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淺論商代樂器文化與青銅樂器製造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淺論商代樂器文化與青銅樂器製造

商代的器樂文化

商代是我國青銅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正如美籍華人學者張光直所指出,中國青銅時代的最大的特徵,在於青銅的使用是與祭祀和戰爭分離不開的。換言之,青銅便是政治的權力。

中國數量眾多種類豐富的青銅器中,青銅樂器也以種類繁多數量巨大而引人注目,它們是中國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中國禮樂文化形成發展的重要見證目前商代樂器考古發現,主要集中在我國湖南、河南地區,此外在廣東、湖北、江西、陝西、山西、山東、福建、遼寧有少量發現,湖北、河北、四川等地也有零星出土。

古代文獻、甲骨ト辭和出土樂器實物表明,商代器樂文化較夏代有巨大發展。商代(尤其是殷商時期)器樂活動頻繁,內容豐富。在中原地區出土的商晩期的編庸和編磬,顯示了節奏性樂器向旋律樂器發展的新階段,表明青銅樂器高峰時代的到來,兆示並鋪墊了以鐘磬樂為代表的周代禮樂文化的大發展。

另一方面,南方民族首制的富有特色的鎛、鏞等新型青銅樂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商代器樂形式多樣化發展的加速和大幅度提升。總之,商代器樂文化呈現出新的發展高潮,不僅樂器種類增多、樂器性能提高、樂隊規模增大,演奏技藝和樂器製作也都有很大改進。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商代青銅樂器製造

中國的青銅時代是中華古文明進步、發展與繁榮的象徵,它不僅包含了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也是當時政治、經済、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集中體現。


張光直在其所著《中國青銅時代》中強調,考古學在中國的巨大發展,青銅文化所帯來的新認識和新知識是這個學科最重大的收穫,"像中國這樣的青銅時代在人類中是個極端"獨一無二"的概念和存在;青銅器既是中國文明的象徵,又是產生這種象徵的因素。

在數量上,我們非常顯明地注意到在中國所發現的古代青銅器,要比任何其它古代文明中為多;可以毫不猶豫地大膽宣稱:就已經發現的銅器來說,在中國古代所發明的青銅器的量,可能大於世界其餘各地所發現的銅器的總和;在中國所發現的青銅器的種類,又可能多於世界其餘各地所發現的青銅器的種類的總和。

人類的進化史上,不論在從"野蠻"到"文明"的轉化的秩序或原因上多麼相似,青銅的重要性像在中國這樣中心性的是少而又少的。"

中國歷史的青銅時代持續約2000年之久,尤其在商周時期,青銅冶鑄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並成為這一時期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識。《左傳?成公十三年》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說明當時最為重要的國家大事莫過於戰爭和祭祀,

青銅的主要用途也集中運用於這兩方面,即製作兵器和禮器。樂器作為祭祀中主要的用器,自然也成為"藏禮於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於青銅樂器的製造、使用等也有嚴格的要求和禮制規範。青銅樂器主要用於帝王以及貴族的祭祀禮儀之中、如婚冠、宴饗、朝聘、征伐、喪葬、宗廟祭祀等,作為樂隊或樂舞表演中的樂器,或作為祭器,或作為陪葬用器。

從目前墓葬出土青銅樂器看,大型青銅編庸、鎛鍾只有諸侯、帝王才可以使用,低等級貴族不可僭越使用。

編庸為個或五個一組,有固定音高和音列。單個的鉦、庸、鏞等一般沒有具體音高主要用於祭祀時配合其他樂器或單獨擊奏。

商周青銅樂器的冶鑄除了運用傳統的渾鑄外,還大量使用分范合鑄、分鑄與渾鑄相結合的方法。在范鑄中又大量使用鑄接、鑄焊、鑄鑲、鉚接(用青銅鐘釘將不同的鑄件鉚接為一體)等鑄造技術。在紋飾等方面,廣泛運用即模法製作浮雕、平雕等紋飾,用陰刻、圓雕、鏤空、錯金、鑲嵌等技術,使樂器上出現各類替餮紋、神人紋、動物紋、銘文等以增強裝飾效果。在外形上,主要以合瓦形為主。

比較起來,合瓦形鐘體在音準、調音、一鍾雙音等方面的優點和音色與音質控制的特色,都是橢圓形、橢方形以及圓柱形所無法比擬的。

有關商、周時期青銅樂器製造的具體文獻與資料稀缺難尋,馬承源《中國古代青銅器》一書對商、周青銅器的鑄造過程,有較詳細介紹,從中可以一窺青銅樂器大致的製造過程。

陶范製造:

