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神龍蘭亭》與王羲之書風,究竟差多遠?

《神龍蘭亭》與王羲之書風,究竟差多遠?

一、《神龍蘭亭》與右軍書風存在差異的三種觀點

《蘭亭》真偽問題已是一樁老生常談的公案,《蘭亭》疑點不少,但最主要有兩點:一者今傳《蘭亭》文本的長短與《世說新語注》不合,二者《神龍蘭亭》與王羲之書風存在一定差異。相對而言,對書風的存疑比文本問題更嚴重,而破解《蘭亭》真偽的重點也應放在書跡上,至於文本長短、文本內容體現的思想之類的疑點還是相對次要的。當然,參與蘭亭討論的學者幾乎都涉及《神龍蘭亭》書跡可信度的問題,無論是主張屬真還是屬偽作,各家都承認「神龍本」存在差距,如黃君實認為「無復羲之用筆之勁健」,劉濤認為缺乏右軍「沉穩厚重」「銛銳方硬」的特徵,叢文俊認為「略見『緩異』」,張傳旭《蘭亭真偽之爭管窺》一文對諸位學者的觀點已作過總結,此不贅述。

《神龍蘭亭》與王羲之書風,究竟差多遠?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神龍蘭亭》局部

首先,可確認《神龍蘭亭》為摹本,先雙鉤輪廓線然後廓填而成,許多輪廓勾線細察均歷歷可見。卷首的「神龍」半印說明出現於唐中宗以前,不過二印有爭議,元代郭天錫認為不見於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清吳其貞《書畫記》指出「『神龍』小璽,亦以御(明末清初人陳定)偽造,故色尚滋潤,無精彩」,但無論如何,該摹本流傳有緒,何延之《蘭亭記》記載唐太宗獲得《蘭亭序》後「命供奉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四人各拓數本,以賜皇太子諸王近臣」,郭天錫說「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拓書人直弘文館馮承素等奉旨於蘭亭真跡上雙鉤所摹」,因此後世多沿襲認定為初唐馮承素之流所摹。此本存在不少賊毫(如「足」「不」「欣」「殊」)、破鋒(如「歲」「群」「畢」「同」「觴」「死」「靜」)、枯筆(如「矣」「然」「致」「敘」「諸」「左」「系」)、殘筆(如「可」「文」)、塗改、墨色有濃淡,也有一部分類似摺紙造成的節筆(如「興」「誕」,處於同一行的「所」與「怏」,圖1),頗覺細膩,被元人評為「下真跡一等」,然而終究帶有太多褚遂良時代的筆意,牽絲婉轉,不勝羅衣,已無右軍雄強之勢。《神龍蘭亭》與同出一源的《集王聖教》在字形上一致,但筆法卻不同,已說明至少有一方失真,曹寶麟認為《集王聖教》更可信。

《神龍蘭亭》與王羲之書風,究竟差多遠?

圖1

學界對《神龍蘭亭》與王書差異原因的判斷有三種觀點較具代表性:其一,郭沫若認為右軍書法特徵「有隸書筆意」,而《神龍蘭亭》不類。其二,商承祚1966年發表的《論東晉的書法風格並及〈蘭亭序〉》說:「不管是傳世的神龍本以及定武石刻本,悉屬唐人輾轉疊摹鉤填,由於輾轉疊摹者『間用我法』,筆法神韻與原跡逐漸失真而相去日遠。」其三,徐利明說:「說明王羲之本人及其家族尺牘傳本各帖所依據的底本的書法面目之可信和《蘭亭序帖》『神龍本』所依據的底本之失真嚴重,由此可以推測,神龍本所依據的底本很可能是隋末唐初人的臨本,它距『神龍』《蘭亭序帖》不遠,與智永書法尚有明顯的距離,而與王羲之真跡的差距則更遠。」郭沫若的看法已遭今人普遍反對,不需再辨。與商承祚持相同觀點者較多,如徐邦達認為「唐人從近似真跡本上鉤摹又雜以臨寫而成,雖多留原跡一部分點畫特點,而總體仍有盛唐氣格」,曹寶麟認為《神龍蘭亭》「大致是採取臨摹結合的方式,而摹又多於臨,所以得在字形而失在筆法」。對徐利明的說法張傳旭評為「似乎更圓滿」,若按此觀點《神龍蘭亭》的差異主要是底本並非右軍真跡,且《蘭亭》定武本、張金界奴本、黃絹本和《集王聖教》所據均是這個「隋末唐初人的臨本」,摹者造成的誤差便被忽視了。到底是第二種看法可取還是第三種解釋「圓滿」呢?筆者認為,出現這種分歧是由於學界的研究方法均採用《神龍蘭亭》與王羲之和王氏家族書札墨跡或《集王聖教》作比較,對《神龍蘭亭》書跡本身的細節重視不足所造成。因為比勘僅能分辨和描述它們之間的特點差異,卻未能解答造成差距的原因,雖然解釋為摹者「間用我法」「鉤摹又雜以臨寫」「採取臨摹結合」,但更多像是猜測,缺少直接性證據。

《神龍蘭亭》與王羲之書風,究竟差多遠?

