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醫路諾貝爾系列之泰勒爾:小鼠剋星,人類救星

醫路諾貝爾系列之泰勒爾:小鼠剋星,人類救星

1951年,瑞士病毒學家馬克斯·泰勒爾(Max Theiler)因為對黃熱病疫苗的開發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黃熱病是一種通過蚊蟲叮咬傳播的病毒傳染病,黃熱病的名稱來源於許多病人身上會出現的黃疸和高熱。17到19世紀,黃熱病從非洲一路席捲至北美和歐洲,造成過數次嚴重的大爆發,成為了一個讓人聽之色變的可怕辭彙。而泰勒爾另闢蹊徑地開發出的黃熱病疫苗,則從此終結了它肆意殺戮的恐怖故事。

從南非到美國

泰勒爾於1899年1月30日出生於南非首都,是家裡四個孩子中的老幺。他的父母都是瑞士人,他的父親是一位著名的獸醫科學家。有這樣優越的家庭背景,泰勒爾從小的求學之路就很不平凡。大學之前,他在瑞士和南非都念過書,之後輾轉到過美國的羅德大學、南非的開普敦醫學院和英國的聖托馬斯醫院和倫敦熱帶醫學院學習。23歲那年,他獲得了醫學學位,並拿到了皇家內科醫學院的行醫執照。

緊接著,他加入了哈佛醫學院的熱帶醫學系,成為了一名教學助理,很快又被任命為正式講師。他在哈佛大學早期研究的主要是阿米巴痢疾和鼠咬熱。阿米巴痢疾是一種由阿米巴原蟲引起的腸胃感染病,而鼠咬熱是一種通過老鼠傳染的細菌感染病。雖然這兩個課題看似和他日後的偉大成就沒有直接關係,但在研究鼠咬熱期間與小鼠打交道的經驗,卻成為了他最寶貴的財富。

黃熱病的爭論

1927年,對黃熱病非常感興趣的泰勒爾決定投身這個領域。當時古巴的流行病學專家芬萊(Carlos Finlay)和美國陸軍外科醫生瑞德(Walter Reed)已經發現,埃及伊蚊是黃熱病的傳播媒介,後來他們倆又提出了非常有效的防蚊控蚊措施。然而,黃熱病依然有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到底致病原是什麼?有沒有辦法研發出針對黃熱病的疫苗?

當時有一個關於黃熱病的爭論:致病原是細菌還是病毒?泰勒爾很快解決了這個爭論。細菌和病毒有著懸殊的尺寸差異,細菌比病毒要大得多;泰勒爾用極小的濾孔來過濾患者的血液,結果發現,黃熱病的致病原依然能夠通過濾孔,這說明致病原非常小,遠比細菌要小。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實驗,就給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值得注意的是,黃熱病病毒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能夠感染人類的病毒。

小鼠的兩大妙處

當然,這個簡單的實驗並不是泰勒爾的主要貢獻。他的成就在於將黃熱病病毒傳染給了小鼠。在過去,猴子是主要的實驗動物,而泰勒爾在小鼠身上進行的殘酷實驗,卻讓人們如夢初醒:不需要很累很麻煩地選用昂貴的猴子,在便宜的小鼠身上就可以做實驗!這個發現大大地降低了實驗的成本、提高了效率,並最終促成了疫苗的誕生。

而便宜還不是小鼠的最大妙處。泰勒爾驚喜地發現,將黃熱病病毒從小鼠那裡傳給其他小鼠時,會導致病毒毒力的削弱。他不斷傳染了很多代,最後得到了毒力很低、但是又能夠引起免疫反應的病毒株,這就成了大規模生產疫苗的利器。在短短几年內,他的發現就帶來了數百萬支疫苗,在隨後的60年里,人們施用了超過4億支黃熱病疫苗。如今,市面上能夠買到的安全可靠的黃熱病疫苗,依然是用泰勒爾的方法生產的。

一個謙遜的科學家

1951年,泰勒爾擊敗了他最強大的競爭對手——發現了鏈黴素的塞爾曼·瓦克斯曼(Selman Waksman)從而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後來的公開信息顯示,泰勒爾只獲得了三人的提名,而瓦克斯曼在過去的六年間得到了39次提名(瓦克斯曼獲得了次年1952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1951年12月10日,泰勒爾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諾貝爾宴會上做出了一場讓人感動的講話。他非常謙遜,將大部分演講時間集中在講敘前人的努力貢獻上。他提到了外科醫生瑞德在古巴進行的實驗,很多工作人員因為研究黃熱病不幸死去,而人們不僅沒有因此退縮,甚至有22個志願者自願接受蚊蟲的叮咬,最終一位名叫傑西(Jesse Lazear)的醫生在這項自願實驗中犧牲。他總結說:「我的榮譽要分給那些在實驗室、田野、叢林中埋頭苦幹的人們,他們常常在惡劣和危險的條件下工作。我的榮譽還要分給那些為了科學知識而獻出生命的人。他們是真正的科學殉道者,為了讓別人能夠更好地活著而死去。」

——————————————————————————

馬克斯·泰勒爾Max Theiler

Prize motivation: "for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 yellow fever and how to combat it."

1951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獎理由:「因為他對黃熱病的發現及預防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Max Theiler – Biographical. NobelPrize.org. Nobel Media AB 2019.

2. Tan SY, Pettigrew K. Max Theiler (1899-1972): Creator of the yellow fever vaccine. Singapore Med J. 2017;58(4):223–224. doi:10.11622/smedj.2017029

3. Frierson JG. The Yellow Fever Vaccine: A History. The Yale Journal of Biology and Medicine. 2010;83(2):77-85.

作者:胖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地球2.0:天文學家想找到比地球還適宜居住的星球
蹲著還是坐著,哪種便便姿勢更健康?

TAG:蝌蚪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