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關中名鎮——秦鎮

關中名鎮——秦鎮

關中名鎮——秦鎮

在西安市西南方向約25公里處灃河西岸有座古城,名秦渡鎮。很早以前也有稱秦渡津的。

文獻載南北朝時期,後秦弘始三年(401),皇帝姚興及文武百官由京城(漢城)赴戶縣草堂寺聽取鳩摩羅什講經,在此設立渡口,稱秦渡。後來唐代亦有秦渡之說,唐詩人高駢寄李遂良詩云「吟社客歸秦渡晚」,明代宣德年正式定名秦渡鎮,簡稱秦鎮。

關中名鎮——秦鎮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大多數秦鎮人願意說其歷史更早,說秦鎮即周豐京,並列取清代《古今圖文集成》、現代《戶縣誌》部分說法佐證。

我也是秦鎮人,對此我有不同看法,並不斷在考證(另有撰文)。《古今圖書集成》說:「秦渡即古豐地,灃水之西岸,豐舊城在焉」;《戶縣誌》載:「秦渡鎮為西周時代的豐京,周文王伐崇後建都於此」(344頁)。

關中名鎮——秦鎮

原來的秦鎮有內、外城牆,據說外城為清康熙四十五年修,光緒年間完成。我小時候經常和同學繞城玩耍,一圈下來需半個上午。內城修的更早,椐說是秦「當陽宮"舊城,在我記憶中內城圈著黨家堡、寺劉堡和中城堡三個堡子。秦鎮呈扇形丁字街道,南、北兩街緊鄰灃河象張開的扇底,西街交匯於南北街中間,人稱丁字街口,此處在地理上並非鎮中心,但由於是交通樞紐,所以自古是商貿中心,風水寶地。秦鎮有五座城門,清代外城修好時,人們在西門門額書有「豐京盛地」;北門書有「襟帶鎬京」;洪南門書有「灃水凝輝」;大南門書有「終南佳勝」;土南門書有「千岩競秀」匾額。鎮內有九樓十三堡(即九座古樓,十三個村子),全鎮處處古色古香。所以說:秦鎮是一座古城,是一個古渡口。

秦鎮是個歷史悠久的商貿集鎮。民間有是「陝西四大鎮」之一說法。古代客商由關中入秦嶺、進巴蜀,由於秦鎮是灃河上游渡口為交通要道,一時間商賈雲集,成為京廣雜貨、土產山貨、糧食棉油的集散地,明代達到鼎盛。經過清康乾盛世,雍正年間商店門鋪較以前增加數倍,手工業作坊也形成了地方特色。抗戰時期,秦鎮未經過戰火蹂躪,加之山西、河南過來了不少生意人,商貿活動得以超常發展,三條大街兩邊全是木門板門面商鋪。糧食店、雜貨店、中藥店、文具店,酒館、制麻、制皮、造酒、釀醋、竹木器鋪、裁縫鋪等商鋪和手工作坊多不勝數,而且形成了很多有名字型大小,如:晉隆昌、祥泰隆、順義和、協盛茂、郭明鶴……等。有些人把生意做大後不但買房置地,還在四川、甘肅等地開了分號,現在秦鎮西北五、六里的閆花園、薛花園村實際是那些成功商人的後花園、及宗族墓地。

關中名鎮——秦鎮

解放後1956年進行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絕大多數有土地的生意人棄商歸農,只有少部分人參與了公私合營。一些從外省市在此落戶的商人和手工業者成為城鎮市民,大量門面房關門停業成為住家戶,商品貿易僅局限於官辦供銷社和公私合營後的合作社統購統銷,每逢雙日為集(曾一度改為二、五、八逢集),四鄰八鄉的人們會在這一天上街進行土特產交易。六十年代割資本主又尾巴,不許私人經商,(叫投機倒把)所以街市比較冷清。但每年由政府主導的為期一周的物資交流會還算熱鬧,在這期間,本省、外阜(四川、甘肅、山西等)的商家,不但將三條街道佔滿,連北門外沙河灘也會臨時搭起上百座帳篷。白天車水馬龍、人頭攢動,晚間唱大戲、演電影,那可真是我們孩子們的節日,連上學都不安寧,經常逃學、曠課到沙河灘去看「耍把戲」、「練硬功」。

改革開放後秦鎮再現生機,但商業中心向西、向北偏移,南街變得很冷清。經商者自由發展,那種傳統經商環境和模式已蕩然無存。

關中名鎮——秦鎮

現在的人們只知道秦鎮的米麵皮子好吃,殊不知過去秦鎮「薛家的爐齒面」、「楊家的砂鍋臊子面」、「張家的水晶餅」、「劉家的雞蛋醪糟」、「馬家的臘羊肉」、「張家的鍋鍋肉蓋碗米飯」、「卓家的大黃盤米麵皮子」……那可是香飄四里、譽滿長安。