《集王聖教》拓本

曹寶麟通過比勘《神龍蘭亭》與《集王聖教》同源的「間」「跡」二字,發現《集王聖教》有開叉筆畫(圖2),《神龍蘭亭》則無。清翁方綱懷疑是懷仁自運,曹先生則認為《集王聖教》「必然是本來面目」「即歐、褚或可參以私意而懷仁則不必無中生有」。誠然,曹先生的觀點更具說服力,《集王聖教》中非集自《蘭亭》的「賢」「即」「教」「故」四字也有類似的開叉現象。那麼,這兩個字理應可作為《神龍蘭亭》摹拓者改動原作模樣的證據,但也還是存有兩點疑惑:其一,曹先生曾將《集王聖教》「可」「靜」二字與《神龍蘭亭》比勘,《神龍蘭亭》中的「靜」字第二畫及「可」字第一畫均有破鋒開叉或殘筆,《集王聖教》則完好,若按曹先生的邏輯《集王聖教》為可信,那麼《神龍蘭亭》則純屬「無中生有」了!《集王聖教》中「有感斯文」的「文」字之末畫也有殘筆,其他臨本均無,顯然《神龍蘭亭》的殘筆本也「不必無中生有」,除非《集王聖教》所摹二字並非出自《蘭亭》而後可。其二,唐代《集王金剛經》與《集王普覺國師碑》也存在「間」字,通過比勘大體可判斷並非摹自今傳《蘭亭》臨本,而可能摹自某種《集王聖教》拓本或《蘭亭》摹本,但此二碑「間」字也均無開叉。

《神龍蘭亭》與王羲之書風,究竟差多遠?

圖2

不過《神龍蘭亭》與王書差異的原因確實主要由於摹者「間用我法」造成,只是「例不十,法不立」,大抵實證的字例不足才會使人另尋解釋,懷疑《神龍蘭亭》的底本早已出了問題。事實上,《神龍蘭亭》書跡本身足以尋覓出眾多的證據來解答《神龍蘭亭》與王書差異的原因,而不需要與右軍其他書跡作比勘。以下逐步展開探討。

二、《神龍蘭亭》「當」「契」「懷」「亦」四字可證實摹者的「間用我法」

《神龍蘭亭》摹者加入自己的行筆意識,改變了原作模樣,這在部分留有廓填空白和增加了筆畫的字例中體現得最為清晰和直接,啟功、商承祚也早已認識到此問題,可惜未展開詳細辨析。商承祚說:「我雖未見神龍本原跡,但就影印本已發現若干字在雙鉤填廓後尚有未填峻之筆,除啟功同志指出的六個字之外,還有第1行『歲』字的『山』字頭中筆,第7行『觴』字『角』旁的右筆,第15行『然』字的第二筆,第19行『興』字的第一筆都露出疏於填墨的鉤線。這些筆畫,既不是『破鋒』,更不是『賊毫』,要說是智永故弄玄虛,理由何在?」此處,先選擇最為典型的「當」「契」「懷」「亦」四字進行論述(圖3、圖4)。

《神龍蘭亭》與王羲之書風,究竟差多遠?

圖3

先看「當」字,中間的橫鉤畫殘留一條細小輪廓鉤摹線,有一片面積不小的空白未被填墨,從目前該筆畫的形狀獨立且完整來判斷,此畫是摹者直接書寫所成,中間空白故意不填墨,使得筆畫更顯秀氣,並非商承祚所講的「未填峻」和「疏於填墨」。事實上,商氏認為「歲」「觴」不是「破鋒」也不正確。「契」字的上挑畫情況類似,起筆處殘留部分勾線,許多空白未廓填。觀察《集王聖教》的「契」字發現此畫原本為直線,摹者填墨時卻視而不見,其原因當是部分筆畫在雙鉤時並不完全按著底本輪廓圈死,目的可能是避免生硬,而摹者又精通書法,廓填時許多部分是筆者按自己的運筆習慣直接書寫,並不嚴謹填墨,因此連筆畫的中段(如「當」字)都存在如此巨大的人為改動,遑論起筆與收筆兩端了,這在「懷」「亦」二字上又得以印證。

《神龍蘭亭》與王羲之書風,究竟差多遠?

