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沒有這夫妻倆,中國人可能成為了印度的奴隸

如果沒有這夫妻倆,中國人可能成為了印度的奴隸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的、最有權勢的女政治家,其實不是唐代的武則天,也不是清朝的慈禧太后,而是殷商時期的婦好,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武丁是商代第二十三位國王,約於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1192年在位,商王武丁姓子,名昭,武丁是其謚號,到了殷商末年,武丁還被商代的統治者追謚為「高宗」,高宗是武丁的廟號。在先秦時期,廟號的追尊是極為謹慎的,並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廟號,所謂「祖有功而宗有德」,到了唐宋時期,廟號的追尊變得有點隨意了,所有的帝王都可以有廟號了,所以,商代廟號的「含金量」是十分高的,從廟號、謚號上就可以看出帝王的功業以及他對王朝的貢獻。

商湯

商代帝王的廟號一共只有太祖、太宗、高祖、高宗、世祖、世宗、中宗這七個名號。商湯起兵滅夏,建立商朝,是商朝基業的開創者,故而廟號為太祖;太甲任用伊尹為相,商朝進入強盛時期,廟號為高祖,史稱「高祖太甲」;王亥「作服牛」,極大的便利了交通運輸,使得商朝的畜牧業空前繁榮,故而廟號為高宗,史稱「高宗王亥」;商王小辛在位時,商朝進入到衰敗期,武丁繼位以後,勵精圖治,任用賢臣,南征北戰,中興了商王朝,是為「武丁中興」,故而廟號為「高宗」,後世常常稱武丁為「高宗武丁」。武丁之後,商朝比較有作為的君主,還有世祖盤庚、世宗且甲和中宗且乙。

為什麼先秦時期廟號這一尊號的「含金量」十分的高呢?先秦時期的太廟祭祀,每一個帝王都有一個單獨的「廟」,用今天的話來講,是擁有專屬建築的,王朝前期,去世的君主比較少,廟也就比較少,到了王朝中後期,君主的祖先越來越多了,每一個君主去世以後都擁有一個單獨的建築的話,太廟祭祀的經濟負擔就特別的重,此時,必須毀廟,將君王的牌位遷到太廟,一同祭祀,而那些為王朝的社稷作出巨大貢獻的君主,會被後世子孫隆重紀念,他們的廟可以不毀,還要被追尊廟號,表示世世代代要永遠立廟,這是廟號最初的意義,《禮記·王制》中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的說法,所以,商朝的廟號只有七個。

康熙皇帝的廟號是「聖祖」

如果嚴格按照先秦時期的禮制,明朝其實只有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佑樘、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鈞這些帝王享有廟號,其他的帝王,是沒有廟號的,因為這幾個帝王對明朝的功勞最大,需追尊廟號,世代立廟,但是,到了唐宋以後,不再有「天子七廟、諸侯五廟」的說法了,天子的家廟其實只有一個廟了,那就是太廟,太廟裡面供奉了所有帝王的牌位,原來單獨的建築,變成了一棟大建築裡面的小隔間了,這就不存在毀廟、立廟的問題,於是,所有的帝王都有廟號了,即使資質平庸的帝王,也可以稱為「祖」、「宗」了,而在先秦時期,必須是「祖有功而宗有德」,能夠稱得上「列祖列宗」,是一種榮耀。

我們分析了先秦時期廟號的禮制,就會明白商王武丁的功勞了,武丁稱之為「高宗武丁」,其功業可以說是僅次於商朝的建立者「高祖湯」。

那麼,武丁究竟有什麼樣的大功勞,值得商朝後世君王永遠立廟、隆重祭祀呢?武丁在商朝是享有崇高威望的君主,武丁在位期間,商王朝達到了全盛時期,武丁有點類似於後世的漢武帝、明成祖、康熙皇帝,但是,到了秦漢時期,因年代久遠,文獻資料的散佚,武丁的事迹漸漸被後世之人所遺忘,直到晚清民國時期,隨著商代青銅器、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武丁被塵封的功勛才逐步為歷史學者們所認知。

