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當我們挑選一塊手機屏幕時,我們應該關注什麼

當我們挑選一塊手機屏幕時,我們應該關注什麼

我們經常在買電視時會聽到「買電視其實就是買個屏」之類的論調,但在與普通消費者接觸更多的手機上,屏幕似乎卻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我們或許更多會注意到這塊屏幕是否是全面屏,屏幕尺寸多大,但是對屏幕材質、屏幕素質、對眼睛是否有傷害卻沒有那麼關心。要知道,是否全面屏只是屏幕很小的一個特性,遠沒達成購買一款手機的充分條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手機屏幕上還有哪些特性值得我們關注吧。

全面屏與異型屏

在當前市面上最流行的、最廣為人知的屏幕名詞,或許就是各大廠商力推的全面屏了。從提出全面屏概念的第一款手機小米MIX開始,大家都對全面屏保持著非常高的新鮮感。從提出全面屏概念到做出異型全面屏(劉海屏、水滴屏),再到挖孔全面屏和真·全面屏。手機屏幕的形式完成了整代躍遷。有不少用戶感到疑惑:全面屏不就是把屏幕做得更大一些了嗎?這對用戶來說不就是換了個大屏幕的手機而已嗎?

全面屏手機已經佔領了市場

手機屏幕的尺寸的確是一個關鍵,但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屏幕比例的改變和屏佔比的提高。先是在顯示比例上,萬年不變的16∶9比例得到突破,達到18∶9,這讓屏幕變得更加細長,在保持寬度不變的情況下,相同的頁面會顯示更多的內容,連桌面圖標都要比之前多出一排來。

對於喜歡看電影的用戶來說,使用18∶9屏幕比例的手機看電影的體驗也要比16∶9屏幕比例的手機更好,原本的額頭與下巴改成了屏幕,這讓18∶9手機在觀看畫面比例為16∶9的電影時能夠完整顯示,就算是觀看畫面比例為21∶9的電影,浪費的面積也要比16∶9手機浪費的面積更少。

在手游的表現中也是如此,現如今不少手游廠商優化了遊戲顯示,開始支持18∶9的比例,全面屏手機在保持縱向視野不變的情況下擴大了橫向視野,這讓玩家在進行遊戲時可以獲得更多的遊戲信息,所以對於手遊玩家來說全面屏手機也要稍勝一籌。

其二是屏佔比的提高,這讓手機可以在相同尺寸面板下容納更大的屏幕,這也是與此前所說全面屏手機與大屏幕手機的最大不同。這其實很好理解,在以往只能容納5.5英寸屏幕的手機上現在可以放下6.2英寸的屏幕,如果還是保持以往的比例,用戶要選擇6.2英寸屏幕的手機則必須選擇6.2英寸的機身,這無疑對手感和攜帶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不便。也正是由於全面屏手機的屏佔比提升,現在市場上的主流手機都有超過6英寸的屏幕,這在以往是難以想像的。

當然,全面屏的搭載也擠壓了手機正面的空間,很多手機取消了實體按鍵,轉而變成了手勢操作,操作方式沒有之前的物理按鍵直觀,無形中增加了學習成本。而對於那些異形屏手機來說(劉海屏、水滴屏、挖孔屏),用戶需要擔心的是常用App是否對此做好了適配,頂端的盲區是否會遮擋住應用內容,造成不好的體驗。不過以目前來看,大部分App都會對全面屏手機做適配。再不濟,用戶也可以在手機顯示設置中開啟「去劉海」功能,以避免糟糕的使用體驗。

LCD還是OLED

如果實在OLED屏幕誕生之初,我們來討論OLED與LCD屏幕的區別,似乎還有些意義。三星從S1發展到了S10,OLED面板已經迭代多代,此時為何還要來探討兩者間的差別呢?這是因為隨著OLED的發展,我們在許多搭載OLED面板的手機上發現了其使用了DC調光(LCD屏幕的調光方式)以避免對眼睛的傷害,並且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都為手機配備了護眼模式。這讓我們認為有必要探討一下當前市面上有關LCD與OLED屏幕的新技術和新進展,以便消費者合理選擇適合自己的LCD屏幕手機或是OLED屏幕手機。

眾所周知,LCD屏幕需要背光板照射才能顯示,其原理是基於白色光線穿過彩色濾光器而產生不同的顏色,通過電流控制每個像素點的過光率,從而控制像素的顏色。OLED屏幕則是採用一種有機自發光材料,它無需單獨的背光或者彩色過濾器,OLED屏幕中的每個像素都可以分配紅、綠、藍三種顏色,可以根據畫面需要而進行顯示。

LCD屏幕結構

在色彩顯示方面,OLED的優勢較為明顯。例如在LCD顯示屏上,想要完全遮蔽白光顯示黑色是一件非常困難的是,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漏光的現象。OLED則得益於發光特性,可以在顯示黑色是做到完全不發光,黑色的顯示極為純正。而在色彩的顯示上,OLED擁有超廣色域和幾乎無限高的的對比度,在習慣了艷麗的色彩後,用戶或許很難再回到色彩略顯平淡的LCD屏幕上去。

