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小人物」照亮「大時代」

「小人物」照亮「大時代」

編者按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今年3月份,「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大型主題採訪活動全面啟動,反映神州大地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國多所高校學生以社會實踐的形式與記者一同蹲點調研,在一線親身感受並撰寫調研報告,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濃厚家國情懷。本報今日刊登其中部分作品,以饗讀者。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又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成立於1957年11月16日,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發祥地,是我國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導彈武器和運載火箭研製、試驗和生產基地。

本次蹲點調研期間,筆者採訪了西昌發射基地服務保障團隊負責人李建斌、北京航天總醫院血透中心主任吳甫民、研究院物流中心火工品保管員姜艷生。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航天人無私奉獻、精益求精、愛崗敬業的寶貴品質;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是在「大時代」生活的「小人物」,默默奉獻的他們的命運與新時代的發展息息相關。

李建斌是西昌發射基地服務保障團隊負責人。1993年,李建斌退伍後,來到航天一院工作。2007年,他被派往西昌,負責基地試驗隊員的服務保障工作。到如今,12年的服務保障工作實現了「零事故」。

李建斌感慨道,無論是交通運輸還是飲食安全,稍不注意就會出現差錯,西昌基地能夠做到十幾年「零事故」,他感到很自豪,也很欣慰。

李建斌說,12年間,西昌基地的發射任務由每年六七發增至每年十幾發。12年間,每一次發射任務,他都在現場。同事們開玩笑說,他是經歷「最完整的」。「作為航天人,我感到很自豪,心中有一種強烈的榮譽感。」李建斌說,航天精神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是老一輩航天人開創的精神,是需要新一代航天人延續下去並繼續開拓的精神。

從蘇州醫學院畢業後,吳甫民就被分配到北京航天總醫院(當時被稱為北京航天711醫院),一直工作至今。

吳甫民過著「666」的生活——早上6點出門上班,晚上6點下班,每周工作6天。醫生治病不能出現任何差錯,因為事關人命;航天工作不能出現分毫紕漏,因為事關國安。

吳甫民說,長征系列火箭發射300多次,達到了99%的成功率,所有為之努力的航天人都值得尊敬。身為航天后勤服務人員,他的工作面向職工和家屬,面向全社會,航天事業所要求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樣體現在醫療衛生事業當中。航天元件形態各異,每位病人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對於醫生來說,許多事情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周全,和病人、家屬交代清楚,並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更好地承擔一位醫者的責任。

姜艷生是研究院物流中心一名火工品保管員。他每天都要對兩萬多平方米的庫區進行日常安全檢查,確保每一次入庫、出庫都做到按章操作、安全第一,還要對產品進行清點,逐件核實、記錄、放入保險箱封裝,保證所送產品完好送到用戶手中。每件產品上都印有五號字大小的編號,在處理型號龐雜的產品時,姜艷生強調一定要「眼神好、認真仔細」。

姜艷生從2004年到房山工作開始,已經有15個年頭了。對於未來生活,姜艷生心中始終懷著期待。他說:「有時候看到電視里的英雄,我會在心裡問自己,我能不能當一個英雄。說實話,我不知道答案。不過我知道,我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對得起我的工作,對得起我拿到的工資。我現在就得這麼干,就應該這麼干!」

《中國教育報》2019年07月07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兒童節快樂!來自孩子們的真心祝福!
「三步走」學會整本書閱讀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