1930年,殷墟考古發掘現場

晚清時期,河南安陽小屯村附近,有大量的甲骨出土,這些甲骨之上都刻有文字,但並未引起大家的注意,當時的「甲骨文」被當作中藥材「龍骨」而在市場上販售,翰林院學士、金石學家王懿榮發現龍骨上刻有比西周時期的大篆更古老的漢字字體,並開始大量收集甲骨文,甲骨文一下子從中藥材市場轉入了古玩市場。後來,劉鶚最終確定甲骨文為殷商時期的文字,從此,學術界掀起了研究甲骨文的熱潮,晚清時期的學者,大多是從中國傳統的考據學、金石學來研究甲骨文,1928年至1937年,中國學者對殷墟進行了先後15次考古發掘,用考古學和歷史學的方法來研究殷墟出土的文物,並最終確定殷墟為商朝中後期的都城,歷史文獻中所說的「盤庚遷殷」,即是遷都於河南安陽,自殷墟甲骨文被發現以來,一共出土有15萬片甲骨文,甲骨文的文字數量,可以說是超過了《尚書》、《春秋》、《史記》所記殷商歷史之文字,極大的豐富了商王朝的歷史資料,殷墟還發現了商王陵墓遺址、商代宮殿宗廟遺址、商朝都城遺址,在這些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

王懿榮畫像

殷墟中的商王墓葬,有點類似於地下金字塔,規模宏大,但因年代久遠,擾動嚴重,而無法確定這些墓葬究竟是哪一位商代君主的陵墓,唯一保存完好的墓葬是婦好墓,然而,婦好並不是商王,而是商王武丁的妻子。

婦好墓出土了468件青銅器,還發現了16個殉人,為什麼婦好墓是唯一可以確定墓主人身份的商代王陵呢?因為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上,大都刻有「婦好」和「司母辛」的銘文,「母辛」是婦好的廟號,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的皇后、嬪妃是沒有廟號的,後世最有權勢的皇后武則天、慈禧等人都沒有廟號,婦好竟然有廟號,可見,婦好在商朝後世君主的心目中威望有多高。

婦好不僅死後享有崇高的威望,生前也非常有權勢,超過了武則天和慈禧,大量的甲骨文顯示,商王武丁在位期間,婦好曾親自主持商代大型的祭祀活動,是為商朝的女祭司,武丁經常讓她主持祭天、祭祖的活動,後世的武則天和慈禧,即使權力再大,也沒有資格參加大型的祭祀活動,婦好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女將軍,親自率領大軍作戰,戰功赫赫,這也是後世的武則天和慈禧遠遠所不及之處。

當然,當時的商王武丁也是商代最有作為的君主之一,其功勞僅次於商朝的建立者商湯,並不是因武丁的昏庸,而造就了婦好,商王武丁與其妻子婦好,都是強人,在中國古代的帝王之中,武丁夫婦也是最有作為的兩口子。

孔子也是商代貴族的後裔

武丁在位59年(前1250年—前1192年),創造了「武丁盛世」、「武丁中興」,武丁在位期間,常常南征北戰,武丁時期,可以說是商朝戰爭最為頻繁的時期,連婦好也親自率領大軍作戰,武丁時期,戰爭之多,可以從殷墟的墓葬中得知一二,商周時期,中國依然存有上古時期遺留下來的人牲祭祀制度,殷墟中超過一半以上的人牲是武丁時期的。武丁時期,商朝為什麼可以在祭祀活動中屠殺那麼多的人口呢?因為武丁時期的戰爭非常的頻繁,有大量的戰俘,商朝的時候,人牲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就是戰俘,直到西周時期,周朝依然在都城周圍舉行大規模的殺俘獻祭儀式,殺俘獻祭到了漢唐時期,僅僅是一種儀式了,很少舉行,皇帝將戰俘殺害祭祀自己的祖先,往往被視為殘忍,後世僅僅存有獻俘儀式,戰俘被綁縛至太廟,往往會受到皇帝的特赦,以示懷柔,在太廟舉行獻俘禮,僅僅是為了顯示戰功,而在先秦時期,戰俘往往被當作「人牲」。

殷墟有一座墓葬被稱為「武官村大墓」,武官村大墓中有很多的遺骸,是白種人的遺骸,白種人為什麼會成為商朝的戰俘呢?因為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200年左右,世界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印歐語系民族大遷徙。

印歐語系民族在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左右,遷徙至西亞、中亞一帶,建立了歷史上著名的米底王國和波斯帝國,今天的伊朗人就是波斯人的後裔,波斯人是印歐語系民族,波斯語與英語、德語、西班牙語很像,有很多的同源詞。