OLED 屏幕結構

OLED屏幕手機的佔有率從2016年的13%上漲到2019年的61%,可以說是乘上了全面屏的「大船」。LCD由於背光層和液晶層的存在,導致其厚度要比OLED厚不少,不太符合現代人對手機極致輕薄的追求。再加上OLED屏幕和屏幕排線的材質均為柔軟可彎曲的材質,因此可以使用COF甚至COP工藝加工,將屏幕尾端的排線或是排線和IC晶元都彎折到屏幕背後,從而縮小屏幕下邊框。

以目前來看,採用COF封裝工藝的OLED手機是最多的,它可以將排線彎折到屏幕背後,包括各大廠商主流的中高端手機都使用了該設計。而比COF更先進的COP封裝技術則可以最大限度地壓縮屏幕模組,將排線和IC晶元都彎折到屏幕背後,是目前最先進的封裝工藝,iPhone X和OPPO Find X是首先使用該技術的兩款機型。

另外在當下最流行的屏下指紋方面,OLED屏下指紋已經商用了一段時間,指紋感測器發射的光線可以穿過薄薄的OLED屏幕。因為OLED屏幕自發光的特性,可以控制每個像素的發光狀態,這將大幅降低干擾光源,使指紋識別更準確。

那麼LCD屏幕呢,是否不能使用切割過的異型屏來提升屏佔比?是否不能使用COF封裝技術來減少下巴長度?是否無法搭載屏下指紋識別呢?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在市面上已經看到了諸如iPhone XR、魅族X8這種搭載COF封裝LCD異形屏的機型,LCD手機也在肉眼可見地提升屏佔比,但是從理論上來說,搭載LCD屏幕手機要追求屏佔比顯然是要比搭載OLED屏幕手機更難的,其一是LCD屏幕在外圍必須使用遮光板來遮光,否則會導致漏光。

其二是封裝工藝上雖然跨過了傳統COG封裝,開始使用COF模組封裝技術,但由於市面上可以生產COF封裝設備的廠商較少,大部分設備供應在OLED屏幕上,導致LCD供應量嚴重不足,反過來又制約了COF LCD屏幕的發展,導致應該去年爆發的COF LCD行情,基本也已經夭折。

三種不同的屏幕封裝方式

不過手機市場總有例外,國內廠商努比亞就推出過一款搭載COB封裝LCD屏幕的手機——努比亞X,我們剛才談論了COG、COF、COP三種不同的封裝技術,那麼COB又是什麼工藝呢?

COB產品主要用於商業照明市場,它將核心元器件直接粘貼到基板,然後使用細金屬線與基板焊盤緊密焊合,從而避免了單獨封裝的過程,這也讓努比亞X的屏佔比一舉躍升至93%左右。至於最後LCD屏幕能否搭載屏下指紋識別功能呢?雖然市面上的主流LCD手機都使用後置指紋識別的設計,但LCD屏下指紋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國內廠商敦捷光電和阜時科技都宣布已經解決光學指紋識別在LCD屏幕上的應用,不過距離面世商用還有一段時間。

可以看到在面對OLED屏幕的優勢項目時,LCD屏幕正在奮起直追,那麼在面對自身的缺陷時,OLED屏幕又有何改進呢?首先是OLED一直以來的燒屏問題,由於每個像素點獨立發光,導致工作時間不一樣,在長時間使用後可能會出現某些像素點過早老化,從而留下「殘影」的情況,這也是俗稱的燒屏。

為了避免這一問題,三星對屏幕常顯的像素點進行主動移位,也就是讓固定的圖案隔一段時間之後偏移幾個像素,防止同一像素長時間工作。而Apple則在iOS中加入了減輕屏幕老化的代碼,配合自動亮度功能在最大程度上減輕OLED屏幕燒屏的可能。

OLED一直以來還有頻閃問題,因為OLED屏幕一般是通過屏幕的亮、滅交替來調節屏幕亮度,這種調節方式並不依靠調整功率,而是通過不停地點亮和熄滅屏幕來調節屏幕亮度,當點亮和熄滅的頻率搞到一定程度,肉眼便無法看出來了,這種調光方式叫做PWM調光。不過在低亮度下,OLED屏幕頻閃次數過低,人眼長期在過低的頻閃下使用手機,眼睛容易產生不適和疲勞現象。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內某些手機廠商開始為其加入DC調光模式。DC調光則是LCD屏幕最普通的調光方式,它通過提高或降低電路功率來改變屏幕亮度。不過將DC調光應用在OLED屏幕上有一個問題,由於OLED屏自發光的特性,無需所有像素一直點亮,採用DC調光後電流或電壓會讓一些子像素出現損壞或衰退,從而影響色彩準確度。例如在夜晚使用DC調光的OLED屏幕,難免會出現偏色、顯示效果不好的表現,但卻對用戶的眼睛保護要好一些。總的來說,廠商在OLED屏幕上加入DC調光模式總歸是不錯的,可以讓用戶在顯示效果和護眼之間做個選擇。

