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

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

-01-

周末有空,只要天氣允許,我都會帶嬌嬌去大自然中透透氣。

比起城市裡的遊樂場,我更願意帶她去郊外或森林公園裡走一走,甚至還會去城市周邊的村莊待上兩天,讓她體會田間地頭的快樂和大自然的樂趣,自然生長。

入夏後,天氣炎熱。每次出門,總被嬌嬌奶奶攔下:

「外面好曬啊,而且還有好多蚊子,在家裡待著多舒服啊。」

但我依然堅持每月一到兩次帶著孩子去戶外踏青,我覺得這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多年前,我看到過理查德·洛夫的著作《林間最後的小孩 - 拯救自然缺失症兒童》,書中提出了一個叫做「自然缺失症」的概念,我的印象特別深刻。

最近,這個「自然缺失症」再次被西方媒體報道。

丹麥奧胡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綠色自然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出現焦慮、抑鬱等各種心理問題的風險能降低55%。

另一項美國研究證實,缺少綠色空間等城市環境因素,會增加肥胖症、癌症、心理疾病等各種疾病的風險。

2015年《自然》雜誌的最新研究成果,戶外活動的時間是近視發生的唯一強相關因素,眼睛接觸陽光的時間越短,近視的風險越高。

現在,很多孩子的周末活動,不是上補習班,就是去逛商場,家長不會刻意帶著孩子去親近大自然。

即使是節假日,帶孩子外出旅遊時,多半也是選擇迪士尼等大型遊樂設施樂園,而非有山有水有泥土的大自然。

讓孩子走出鋼筋水泥的牢籠,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應成為孩子童年的主旋律。

-02-

自然,本應是孩子最好的夥伴。可是,很多父母卻認為,到大自然中是浪費時間和精力,阻止孩子去接觸自然。

和自然斷裂,不僅會讓孩子失去對生命的體察,更會讓人失去支撐內心的力量。

曾在「自然之友」從事環境教育的胡卉哲老師,曾經接觸大量的城鄉兒童。

他發現,往往來自城市家庭的孩子更加見多識廣,口才更出眾,顯得更聰明自信,但也更容易缺乏耐心和注意力,容易變得暴躁。

比如有的孩子會整段整段地講述他對「全球變暖」的理解,還有對北極熊的擔憂,確實挺有見地。但如果請他觀察一下臨近樹上的小鳥,他卻無法靜下心來尋找。

有時候,當他們把孩子帶到林地,請孩子們去數數周圍有多少種顏色的時候,很多孩子會興奮地散開跑遠。

但有的孩子卻會拿著筆站在原地,既不走也不看,埋頭寫下紅色、綠色、紫色、棕色……其實他寫的只是他理解的顏色的概念。他就站在自然當中,但沒想到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和確認。

這些,就是「自然缺失症」的癥狀。除此之外,「自然缺失症」的癥狀還可能表現為:

1、 孩子因為缺少戶外運動而導致肥胖和體弱,動作協調性差;

2、 由於在室內過多接觸電子設備、書籍、繪本、玩具等,聽覺、嗅覺等感官發展較弱,小小年紀就近視眼;

3、 和其他小朋友相處不多,不願意一起參加戶外集體活動,不懂分享,強勢霸道,沒有合作和禮讓意識;

4、 長期和家人在一起,語言表達僅限於日常常用辭彙,影響交往能力和語言使用能力,出現膽小、害羞、木訥等社交短板;

5、 走出戶外的頻次少、戶外活動時間短,造成對陌生環境的適應力、觀察力不夠,甚至出現憂鬱、焦慮等心理問題;

6、 身體和皮膚與動植物的接觸少,觸覺不靈敏或過於靈敏,主動發現問題和解答問題的能力得不到培養,影響洞察力、創造力和想像力;

7、 與自然脫節,對自然的認識只停留在書本中,甚至不認識常見的植物和農作物,感受不到生命的奇妙;

8、 對自然界的生物表現冷漠或恐懼,缺少對外界新鮮事物的興趣,不能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情商低,缺少同情心,比如虐待小動物、破壞綠樹花草、破壞環境……

接觸大自然太少,孩子們過於依賴自己大腦里的信息和成年人灌輸的概念,但對由身體五感帶來的各種豐富體驗,卻漸漸變得「接收無能」了。

來自中國台灣的環保專家李偉文的觀點則更為痛切:「如果孩子們從沒有被自然感動過,長大後會如何看待其他生命?

