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悟道不是徒託空言,須要與事相應。其間不無難處

悟道不是徒託空言,須要與事相應。其間不無難處

歷代祖師直指見性的語句更不勝枚舉,悟道不是很容易嗎?為什麼又說難呢?蓋悟道不是徒託空言,須要與事相應。其間不無難處,茲略舉十端如下:

(一)疑情難起,妄念難息。參禪不起疑情,即無開悟之日,應抱定一則透不過的話頭,吐又吐不出,吞又吞不落,極力追究,直至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方能相應。持咒念佛,須心念耳聞,極力追頂,才能化妄念於無形。

(二)大道即在目前,學人就是不識。古德云:只為親切甚,轉令薦得遲!非虛語也。

(三)聰慧者,流於文字、口頭,不務實修;老實者又多死於句下,此宗風所以不振也。

(四)真偽難辨。玄沙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喚作本來人。在識神里用事而謂悟道,今人尤甚。

(五)死水不藏龍。學者往往因樂於安住定境,落入無記,坐在鬼窟里而不知。

(六)住著定境自以為得。學者於定中偶得一聖境,自以為得,守住不放而死於境下。如守住「樂」者,即不能出欲界;守「明」者,不出色界;守「空」者,不出空界等。

(七)功夫與悟道混為一談。眾多學者不識功夫與悟道的區別,誤將發了某種神通或氣脈通暢了,以為悟道;反之,即非悟道。不知神通再大,功夫再好,不識真心,終有落處,生死不了,絕非悟道。

(八)驕躁難戒。學者於悟道前,多急於求成,失之在躁;悟道後,又因欣喜而失之在驕。躁則易折,驕則易狂,俱為學者之大忌,故亟宜戒除。但學人往往不自覺或護短而不之顧,故多流於始勤終惰或狂妄不羈,此豈非今日修道者多而證道者少癥結之一歟?

(九)保任精進,消除舊習難。要將多生歷劫著相的舊習一下消光,確非易事。俗語云:「江山好改,習氣難移。」如不時時覺照,護惜本真,勤於改造,實難有凈盡之日。但學者往往得少為足,以為一悟便是,不事改造,非但無以進證後得智,且有墮入「悟後迷」之危險,可不慎哉?!

(十)圓證無住難。眾多學人往往以為悟得此能言會道、謦欬掉臂的是自己天真佛,便已到家,如再用功,就是執法了。殊不知此只是始覺,不是本覺,尚需以之依於本覺,精勤修習,始成大覺。更有學人著於性體,住在證境上,不自覺的墮於聖域而不離窠臼,此皆不能圓證菩提之大咎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常新語 的精彩文章:

看看任正非的格局,你就知道為什麼華為這麼牛了
詳解佛教宇宙論:三界 四劫 六道 九地……

TAG:平常新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