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繁榮一時的大唐王朝,竟因一個「反賊」差點亡國,瞬間倒退上百年

繁榮一時的大唐王朝,竟因一個「反賊」差點亡國,瞬間倒退上百年

唐隆元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集團。

先天元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可以說,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甚至,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

此時的大唐萬邦來朝,唐朝的使臣、僧侶、商人,亦不絕於途,亞非地區和唐通使交好的國家,有70多個,包容性極強。但是,當大唐百姓沉浸在開元盛世的喜悅中時,卻沒有人意識到一場暗流涌動的危機正在孕育當中。由危機所帶來的危險是雙向的,它分別來自朝廷與邊疆。

隨著李隆基年事已高,對於軍國大政逐漸力不從心,又因為唐玄宗過度信任李林甫和楊國忠兩位權臣,任由他們將外廷變得烏煙瘴氣。與逐漸糜爛的朝廷政局相比,大唐王朝的軍事格局則更加兇險。由於,大唐的地方軍權已遠大於中央軍權,所以,整個國家的軍事格局呈現外重內輕的情況。

早在唐睿宗時期,朝廷便在邊疆地區設立了節度使一職。開元九年後,總共有九大節度使駐守邊關重鎮,他們分別節度范陽、平盧、河東、朔方、安西、北庭、河西、隴右、劍南。李林甫被提拔為宰相後,為了防止漢人通過「出將入相」這種方式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向李隆基建議由外族人來擔任節度使,以夷治夷。

由此一來,從開元末年開始,許多少數民族將領逐漸成了各邊境軍區的「一把手」。

天寶元年,擔任范陽、平盧、河東三重鎮節度使的是安祿山,而安祿山的義兄安思順則節度朔方,河西、隴右兩地的節度使是哥舒翰,安西、北庭的節度使為封常清,唯有劍南節度使由當朝宰相楊國忠兼任,除楊國忠和封常清外,其餘重鎮節度使皆為番將。

在這九大邊境軍區中,實力最強的,自然是駐守三鎮的安祿山,其次,就是手握河西、隴右兵馬大權的哥舒翰,他們兩人分別代表了大唐東北、西北兩大軍事集團。不過,安祿山與哥舒翰素有間隙,兩人之間有很深的矛盾。

如果從經濟因素來考慮,安祿山治下的河北地區無疑是唐朝時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遠非位於西北戈壁的河西、隴右可比。這種經濟上的絕對優勢使安祿山在發動叛亂時更有底氣,更何況,唯一能制衡安祿山的番將哥舒翰年事已高,常年居住在長安休養身體。

那麼,安祿山是如何獲得如此雄厚的實力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安祿山深得李隆基信任,野史中,關於安祿山巴結楊玉環的記載亦屢見不鮮,所以,李隆基自然會將三個有油水且實力強大的重鎮交給安祿山;

其次、安祿山雖是個得寵小人,但是,他手下的將士絕非等閑之輩,河北地區常年要面臨契丹、奚等少數民族部落的騷擾,安祿山的軍隊在與之對抗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

最後,安祿山軍隊的組織結構與傳統唐軍大相徑庭,安祿山治軍較嚴,士兵們的服從性很好。

由此可見,安祿山並非後人理解中那個靠裝傻謀取前途的大胖子,他是不折不扣的亂世梟雄。如果,我們拋開這場動亂對大唐盛世的毀滅性打擊不談,安祿山著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歷史人物。可以說,安祿山遠比他表現出的更有內涵,他的語言天賦是同時期任何人無法比擬的。

據史料記載,安祿山除了常用到的漢語外,還精通其他九種民族語言,用句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精通十國語言」。安祿山精通的語種覆蓋了大部分與大唐有交流的番國,這也使他在外交場上遊刃有餘。通過語言天賦,安祿山收復了許多番國大將,將他們收歸己用。

那麼,安祿山為何會博得玄宗與貴妃的喜愛呢?

根據李白的一首《胡旋女》可知,安祿山還是個舞蹈高手:「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圜轉;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這首詩中提到的「太真」是楊玉環的道號,玄宗喜歡楊貴妃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她的胡舞冠絕天下,而如今,竟有個大腹便便的胖子能與玉環的舞姿相媲美,這情形簡直讓人無法想像。

據說,在皇宮裡安祿山就像一隻大陀螺一樣旋轉如飛,為楊美人伴舞,唐玄宗在一旁拍手稱快。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舉起反旗的消息傳遍長安,唐玄宗與文武大臣皆驚詫不已,他們無法想像那個與皇室私交甚篤的大胖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朝野上下,唯有安祿山的政敵楊國忠沾沾自喜,他喜的是自己早年的預言果真言中,安祿山脫離朝廷後,今後唯楊氏一家獨大。

慌亂之中,李隆基派節度使封常清駐守東都,同時,又做了一系列戰略調整。因為安思順是安祿山義父的兒子,為了防止他配合安祿山造反,所以,李隆基派郭子儀取代了他的位置。隨後,李隆基又將大將軍王成業鎮守太原,避免山西重地被安祿山把控。