圖4

《神龍蘭亭》「懷」字「十」與「四」部分的兩處橫畫起筆處均有主觀性的彎頭動作,比原跡多出部分弧形,而根據「十」部橫畫前端仍殘留一縷雙鉤線透露出原本起筆的位置,又「四」部底下橫畫有兩處起筆疊影,當是摹者習慣性彎頭,發現誤差較大後才對正確位置作補充廓填所致,參看《集王聖教》與之同源的「懷」字運筆平實,均可證明兩處的橫畫原本為平直狀。「亦」字與「懷」字類似,參照《蘭亭》定武本(傳歐陽詢臨)、張金界奴本(傳虞世南臨)和黃絹本(傳褚遂良臨)的寫法,「亦」字的起筆似乎原本較短,而神龍本摹者全憑己意寫出,不顧鉤摹線位置,導致比原作高出一截,爾後又補充廓填了正確位置,因此留下重筆痕迹,也或者是此畫在雙鉤時並不完整,就像「契」字的提畫一樣,因其參考位置模糊導致摹者自運寫出時發現位置不佳,於是才重寫了一筆。

《神龍蘭亭》與王羲之書風,究竟差多遠?

《神龍蘭亭》與《集王聖教》對比

《蘭亭記》記載「命供奉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四人各拓數本」,說明趙、韓、馮、諸葛為獨立摹拓,從以上「懷」「亦」等字的分析來判斷,此摹者可 能既是供奉拓書人,又是書法自運的高手,其婀娜嫵媚的自運改變了王書「銛銳方硬」的面貌,留下了後世爭訟不休的口實。《馮承素墓誌》載馮氏「尤工草隸,遂臨古法」,《宣和書譜》稱趙模「工臨仿」,亦有楷書《高士廉碑》存世,書風具初唐風規,《神龍蘭亭》出自馮、趙之流是可能的。不過《蘭亭記》是否可信也存在爭議,褚遂良記載唐高宗時馮承素、諸葛貞所摹為《樂毅論》及《雜帖》,武平一《徐氏法書記》則載唐太宗朝「嘗令拓書人湯普徹等拓《蘭亭》,賜梁公房玄齡已下八人」,不知道此「湯普徹等」是否包括馮氏等四人。有時筆者倒懷疑《蘭亭記》所言四人獨立摹拓並不可信,或許是兩人合作,一人雙鉤,一人廓填,雙鉤者比較客觀,而填廓者多參己意,倘若同一人所為似乎不必在費心費力地精細雙鉤了之後卻時而置其鉤線於不顧。

總之,撇開文本不論,僅從書跡來說本文的結論傾向於《神龍蘭亭》底本為王羲之真跡,是可信的王書風格,其差異主要是摹者「間用我法」造成。當然僅舉四字為例仍屬管中窺豹,下一節將選取更多字例予以辨析,以充實論據。

三、摹者「間用我法」中「增筆」與「減筆」的改動狀況

《神龍蘭亭》與王羲之書風,究竟差多遠?

《神龍蘭亭》與王羲之書風,究竟差多遠?

圖5

神龍本摹者改動的表現有「增筆」與「減筆」兩種,「增筆」指將雙鉤輪廓線廓填飽滿後還增加了一定墨塊,此類狀況大多是起筆處摹者習慣性彎頭所致。「減筆」指不精準廓填,雙鉤線內尚留有一定空白。為了表述直觀,以下列成圖5、圖6,並在「備註」部分闡述判斷依據。

「增筆」改動狀況(上面提及的「懷」「亦」「間」「跡」四字屬此類,不再列入):

「減筆」改動狀況(上面提及的「當」「契」二字屬此類,不再列入):

《神龍蘭亭》與王羲之書風,究竟差多遠?

《神龍蘭亭》與王羲之書風,究竟差多遠?

《神龍蘭亭》與王羲之書風,究竟差多遠?

圖6

另外,《集王興福寺》與《集王金剛經》有部分字源自《蘭亭》,由於二碑並無摹取《蘭亭》真跡的機會(據《蘭亭記》《徐氏法書記》真跡已入昭陵),因此關注的人甚少,但到底也是唐碑,若與《神龍蘭亭》作個比勘也會有所發現,於此列出同源字例並挑選一二略作比勘(圖7)。

《神龍蘭亭》與王羲之書風,究竟差多遠?

圖7

比勘二碑與《神龍蘭亭》「事」字,可輔證《神龍蘭亭》確實入筆尖絲過多。比勘「賢」字,《集王金剛經》與《神龍蘭亭》下部分「貝」傾斜度有異,同時結合《蘭亭》神龍本、張金界奴本、黃絹本「賢」字的第一畫和第二畫起筆均有彎頭動作,而《集王金剛經》無,可判斷此二畫原本有彎頭,並非《神龍蘭亭》所有的彎頭動作俱是摹者私意自運,同時也證明《集王金剛經》「賢」字的底本不是今傳《蘭亭》臨摹本,而另有來源,其離原作面目的逼真程度已不能與《集王聖教》相提並論。(原標題為「《神龍蘭亭》與右軍書風存在差異的原因」。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易 的精彩文章:

「寫手好字了不起嗎?」是的,了不起
此字不紅,天理難容

TAG:書法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