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鎖住初心,方得始終

鎖住初心,方得始終

鎖住初心,方得始終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現在我們再來講真理的本身是一個什麼狀態,真理的層面上他會產生的作用,那麼在你的作用上面就要回到真理的本身裡面來看,為什麼?我們東方人在發表文章意見的時候,他都有一個很大的特色,一開頭就有所謂的開宗明義,就是把那個本質、主旨最高的境界先標出來,在第一章第一個階段裡面就統統標出來了,然後他再慢慢的展開,這是東方人的特色。在中國也好、在印度也好,一樣,你看他這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一章跟《華嚴經》的《世主妙嚴品》一樣,他開宗明義先把那個宗旨給標出來,

那西洋的文章通常是由淺入深,所以最重要的重點他標在最後面,你要是性急,要看西洋人的作品你看最後一章,結論前一章就在那個地方,他的精華就在那裡。那東方人的作品精華在第一章,頂多到第二章,所以東方人看書常常看前面二章,後面就不看了,因為重點已經講完了,再講下去的話是他的邏輯,思維模式的構造,那有沒有必要看個人的需要。西方人不是,西方人的重點在後面,所以你假如看西方人的作品,前面不看後面很難懂,但是你看東方人的作品,第一章要先破題,要先破,你這個不破後面你根本很難了解,後面當然也會帶起來,但是重點在這個地方,他這個作品就是先把這個中心思想先標出來,而這一部經,這個文章的最高中心思想,他一定先標出來。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講,他一定要先把本體標出來,為什麼一定要把本質標出來?假如說本體不標出來可以不可以,也可以,你從第二章看下去以後就比較容易了解了,但是你要知道,第二章是依據第一章建立的,假如第一章的基礎沒有的話,那你後面所看的你沒有根基,你的解釋沒有根基。所以我們在講《華嚴經》的時候告訴各位,你一定要有根本智,你有了根本智你處眾生戒,那就不會有煩惱,你沒有根本智處眾生戒那你就會有煩惱。因為眾生不是你想像的,好多人想要度眾生,想的很美,像星雲大師那樣一講好多好多人他們都聽我講,你就開始想你也要上台講,好多好多人,好多好多螞蟻而已,因為根本沒有人聽,你結什麼緣嘛,你要上台好多好多人聽,這不可能的,那更何況你要聚眾聚到這麼多的時候,這當中有多少挫折和困難,你要知道啊,每一次這種大型法會演講等等,都有事情,都有人會去鬧場,那你要怎麼辦?

所以一個法要宏開的時候你要知道,他本身有很多的障礙存在,而那些障礙必須靠你的根本智,要不然你無法如如不動。而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就是悟體,去領悟到本體的存在,這個就是根本智。就是你去感受到本體的存在,根本的那種狀況你能夠感受到,那你才有可能如如不動。假如你沒有辦法感受到你根本不可能如如不動。

你說我要度眾生,那麼眾生見到師父應該要很恭敬,沒包紅包沒關係,至少也得拜三拜,大概你想的是這樣,可是有些人就不是,他這麼一坐,師父你看我要怎麼辦哪,我照你講的修怎麼今天變成這樣了,我叫你怎麼修,你說念阿彌陀佛,我這下真「阿彌陀佛」了,你怎麼辦,他就是這樣子,他也沒有頭也沒有尾,一個無頭公案丟給你,你要怎麼辦?然後他就一直哭,這下完了,你要理他還是不理他,你要理他,他就是不講話,你要不理他,你就不慈悲。好了,你到底是站起來還是坐下去,師父會受到他的挾持。

為什麼?你一直以為說眾生是你想像的那個模式,我告訴你,假如眾生是你想像的那種模式他就不叫眾生,他就叫菩薩,他之所以叫做眾生,他就是不是你想像的那個樣子,他會出種種的狀況來,所以你在沒有根本智的時候,那個境界一現前,你就會昏頭轉向。那這個時候不要說你怎麼處理,至少你要如如不動,你要先不為所動,你要自己安慰自己說,別怕別怕,不然那個境界突然冒出來你怎麼處理,你沒有根本智,一次你就倒了,回去你就說明天要去閉關了。

因為他們出現的境界不是你想像的,他不只是這個樣子。你說我在學校都考第一名,我現在要深入經藏,我告訴你,不要兩個月了,你就跑到經藏外面去了,好多人閉關,閉什麼關什麼關,大藏經搬進去,我要閉三年出來,三年出來你看,一部《楞嚴經》念還不到三分之一,其他《電視周刊》《時報周刊》《聯合晚報》一大堆,為什麼?他無法深入。你以為說那個經典你很容易了解,沒那麼容易,當你把經文打開的時候,那整個障礙都來了,因為你所不懂的、所不能了解的部分,太多了,那你要憑什麼去解他,你說我來查詞典,詞典一翻,不看詞典還好像懂,一看詞典就都不懂了。

怎麼會有這種情況,不管你要自修、上求或者是要度化眾生,那麼都有不可思議的障礙存在,那你要沒有根本智,你一次就垮了。所以這個本體的部分要先去體會,原因就在這個地方。我們學佛的根本或者是修行的根本,或者你要學道的根本,你也要把這一點給弄清楚,你到底在學什麼,你到底在修什麼,修來修去不知道,好多人就有這種情況。

現在我們學佛、修行,修來修去在修什麼,初始動機的主要目標你喪失了,你以後所投入的部分就產生一個很大的障礙,因為你一直在轉變,在這個轉變的過程當中我們就產生了品質的下降,品質下降不是你從事的這一個東西的品質在下降,是你的生命品質開始往下降了。原來投入修道、修行,不管哪個法門都無所謂,你只要掌握住初始動機,最高的那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可以了,你一定會一直往上爬,只是快與慢而已。當你覺得說,哎呀沒辦法達到,那我來想一想看,那就開始降下來了,你會開始下來了,你想想看什麼,一定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外的嘛,那第二個目標就進來了,那時候你就一直下降、一直下降。而這個下降的時候,你自己在無形中不知道,那個本體已經消失了,到最後你就只有表面的部分。那假如只有表面的部分,你一定框在某一個框框裡面,你無法展開。

假如我們一直鎖住初始目標,那個最高的動機的那個地方,你會發現,他的適用性很廣,那個我們不要講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我們就人生的究竟真諦這一點來講,只要你能夠掌握住人性的根源,他的本來面目這一點,我告訴你,你的生活絕對自在美滿,你要懂得人性是什麼,那你在任何地方你都可以呈現出人性的根源他存在的那一個本來面目,你處處都可以展現出那個自在美滿的一面。假如你不能掌握這個部分,你看看,你在某一個專業領域可能達到巔峰狀態,但是呢你還會空虛,因為某一個專業領域的巔峰狀態那是人所設定的,他不是究竟的。

擷自《老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雲和上法語 的精彩文章:

心動就是不如法,心不動就如法
引出佛性是發心學佛的第一個前提

TAG:海雲和上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