做完了這些防禦工作後,唐玄宗將榮王李琬任命為討賊大元帥,名將高仙芝為副帥,在長安城附近東拼西湊出一支五萬人的雜牌軍,浩浩蕩蕩朝著安祿山駐守的三鎮進發。然而,安祿山行軍的速度快得可怕,沒到半個月的時間叛軍已抵達黃河北岸,靈昌、陳留等多地被叛軍攻陷。

駐守在東都的封常清首當其衝,與叛軍打了一場惡戰。戰鬥剛剛打響,封常清便發現手中的軍隊根本不是叛軍的對手,士兵不論作戰經驗還是士氣都無法與安祿山的人馬相提並論,只能且戰且退。又過了半個月,連洛陽都落入叛軍手中,封常清的人馬被叛軍追殺,死傷慘重。

等到封常清率軍與討賊軍副帥高仙芝匯合後,兩人決定避敵鋒芒,龜縮在潼關內組建起堅固的防線,倒也一時無憂。其實不論是封常清還是高仙芝,他們打仗的本事都是非常高明的,然而,強將弱兵,他們手中只有臨時湊起的烏合之眾,哪能與范陽的虎狼之師媲美呢?

若高仙芝與封常清繼續把守通關,安祿山根本不會對大唐王朝造成毀滅性傷害。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唐玄宗卻聽信了小人的讒言,做出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舉動:以「不戰而逃」之罪處死高仙芝和封常清。

在現今留下的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封常清在被賜死後留給唐玄宗的遺書《謝死表》:

「臣死之後,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則冀社稷復安,逆胡敗覆,臣之所願畢矣。仰天飲鴆,向日封章,即為尸諫之臣,死作聖朝之鬼。若使歿而有知,必結草軍前,迴風陣上,引王師之旗鼓,平寇賊之戈。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無任永辭聖代悲戀之至。」

寥寥數行,令人扼腕嘆息,直至枉死的那一刻,封常清仍不忘死諫聖上,絕口不提自己的冤屈。

臨陣誅殺主將,這是上位者用兵的大忌。殺掉二人時,李隆基是否想好了補救措施呢?我們不得而知。因為,兩路兵馬群龍無首,玄宗不得不請休養在家的老將哥舒翰再度出馬,讓他前往潼關接手指揮權。

天寶十五年,雄踞洛陽的安祿山傲視天下,在洛陽登基稱帝。

雖說,安祿山表面上風光無限,但是,形勢對於叛軍來說已非常不利。就在他打下洛陽之後,平原、常山兩地太守分別除掉了叛軍守將,奪回兩地並舉兵聲討反賊。兩地太守無疑為河北地區的郡縣起了帶頭作用,沒過多久,河北二十三郡中就有三分之二的郡縣響應號召,殺掉了安祿山派來的守將,舉起了討賊的大旗。

河北算安祿山的「龍興之地」,是安祿山叛軍的命脈所在。為了解決後顧之憂,安祿山第一時間派史思明分兵平叛,在處理河北變亂時浪費了大量精力。趁著安祿山自顧不暇,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繞路嘉山,偷襲史思明,將其一舉擊潰。雖說,此時河北大部分郡縣重新落入安祿山手中,但郭子儀與李光弼的軍隊無疑斬斷了范陽與洛陽的聯繫,將安祿山的領土斬作兩段。

如今,前線旗開得勝,久經沙場的老將哥舒翰安守潼關。

按照當前的形勢,只要潼關不淪陷,郭、李兩位將軍定能長驅直入,平叛的局勢自然會豁然開朗。安祿山急的像是熱鍋上的螞蟻,不知該如何化解唐軍的攻勢,誰知,李隆基再次給了安祿山機會。

李隆基受到楊國忠的教唆,一連幾道詔書催促哥舒翰出關應敵。當初高仙芝與封常清因據守潼關慘死,哥舒翰自然不想成為後車之師。無奈之下,哥舒翰只能傾盡潼關兵力,揮兵壓向河北。安祿山並未錯過這個上天賜予的時機,他立即派人組織埋伏,在官道上將哥舒翰全軍盡數剿殺,哥舒翰亦淪為階下囚。

朝夕之間,形勢陡然扭轉,勝利的天平重新向安祿山傾倒。

潼關淪陷,意味著安祿山距離國都長安僅一步之遙。為了保存朝廷,李隆基不得不攜家帶口逃離長安,以期從長計議。在群臣的要挾下,李隆基不得不殺掉了罪魁禍首楊國忠及他的妹妹楊玉環,並將皇位禪讓給兒子李亨。至此,李隆基的政治生涯畫上了不光彩的句號,他將王朝從昌盛帶向了衰敗,李亨所面臨的是百廢待興的江山社稷。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雖然,李亨最終平定了這場叛亂,但是,安祿山帶給中原大地的傷害是無法忽視的。僅從文化來看,安祿山給唐人留下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惡劣印象,此後,唐朝開始懷疑此前兼容並包的開放政策,拒絕吸納外來文化了。

也是因此,讓整個大唐瞬間倒退了上百年。

參考資料:

【《胡旋女》、《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都說光緒帝是慈禧太后害死的,其實,罪魁禍首另有其人並不是她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