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類型電影的本土化改造

類型電影的本土化改造

類型電影的本土化改造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佛學上將人類的感官歸納為「眼耳鼻舌身意」六類,所謂「六根清凈」便是要通過克製冷靜的生活選擇保持這些感官的敏銳。若是假裝或故意屏蔽掉其中的某些感官通道,比如視覺,那麼在享受某些優待、獲得清凈的同時,有沒有可能將自己置身險境?2010年的法國短片《調音師》正是提出了這個命題,通過新奇的懸念設置和強大的敘事張力一時間風靡網路。印度電影業者將此精彩創意進行擴展和發揮,完成了這部全球上映的銀幕電影《調音師》。

相比起來,原作像精緻而冷峻的短篇小說,經過哲學思辨和懸念揭示之後,故事戛然而止。而印度長片卻在懸念的基礎上,通過豐富家庭背景、角色性格等,將原本的懸念推進得更為完整可信。

該片將故事背景移植到了印度當地,原作中的哲學隱喻、現實環境也都成功融入了印度本土的風光和特點。在此基礎上,導演還成功為衝突各方都添置了階層、家庭、性格特徵和思維方式等背景鋪墊,原作的核心衝突成為長片中的導火索,後續的故事則緊緊圍繞著之前的身份線索展開,這與前面看似無用的背景設置自然銜接,構成了更加完整詳實的敘事邏輯和推理過程。

類型電影的本土化改造

除此之外,新增的情感線索和身份衝突等也都是印度特有的社會現實,在法國,角色可以大段大段地講道理抒發情感,十多分鐘的篇幅也為這種哲思和隱喻提供了可能。但對於超過兩個小時的電影,如果過分偏重理論抒情,很容易讓人產生說教感覺而被厭棄。即便加入了印度獨有的歌舞內容,也無法撐起長時間內的觀者情緒。

顯然導演也早已意識到改編的難度,因此在本土化方面大做文章,原作的精彩懸念很快出現,但那僅僅是個開始,後續情節徐徐展開,調音師憑藉高超演技躲過一劫,但命案製造者顯然不會善罷甘休,繼續與調音師糾纏爭鬥。為了增加懸疑感,導演還運用了豐富的敘述形式,以保證故事的張力。

將已經產生良好反響的故事架構移植進本土,這是綜藝節目慣用的手法,近年來也在電影作品中屢見不鮮,無論是《無間道》與《無間行者》,還是《西部世界》老片到美劇的跨越,甚至追溯至黑澤明對莎士比亞作品的改編。這看起來似乎是一條捷徑,但如果缺乏真誠用心的創作態度,與精彩原作一對比,就成了東施效顰的反面教材,引發觀者的厭棄。例如近期從義大利電影《完美陌生人》改編至中國的《來電狂響》,就因為缺乏與本土文化的自然融合,敘述能力也大打折扣,結果引來大量惡評,被指責蹭熱點,糟蹋經典故事。

類型電影的本土化改造

當然,若能在改編基礎上,還能實現主題升華,並在哲學層面有更為深刻和全面的揭示,再好不過。《調音師》的印度改編顯然還未達到這一標準。在故事講述合格的基礎上,影片以兔子和獵人的暗喻重複了短片的主題,片尾則以簡短的鏡頭提供伏筆,暗示劇情的更多走向。但其實核心故事延展開來的人性、社會、歧視和偏見等等議題,長片基本沒有觸及。這也是本次改編留下的遺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