色彩與色准

我們經常能在廠商的發布會上或者測評視頻中看到關於屏幕的測試,其中sRGB、NTSC、AdobeRGB和P3四種色彩色域是我們最常見到的標準。那麼我們應該著重關注哪個標準呢?如果是對色彩有需求的用戶,應當選擇覆蓋哪個色域的手機屏幕呢?

sRGB、NTSC、AdobeRGB和P3標準都屬於色域標準,他們是用來衡量設備能夠顯示顏色的區域範圍。一塊屏幕色域越大,那麼它能夠顯示的顏色也就越多,色域越廣,則代表它能顯示的顏色更艷。其中sRGB 是由微軟在1997年主導的標準,由於強大的用戶基礎,這讓幾乎所有互聯網上的內容都是以sRGB為準的,它大約可以覆蓋35%的CIE(人眼可見顏色)。

Adobe RGB則是由Adobe公司定製,它在sRGB基礎上增加了CMYK色彩,改善了青綠色覆蓋,被廣泛地應用於印刷行業,大概覆蓋了50%的CIE。P3色域則包含了DCI-P3和Display P3, 前者是影視行業標準,後者則是Apple在DCI-P3基礎上參考了sRGB而修訂出的自己的標準,在白點和伽馬值與DCI-P3有些不同,但是能覆蓋的顏色大體一致。

CIE人眼可見的色域空間

最後的NTSC則是由美國國家電視標準委員會在1953年訂製,目的是為了給當時推出不久的CRT彩色電視定製一套標準。對於手機這類移動設備來說,最為適合描述屏幕色域的應sRGB、AdobeRGB和P3這三個,因為對於時刻面對手機屏幕的消費者來說,更希望看到創作者想要為我們創作的內容,而色彩表現一定是很重要的一環。至於專業消費者對手機的色域有特殊要求,還可以通過亮度、色溫、灰階、平均色彩偏離等參數進行參考,此處不做展開。

各種不同的色域標準覆蓋對比

屏幕刷新率和觸摸刷新率

最後針對手游有要求的用戶,我們還想聊聊關於屏幕刷新率和屏幕觸摸採樣率的問題。這是因為目前市面上廠商在宣傳時並沒有分別給出刷新率和採樣率的數值,大多給出一個最高值,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簡單來說,屏幕刷新率就是屏幕每秒鐘畫面被刷新的次數。就像我們看幻燈片,如果一秒鐘播放20張連續的幻燈片,我們可能覺得有些卡頓,但是如果一秒鐘播放30張幻燈片,看上去會稍顯自然一些,如果增加到60張、120張,畫面顯然會變得更加流暢。屏幕觸摸採樣率也與之相似,通俗理解就是觸屏一秒對手指觸摸採集樣本的頻率,理論上採樣率越高,其觸摸體驗約靈敏越流暢。

對於手機來說,高刷新率的意義在於肉眼可見的流暢感,120Hz屏幕每秒鐘要比60Hz屏幕多一倍的畫面,這讓它們在日常使用中也要擁有更流暢的順滑度,例如在滑動網頁或者翻閱微博時,高刷新率的屏幕明顯會反應更迅速,視覺體驗更流暢。不過在一些未經優化的應用和遊戲中,體驗不太明顯。但屏幕採樣率不同,採樣率無需遊戲的支持,系統底層和硬體配置決定了屏幕採樣率的多少。

對於手機來說,精確且不撕裂的畫面非常重要,而流暢且跟手的操作也是必需的,所以相比起普通屏幕刷新率和觸摸採樣率均為60Hz的手機來說,高採樣率的手機在觸控方面的優勢是肉眼可見的。

從當前手機市場來看,市面上屏幕刷新率最高為120Hz,例如雷蛇遊戲手機和夏普AQUOS R,不過這類手機都比較小眾。對於國內消費者來說,支持90Hz的手機也有不少可以選擇,例如ROG Phone和一加7Pro等機型。而在屏幕採樣率方面,目前最高為240Hz,一般搭載在遊戲手機上,例如黑鯊2和紅魔3。不過較高的刷新率和採樣率會對手機電池和性能有所要求,會對手機的電池續航提出不小的挑戰。

市面上首款屏幕刷新率為120Hz 的手機——Razer Phone

夏普AQUOS R 屏幕採用了夏普自家的IGZO 面板,刷新率高達120Hz。

寫在最後

小小一塊屏幕,竟然還有如此多區別,這對消費者來說自然是好事。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例如小編就偏愛LCD屏幕,色彩真實且無頻閃,但也有人難以接受其寡淡的色彩和較寬的黑邊。同時,寫這篇文章也只是拋磚引玉,為大家選擇手機時,特別是對屏幕有要求的用戶選擇手機時提供參考,現在,你知道如何選擇手機屏幕了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型計算機 的精彩文章:

華為發布麥芒8手機:2400萬超廣角三攝,售價1899元
奸雄、梟雄、英雄,你想成為誰?《全面戰爭:三國》完整體驗

TAG:微型計算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