主要使用類似於模子,在泥模或陶模上分塊翻模出來的陶質塊范。陶范或陶模都是用經過仔細選擇的潔凈細勻的粘土製造。但粘士受高溫後容易開裂,這就需要在粘土中摻入顆粒精細的砂子,以改善其承受上干度高溫的性能增加機械強度,使得高溫熔融的銅液灌鑄時陶范不致開裂和崩壞。銅液灌入陶范時,會產生少量氣體,如果不能排除,就會在鑄件上形成氣孔,甚至導致鑄造件成為廢品。

所以陶范的製造,特別是外層陶范,要具有一定的透氣性能。增強透氣性能的方法是在粘土內摻入更多的砂子,並拌入一些切細的麥或稻売等其他有機物,它們在燒陶的過程中被燒成灰燼而形成無數排氣小孔。在商、周的陶范上,往往可以發現很多這類氣孔。

商代鑄范的主要程序:

1.先用粘土製成一個實心的模子,外形和將要鑄造的青銅器一樣,如果有紋樣也要在模上塑好主體。

2.用粘土做一個底座,把模子倒置在座子上,然後按部位的特點分塊翻范。然後將分塊范用三角形子母榫拼合成大塊,有時會發生微小的錯位,這種情形會在青銅器上留下拼合的鑄造痕迹。

3.從模上翻模出來的泥范,陰涼使之半干,再進行修整和刻上細花紋樣。

4.把泥模趁濕颳去外層,其颳去的厚度就是待鑄的青銅器的厚度。之後,再將泥模上下分離(可能有的是本來就製成能分離的)。有的青銅器有銘文,則需另制整塊銘文范嵌在內范的底上或壁上,有的嵌在圈足的內范上;銘文在器外的,則銘范必須嵌在外范內壁上。

5.內外泥范修整結東後使之緩慢陰乾,完全乾燥後,在爐中進行焙烤,控制溫度約在600C左右;焙烤溫度過高會使泥范大量收縮而變形,成為一種軟陶質的陶范。陶范上需留澆口,大型青銅器的陶范上,還要有排氣和排渣的冒口。

6.製作好的陶范,按照青銅器形倒置狀態對合後,塗泥加固,在澆灌銅液前先要對其進行預熱,以保證青銅熔液迅速流到待澆的每一處空隙中,避免形成不均勻的凝固和冷隔。等青銅溶液凝固成型或冷卻後,打碎外范,掏出內范,經過熱處理工藝、礪石修正磨光,再用木炭之類進行拋光處理,全部鑄造工序才算結束,一件金光耀目的青銅器就誕生了。

對於青銅樂器的製造,一般還要經過調音的工序。即在合瓦形鐘體的內壁上,或預鑄"隧"、"脊",或通過刀刮、銼磨的方法減少鐘體的厚度(使音增高)或以焊接等方法增加鐘體的厚度(使音降低)來調音,使鍾達到某一預定音高。對於編鐘、編鐃等成組的青銅樂器,其器形的大小與音高之間,在制陶模前就基本有一個大小差異對應關係,因此,青銅樂器的調音,主要以微調為主,不能隨意大幅度調整音高。

青銅鐘體的尺寸、鍾枚的長短與分布、青銅合金成分比例以及熱處理工藝等,都會對編鐘音色、音質產生影響,因此對鑄造工藝要求很高,如僅鑄造一件有枚甬鍾就需使用塊范136塊之多2,在內外范套合時還要精心保證每一塊范接合精確完整。

合金成分的比例,對於鐘體的物理特性影響較大,青銅的硬度會隨著錫含量的增高而增強,但是過高的錫含量,又會使青銅變脆而易碎。鉛含量的增加會使青銅的硬度降低,但韌性卻增強,同時還能增加液態青銅的流動性,改善鑄件質量。

經檢測目前出土編鐘青銅合金的鉛錫含量比例,發現錫含量在12.5%—14.6%之間,鉛含量在1%—3%之間,符合齊國《考工記》"六齊"(六類不同青銅配方中銅、錫、鉛的配料比例)記載中"鐘鼎之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的比例。

如果錫含量低於0.7%,鐘的音色會單調而尖銳,如果錫含量高於25%,會導致鐘體韌性下降而易被擊破。而當鉛的含量達到0.6%-2.88%時,則有利於聲音震動持續時間的衰減,使前面發出的聲音,不因持續時間太長而影響後面聲音的清晰度。

通過合理的合金比例來改善青銅物理特性,以達到改善、控制青銅樂器的音色,使得青銅樂器無論在造型、重量、音準、音色等諸多方面既有樂器的功能,又具有莊嚴雄渾、神秘生動的時代氣魄。這是先秦工匠、樂師們長期探素的重要成果,是藝術和科技創造的光輝結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