歐洲人繪製的公元前6世紀的波斯帝國版圖

公元前12世紀左右,印歐語系民族來到阿富汗,並越過興都庫什山,長驅直入,進入到印度河流域,印歐語系民族來到印度河流域以後,滅亡了哈拉帕文化,打敗了印度本土的達羅毗荼人,印歐語系民族後來就成為了印度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的地位比較高貴,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則變成了奴隸,雅利安人在印度創造了輝煌的「吠陀文化」,但是「吠陀文化」與原來的哈拉帕文化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中亞地區的山脈

原始印歐人不僅深入到印度河流域,其最前沿還進入到我國的河西走廊地區,先秦時期的月氏人,有的學者認為即是操印歐語系語言的民族,月氏人即使不是印歐語系民族,其很有可能也有白種人的特點。

商朝很有可能與白種人發生過戰爭,所以,才有一些白種人戰俘被當作了「人牲」,從而出現在殷墟的殉葬坑裡,如果這些白種人僅僅是來中原地區進行貿易的,他們怎麼可能被商人當作「人牲」呢?即使先秦時期的人牲祭祀制度很殘忍,也不可能平白無故將人殺害來殉葬,人牲往往來源於戰俘和罪犯。

商王武丁於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此時,恰逢印歐語系民族,大規模越過興都庫什山,進入到印度河流域的時期,可以想見,當時的商王朝也面臨著印歐語系民族的壓力。

當我們了解了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之後,就會發現「武丁中興」的世界史意義,武丁中興不僅中興了商朝,而且還頂住了印歐語系民族的壓力,武丁時期,已經是商王朝的中後期了,商朝在小乙時期,進入到歷史上的一個衰敗期,武丁即位以後,立志中興商朝,甚至親自向甘盤學習兵法,武丁一生所追求的,就是重新恢復商王朝的強盛。

武丁不僅自己勵精圖治,而且還得到了多位嬪妃的協助,武丁先後一共擁有60多位妻子,但是武丁的眾多的后妃,並未陷入爾虞我詐的「宮斗」,而是一心一意協助武丁治理商朝,婦好、婦癸等人是商朝的女將軍,常常在外作戰,而婦妌則是武丁的賢內助,婦妌也常常主持商朝的大型祭祀活動,為「武丁中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是司母戊鼎,司母戊鼎的內壁銘刻有「後母戊」三個字,也稱之為「後母戊鼎」,司母戊鼎其實就是商王祖庚、祖甲為祭祀母親婦妌而製作的大型青銅禮器,婦妌的廟號是「母戊」。

20世紀40年代,蔣介石參觀司母戊鼎

商王武丁應該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秦始皇之前最雄才大略的一位帝王,在中國古代帝王排行榜上,是與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明成祖、康熙皇帝並列的帝王,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后妃,是一位傳奇女子。

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假如商王朝在武丁時期並未重新強盛,而是繼續衰退,後果會怎麼樣?當印歐語系民族大遷徙之時,我國的中原地區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會發生什麼?也許印歐語系民族會像越過興都庫什山一樣,而進入到中原地區,並進而進入到日本列島,那麼,中原地區會不會也變成印度呢?會不會也形成種姓制度呢?後果不堪設想。

印度的種姓往往世世代代從事某一固定的行業

後世商王製造了大型的青銅禮器,祭祀自己的父王武丁,還祭祀自己的母后婦好、婦妌,並追尊武丁為「高宗」、追尊婦好為「母辛」、追尊婦妌為「母戊」,這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製造大型的青銅禮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青銅器是銅、錫、鉛的合金,主要成分是銅,銅在先秦時期,是非常昂貴的金屬,可見,武丁和他的妻子們對商王朝的貢獻之大。「武丁中興」的歷史意義,恐怕只有生活在公元前12世紀、11世紀的人們,才能感受的到,只是因為年代久遠的關係,「武丁中興」、「武丁盛世」的很多歷史事迹,因文獻的散佚,而逐漸被人們淡忘,直到殷墟被發掘以後,這段塵封的歷史才逐漸被人們所認知。

綜合自網路,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告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間收藏家 的精彩文章:

飛船在2.8億公里外遇到麻煩,傳回的照片展示了一個奇特的世界
夏天滅蚊不用點蚊香,教你一招,來多少滅多少,再也沒有蚊子打擾

TAG:民間收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