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聽話」能力

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聽話」能力

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川媽),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文|舍予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zqfxlgzs)

我給孩子講繪本,我指著那隻身上很多顏色的小怪獸,對他形容到:「這隻小怪獸身上有很多顏色,這叫『五顏六色』。」我見他沒啥反應,不禁重複一遍:「這叫『五、顏、六、色』!」我期待著他的複述,沒想到他還是沒啥反應。

大家看出我的心思了吧?我是想給他灌輸「五顏六色」這個辭彙,可他似乎沒什麼興趣。我有大概兩秒鐘的失望,飄過後繼續講繪本。之後忘了這事。

有趣的是,幾天後,他隨手翻開那繪本,再次看到那隻身上很多顏色的小怪獸時,自言自語到:「五顏六色。」

我當時愣了一下,雖然他只說了一遍,且聲音不大,但我確定自己沒有聽錯,他準確說出了「五顏六色」這個成語。

這件事讓我聯想到一些其他的事情。

我經常會教育孩子一些行為習慣,比如吃飯前要洗手、刷牙要認真、吃零食要節制……大多數時候他都是執拗的、不順從的,我感覺他根本聽不進我的各種「苦口婆心」。可是,當看到別的小孩飯前沒洗手、刷牙不認真或者濫吃零食時,他都會一本正經地上前「教育」別人:「你要洗手哦,不然手上有細菌,吃進去會肚子痛哦……」「刷牙時裡面也要刷到哦……」「這個熱氣,你不能吃太多……」。說的時候還皺著眉,揮著手,像個小大人似的。

我還發現,有時我疏於對他的行為進行教育糾正,他反而自覺遵守這些規範了。比如,我忘了提醒他飯前洗手,他自己吃著吃著記起來,就蹦蹦蹦地跑去洗手了。雖然很多習慣還是會順著自己的本能衝動去做,但有些他還是能控制住自己。

許多人從小就被父母貼上「聽話」或者「不聽話」的標籤,我們對待孩子也因著這種分類而有了分別之心。做父母的,也許總認為叛逆的小孩聽不進我們的話語。可是,通過上述教導「五顏六色」辭彙以及行為習慣養成的例子,我確信了一點——對於父母的話,孩子是聽進去了的。

所以,所謂的「不聽話」是對孩子的一種誤解。這種誤解會促使我們用很多方法去不恰當地「喚醒」孩子,比如喋喋不休,提高我們的音調,甚至拿自己的痛苦來威脅孩子。

這些不恰當的「喚醒」來源於我們沒有吃透隱藏在親子關係背後的一些深層問題。我們不禁提出疑問:既然你說孩子把話聽進去了,為什麼他們還是經常「犯錯誤」呢?為什麼還是違背我們的意願呢?

01

代替父母「犯錯誤」

如果問父母:「你們是否100%相信你們的孩子?」恐怕很多父母都缺乏給出肯定回答的底氣。但如果問孩子:「你們是否100%相信你們的爸爸媽媽?」我相信每個孩子從內心深處都會給出肯定的回答。

因為,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唯一的,他們沒有不信賴的理由。

孩子必定會向父母認同,在這一點上毋庸置疑的程度與無法否定血緣關係一樣,是鐵的事實。越是小的孩子,越是需要向父母認同。這種認同正是基於信任:我相信爸爸媽媽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都是為我好的。

認同有兩面,要麼認同父母的光明面,要麼認同父母的陰暗面。

據很多二胎父母的經驗,兩個孩子性情相反,有的甚至差異很大,即便是同卵雙胞胎,也有類似的情況。同源孩子性情相反,那必定是他們在認同父母上光暗交錯的結果。他們共同組成了一對完整的父母,好讓父母在他們身上看到父母自己的完整模樣。

我們平時教育孩子要A,同時也暴露了自己對﹣A的渴望和恐懼,A和﹣A互為明暗面,父母越是針對A喋喋不休,就越會暴露對﹣A的渴望和恐懼。

而孩子又是這個世界上悟性最高的一群人,他們在潛意識層面不但讀到了A,還讀到了﹣A,所以他們在行動上要麼朝A的方向認同,要麼朝﹣A的方向認同。於是就產生了聽話的孩子和不聽話的孩子。

