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論語》經典名句詳解: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論語》經典名句詳解: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名句的誕生

子曰:「志於道,據1於德,依2於仁,游於藝3。」

——述而·六

完全讀懂名句

1.據:根據,以為根據。2.依:依歸,以為依歸。3.游於藝:藝,指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游於藝,指涵泳於六藝活動或學術修養中。

孔子說:「一個人應該立定志向追求真理,以道德為根據,以仁德為依歸,並涵泳在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的活動中。」

名句的故事

南宋朱熹認為,《論語》此章在說明一個人求學的各種歷程與先後順序,第一步先得立志,立志才能心存正念,避免走上歪路;以道德為根據才不會動搖志向;以仁德為依歸才能繼續堅持,不為物慾所迷惑;而涵泳六藝,無所遺漏,便能在不同領域中自我成長,如此長久以往,將不自覺地進入聖賢的境界。

關於學問的次序與範疇,孔子在《泰伯·八》中還提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即先學詩,興起向善的心;再學禮,端正行為,使德業卓然自立;然後學樂,涵養性情,培養完美人格。

《述而·二十四》記載了孔子教導弟子「四教」,即「文、行、忠、信」。這兩大領域並稱孔門的「四教六藝」。

不過,六藝到底是什麼,學者之間有不同的說法。

有人認為是《禮記》、《易經》、《詩經》、《尚書》、《樂經》與《春秋》六經。

目前一般認為是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

也有人認為這六藝是周朝培養官員的先前教育,是貴族教育的內容。教導禮、樂,是培養文官;教導射、御,是為了培養武將;而教導書、數,則是培養地方官。

歷久彌新說名句

依照朱熹的說法,孔子認為求學的第一步就是立志。關於知識分子的志向,在西方思想史中,常被提及的有費希特與韋伯。

費希特是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也是喚起德意志民族自覺自強的重要人物。他在著作《論學者的使命》中提到,知識分子應該「願意為真理而死」,他說:「我的使命就是論證真理;我的生命和我的命運都微不足道;但我的生命的影響卻無限偉大。我是真理的獻身者,我為它服務,我必須為它承受一切,敢說敢做,忍受痛苦。要是我為真理而受到迫害、遭到仇視,要是我為真理而死於職守,我這樣做又有什麼特別的呢?我所做的不是我完全應當做的嗎?」

當代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德國學者韋伯,他在著名的演講《學術作為一種志業》中說,知識分子在完成一篇文章前,必須感受「之前數千年悠悠歲月已逝,未來的數千年,則在靜默中等待他在這段文字中做出成功的推測」,如此才能繼續知性追尋的工作。

費希特與韋伯的話語迄今仍是孜孜不倦研究者的暮鼓晨鐘,支持著他們完成自己的志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