如果孩子們從未有接近土地的體驗,長大後會如何對待我們的自然環境?如果這些沒根的孩子長大,開始主導未來,我們又會走向何處?」

遠離自然之痛,不僅觸及當下的孩子,更會影響世世代代。

-03-

如何改善這種現狀?很簡單,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放養就可以了。

放學後,周六日,讓孩子從補習班、商場、手機、IPAD中走出來,走進大自然這部百科全書,在裡面探索神奇的事物和迷人的樂趣,在裡面找尋學習的興趣和培養生活的愛好。

很多父母都認為,學習就是要把孩子按在書桌前,寫字背書。但大自然才能啟發孩子最原始的學習動力。

生物性理論之父愛德華·威爾遜在自傳《自然主義者》中提到:

「大多數孩子都有一個愛玩蟲子的階段,而我從未告別這個階段。在培養一名自然主義者的過程中,關鍵是親身經歷,而不是系統的知識。最好去做一段時間未開化的原始人,不知道那些名稱和解剖細節。最好是使用很多的時間去探索和夢想。」

雖然知識很重要,但是,興趣和愛好,激情和目標才是奮鬥的長期動力,大自然這部百科全書會給孩子一個應有盡有的世界,會讓孩子具備探索和夢想的能力。

很多沒有深度投入到自然中的孩子,可能一時無法靜下心去觀察和體會大自然那些細微的奧秘。

這就需要家長在前期做一些引導,待孩子發現樂趣之後,再任由孩子自由探索。

嬌嬌媽最近從《林間最後的小孩》一書里梳理了一部分簡單易行的小活動,並開始帶著嬌嬌逐個去做,最近一到戶外時間嬌嬌可開心了。

今天分享出來,讓大家在樓下小區、城市公園、周邊景點等常去的自然環境中,就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探索自然的樂趣。

1、搜集石頭

幾乎所有小朋友都喜歡搜集各種石頭、貝殼和化石。

收集回家後,可以泡在一個透明瓶子里,做花瓶的裝飾,給石頭畫畫、也可以用砂紙等工具打磨石頭,做個石頭不倒翁。

如何利用撿來的石頭,是孩子創造力的一種體現。給他們空間自由發揮,他們內心得到滿足的同時,創造力也能得到提高。

2、發現木板下的隱秘世界

找一塊廢舊的木板,放在裸露的泥土上。一兩天後再來,抬起木板,看看到底有多少物種躲在木板下。

找一本圖鑑幫助孩子辨別這些小動物。一個月以後再來,抬起木板看看又來了哪些新居民。

每一次有新發現,孩子們都會很驚喜。這個過程就能讓他們嘗試到探索的樂趣,這種探索能力也會自然地應用到學習和工作上。

3、發現10種小動物

在長距離徒步時玩這個遊戲最好。跟孩子約定,在行走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周圍哪裡有小動物,爭取找到10種,包括哺乳動物、鳥、昆蟲、爬行動物、蝸牛或者其他動物。

發現小動物也可以指發現動物的足跡、鼴鼠洞,以及其他任何動物經過或者居住過的痕迹。這個遊戲一般都能提起孩子的興趣,還能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4、認養一棵樹

在家周圍找一棵樹,讓孩子認養它。並非需要每天澆水,而是要持續觀察樹的變化,並跟樹建立一些聯繫。

比如春天來了,帶孩子去觀察樹發生了什麼變化;

颱風過後,帶孩子去看看樹有沒有受傷;

平時也可以記錄什麼動物曾在這棵樹上棲息。孩子有小秘密,可以讓TA埋到樹下,一段時間後再來看看。

認養一棵樹,讓孩子跟自然中的一樣東西產生深度的聯繫,不僅能持續培養孩子的觀察力,還能讓孩子更有同理心。

5、鼓勵孩子野營

給孩子買一頂帳篷或者幫他們做一個帆布帳篷。節假日或周末去海邊、戶外露營一晚,實在太忙,在小區花園裡睡到凌晨也是可以的。

把帳篷的頂布拉開,跟孩子躺著一起看天,觀察星星、雲朵,最好有一本介紹星座、雲朵等天文現象的書,跟孩子一起觀察這些平時就在身邊但卻不曾用心去看的美景。

6、去釣魚

對5歲以下的孩子來說,能夠把釣竿放下,垂到水面就很不錯了。對年齡大些的孩子,要從最簡單的釣具和技術開始。為了安全起見,可以把魚鉤弄直,這樣萬一釣到不想要的魚,無損傷地把它放回去也更容易些。

常帶孩子釣魚,能夠鍛煉孩子的耐心和觀察力。魚兒上鉤的那一刻,所有等待的無聊都會化為興奮和欣喜,更能讓孩子明白,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

大自然是最棒的指導師,孩子們能在大自然中開拓思維,能在豐富多彩的空間里讓想像力任意馳騁。

大自然是天然的實驗室,能以不同的方式來激活孩子們的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和聽覺,讓他們盡情的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大自然還是一劑良藥,可以減壓,增強體質,使精神得到滿足,帶來創造力,幽默感,安全感。

愛默生說過:「培養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如果一個家庭讓孩子更多的融入自然中,他們會得到無價的回報。

把孩子放歸自然吧,讓他們回到一個生命最初的家中去。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大師 的精彩文章:

為了孩子的未來,再疼孩子,也要讓他承受這8種苦!
14歲少年被毆打致死,面對霸凌,「打回去」就夠了嗎?

TAG:育兒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