不得不承認,我是一個過度要求整潔的媽媽。每當看到孩子的玩具傾巢而出、散落一地時,我的心都會皺成一團,恨不得立馬抹平。我在孩子面前一邊收拾玩具一邊抱怨,並告訴他各種玩具分類擺放的位置。孩子愣在一旁作神遊狀,並在下一次玩玩具時照樣「執迷不悟」,感覺他一點都沒有因我的抱怨和指令而有所反省。可是,當別家孩子到我們家玩時,他卻極力阻止對方把玩具整箱往地上倒,還指令對方收拾和分類,對方要麼不聽他勸告,要麼掃興地離去。

看到這一幕,我才意識到在我向他發出抱怨和指令時,他的內心有多掃興。但即便這樣,他也在不知不覺中習得了我的強迫慣性和怨婦氣質。他既讀到了我對整潔的追求,也讀到了我對散漫的渴望,並在不同的場合代替我去實現。看到他的舉動,我心裡一陣酸痛。

孩子和父母就是這樣在互為表裡中對抗著、支撐著。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並沒有違背父母的意願,相反他們成全了父母的深層願望,甚至用代替父母「犯錯誤」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認同。

02

叛逆,是需要配合的

我們把上面說的A和﹣A分別命名為正性認同負性認同,前者指順從父母所表達的意志的認同,後者反之。負性認同有一個流行的詞足以形容,那就是叛逆。

叛逆是什麼?叛逆是一種宣告:我已經長大了,我要做我自己,我和你們(父母)不一樣。

負性認同經常被理解為不認同,而不認同其實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認同。叛逆正是以反向形成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認同。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產生正性認同,有的則產生負性認同(叛逆)呢?關鍵在於父母對待問題的態度以及介入問題的程度。

不久前看到一則關於叛逆的段子:日本一小哥回憶自己的叛逆期時感到一絲窒息。十幾歲那年他第一次對老媽破口大罵「臭老婆子」,沒想到他媽笑逐顏開,向他爸報喜說「咱家兒子終於成長到了叛逆期,來慶祝一下」。當晚小哥他媽美滋滋地煮了象徵吉祥的紅豆飯,還在門口郵筒貼告示說「我家也有叛逆期的兒子了」。小哥意識到這樣下去只會讓老媽越來越高興,於是他所有叛逆的想法都被扼殺在搖籃里了,叛逆期僅一天就宣告夭折。

常言道,一個巴掌拍不響,叛逆也是需要配合的。當孩子揚起叛逆的旗幟向父母發出挑釁時,他們期待著父母揍罵一頓的配合,以這種儀式轟轟烈烈地宣告自己的獨立。現實中很多父母也踏踏實實地配合子女上演了一場又一場叛逆的青春年少劇。

而段子中的父母則堅決不配合孩子,他們沒有迎合孩子潛意識的期待,而是以一種張揚的姿態去包容孩子的叛逆。當父母釐清邊界,不再咄咄逼孩的時候,孩子就失去了抗衡的對象,找不到叛逆的動力,也就不需要叛逆了。

作為父母的我們,有沒有覺察到,我們會向孩子提出一些要求,當孩子不順從時,我們就會有憤怒。但只要問問父輩們或者仔細回憶一下,就會發現,我們小時候也在同樣問題上倔強過,同樣讓我們的父母憤怒過。有意思的是,我們倔強過後,竟也毫無保留地吸收和習得了父母對我們的要求和期待,並轉而運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可想而知,我們的孩子在養育他們的下一代時,也必定會將這些「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所以,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聽話」能力,表面上他們變著法子和父母作對,實際上,他們都在以父母愛他們的方式愛著他們的父母。

--------End---------

作者簡介

作者:舍予第四季傳播師計劃學員,動力學取向心理諮詢師,曾混跡於檢察官隊伍,後闖入心理圈,致力於以精神分析詮釋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胎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我以為兩個孩子長大了,人生最艱難的階段就過去了……
徵文06:生二胎的,都是沒有磨夠?

TAG:二胎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