關中名鎮——秦鎮

秦鎮是個水鄉。鎮東邊緊鄰「八水繞長安」之灃水,河中水清沙白,兩岸鳥語花香。灃河、洨河在城南交匯,每到雨季漲水,從東邊洨湧來的河水為黃濁色,從南邊灃河太平河上游來的河水清澈,從交匯處一直到入渭口陰陽清晰、「涇渭分明」。1947年由陝西省水利專家李儀址設計建造的「關中八惠渠」之一「灃惠渠」,在南門外築壩攔水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湖泊。旺水期多餘的水從水磙上湍流而下,形成兩百多米寬急流甚為壯觀,到了夜晚幾里路外都能聽到水聲,灃河似乎在和天地對話,為人間唱歌。旱季,水壩上也不會幹枯,晨夕水平月亮、鳥語蟬鳴,偶然有一些魚兒躍出水面形成漣漪,顯得特別幽靜。灃河兩岸樹木繁茂、蘆葦蔥蔥,一年四季紅、黃、綠、白,五彩繽紛美不勝收。

在鎮南、鎮北各有一座石板橋。南橋由雙石板搭建,只能行人。石板花紋顯梅花狀,人們稱其為「白梅」;北橋由三石板搭建,可過架子車。石板上顯竹葉狀,人們稱「青竹」。在北石橋北面為古「廣濟橋」遺址,據說「廣濟橋"唐代首建,後來又多次毀修,如今在原址建起了西戶公路跨河大橋。

過去,秦鎮是灃河中一個半島,經常在洪水期成為「水圍城"。上世紀不但城外南、西、北邊有護城河和許多澇池,而且城中還有十幾個小湖泊。距鎮西南三里地的高地上有個村子叫「滹沱村」(滹——池也,沱——潭也),由此可見秦鎮是一個十足的水鄉。在這些水中、岸邊生存著許多動、植物,使這裡生態均衡、環境優美。我小時候經常在這些池溏中抓魚蟹,有時還能採到只有南方才特有的生物——荸薺、菱角。

因為是水鄉,所以多種水稻,才有「李十二發明米麵皮子」的傳說。

關中名鎮——秦鎮

秦鎮是一個文化之鄉。在鎮內過去不但有興國寺、關帝廟、城隍廟、藥王廟、還有福音堂和一些道觀,釋、儒、耶、道四大教在那兒都有道場。一年到頭廟會不斷,尤其在四月初八釋迦摩尼誕辰日和八月初六古會,幾個廟觀更是香火繚繞、旌旗招展。解放前秦鎮西街就有官辦小學,在南街、北街還有幾家私塾。所以這裡出了不少文人、名人。如:原新華社研究員、中國新聞攝影家協會主席蔣齊生;陝西文化名人薛思達等一系列在全國各地政界、文化界很有影響的人士。

關中名鎮——秦鎮

秦鎮古戲樓就有兩三座,這地方是個戲窩子,看戲、懂戲、唱戲的人很多。在這裡經常會給演唱好的演員喝彩、放炮、披紅,而對表演差的演員則叫「倒好」,一些市、縣劇團的演員對此都心有餘悸。據說有一次某劇團在西街戲樓演出《火焰駒》,飾演李炎貴的演員一邊唱一邊做搖轆轤絞水動作,反搖向下放了十幾圈,正搖只向上絞了兩圈水就上來了,這下引起了台下觀眾的鬧哄,甚至有人將磚頭扔到了台上。在陝、甘、寧、青、新凡流行秦腔的地域,各市、縣級劇團都不難找到秦鎮人的身影。

秦鎮的社火是燈社火,晚上點著燈籠蠟燭,用八仙桌抬著一組組戲裝人物伴隨著鑼鼓滿街轉。這裡的鑼鼓鼓調比較快,偶有鬆弛。快時象灃河波濤一浪高過一浪,慢時似涓涓細流悠閑文氣。秦鎮人始終交織著文、商、水的個性,文的優雅,商的智慧,水的猛烈和柔情。

關中名鎮——秦鎮

秦鎮如今已今非昔比,古鎮、水鄉面貌基本消失,九樓、古城牆蕩然無存。大南門只能見到最近幾年復修的城樓和一丁點兒清代城牆,南街還能看到一些舊式木板門面房,但這些房都已成為危房。秦鎮人都很後悔沒能保護好原古城面貌,他們只能在閑暇聊天時發發感嘆!

現在緊鄰秦鎮灃河東岸,已成為西安高新開發區,韓國三星集團在那裡己成氣候,目前高樓聳立,工廠雛形已見端倪。據說,目前有一、兩個大投資集團多次考察秦鎮,欲在這裡開發古鎮興辦文化產業。作為一個秦鎮人,我由衷祈禱秦鎮能抓住機遇、突出古鎮特色再度繁榮。最後我以自己還是孩提時描寫秦鎮的順口溜結束本文:

終南山下灃水畔,

風景如畫古城園;

秦王過渡村鎮起,

三街形丁九樓顯。

鴛鴦戲水魚掀浪,

紅黃紛飛瓜果香;

波眏暮月笛曲響,

雨後虹懸蘆盪上。

關中名鎮——秦鎮

作者簡介薛國強,老秦鎮人,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藝術家,西北大學陝西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目前,客居北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