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人們常說「看破紅塵」,為何不是別的顏色?它的「出處」,你知道嗎?

人們常說「看破紅塵」,為何不是別的顏色?它的「出處」,你知道嗎?

生活中,提及「看破紅塵」,一般人都會想起「遁入空門」,這兩個相互對立的詞語,「紅塵」和「空門」,仿似都有著一定的文化玩味。

「看破紅塵」的意思是什麼都不要了,不再眷戀世間,失去了感情,六根清凈,所以一個人一旦看破紅塵就會循道出家,這裡所說的「紅塵」,就是塵世的意思。

那麼關於「紅塵」的出處,到底來源於哪裡?為什麼用「紅塵」,而不用別的顏色?今天作者就來為大家進行解讀。

關於「紅塵」這個詞語的出處,據考證最早可能出自漢朝班固所寫的《西都賦》。

《西都賦》是東漢史學家、文學家班固編寫的一首賦,出自《昭明文選》。《西都賦》主要描寫的是當時長安都城的壯麗宏大,宮殿之奇偉華美,當時這篇賦文一出,便令天下學者側目。正是這篇賦文的問世,也奠定了班固強大的寫騁辭大賦的才能。

其中《西都賦》文辭曰:「闐城溢郭,旁流百塵,紅塵四合,煙雲相連。」

大意是,熱鬧喧囂人流揚起的塵土(紅塵),從四方合攏,充滿全城,塵土與煙雲都連在一起。這一段的「紅塵」,發生在「九市開場,貨別隧分」之時,正是日出之時一片忙碌景象。

那麼紅塵的原義應該是指:土路車馬過後揚起的塵土,恰好此時日光是紅色的,給飛塵也蒙上一層紅色,「紅塵」因此而得名。

「紅塵」一詞或由於它的浪漫,或由於它的美,一出現就大受歡迎,開始被很多文人在詩作中使用。如張正見《門有車馬客行》:「飛觀霞光啟,重門平旦開。……紅塵揚翠轂,赭汗染龍媒。」,描寫的是早晨初陽東上時的「紅塵」景象。

而初唐四傑之一楊炯《劉生》詩中:「劍鋒生赤電,馬足起紅塵。日暮歌鐘發,喧喧動四鄰。」,則描寫的是日暮斜陽映天時候的「紅塵」景象。

這裡可以看出,「紅塵」最初描寫的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後來,因為紅塵與日光有關,正對應早晚忙碌之景,給人以碌碌之感,所以漸漸便加註了紛紛擾擾的內涵,成了人世間代名詞。

如孟浩然《同儲十二洛陽道中作》詩句 「酒酣白日暮,走馬入紅塵。」,以及唐代詩人元稹的《重酬樂天》詩句中的「紅塵擾擾日西徂,我興雲心兩共孤。」,便將「紅塵」傳達出了「塵世間」的含義。

到了唐代,隨著佛教在中國的興盛,「紅塵」又多了一個意思,那就是紛紛攘攘的世俗。如唐代王建《從軍後寄山中友人》詩云:「夜半聽雞梳白髮,天明走馬入紅塵。」。

此時的紅塵,已不僅僅指一種景象,或繁華的都市,而有一種「世俗」的意思。在佛教里,紅色象徵世俗誘惑,代表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慾望;塵,乃是塵埃和污垢。

元末明初雜劇作家賈仲明,也曾在《金安壽》第四折中寫道「你如今上丹霄,赴絳闕,步瑤台,比紅塵中別是一重境界。」這裡的「紅塵」,就是指讓我們煩惱卻又逃不開的世俗世界了。也可以說,從明朝開始,「紅塵」二字,便有一多半與「空門」有關了。

讀者們,關於「看破紅塵」的紅塵,大家有何見解?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道 的精彩文章:

古人造詞功能太強大,「黃腸題湊」4字,到底是何意思?
乾隆一上聯,難倒兩位「狀元」,幾百年後,在民間石碑上找到答案

TAG:文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