眼睛滴溜溜地轉,東疑西疑,世界上笨人少疑,聰明人多疑,愛管閑事,貪蓋也愈重。有人說什麼都不要,只想看書,看書也是貪;對於書愛護尤甚,別人借書,則說不可弄壞,三天一定要還。如南宋有名詩人辛棄疾,他有名句:「一生不負溪山債,百葯難治書史淫。」我常拿這句來感慨自己愛書的個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孔子這個人生三戒很值得警惕
紫柏尊者:《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直談》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