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上博最美文物之玉器細節圖

上博最美文物之玉器細節圖

上博最美文物之玉器細節圖

玉神人

石家河文化(公元前24世紀——前20世紀)

圓雕,青玉質,晶瑩剔透且保存完整,製造工藝非常高超。玉神人面部造型奇特,斜橄欖形眼,蒜頭大鼻,闊嘴緊閉,表情莊嚴,頭戴平頂冠,耳戴一對耳環,雙手放在胸前,被認為是古代巫師正在做法、通神的形象。是海內外同類傳世玉器中最為精美的一件,曾為上海博物館的標識性玉件。

神像飛鳥紋玉琮

良渚文化(公元前31世紀——前22世紀)

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

良渚文化是以浙江餘杭良渚為中心輻射至江浙一帶的一種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良渚文化玉器以原始工具琢玉成型,代表了我國原始文化南方玉器的最高水平。

玉琮是一個外方內圓的綜合體,體現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本件玉琮玉質純凈,呈青綠色,分為兩節,以四角為中線,用淺浮雕刻一組神人獸面紋,表達神人騎在神獸身上升天入地的情景,為良渚文化最具特點的紋飾。玉琮兩側各飾飛鳥,作為溝通人神的使者。另有細密雲紋和橫直線的幾何形圖案作為裝飾,纖細流暢,為良渚文化中最為精美的典型代表。

玉龍

戰國

戰國時期的龍千姿百態,往往作為組玉佩中的組件出現,可以說是古代玉龍的黃金時代。

本件玉器片雕,玉質通透並有玻璃光質感,龍身呈「C」形彎曲,尾部末端處回折,軀體部分以「人」字紋裝飾,每毫米有五至四根線條,工藝十分精湛,令人驚嘆。

白玉龍紋鮮卑頭

鮮卑頭,即胡語所言的帶鉤或帶扣。《漢書·匈奴傳》顏師古註:「犀毗,胡帶之鉤也,亦曰鮮卑,亦謂師比,總一物也,語有輕重耳。」

本件玉器採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通體透雕一條蜷曲的蟠龍,龍身上部曾嵌有寶石,現已全部脫失。器背兩側有銘文兩行:「庚午,御府造白玉袞帶鮮卑頭,其年十二月丙辰就,用工七百」,「將臣范許、奉車都尉臣程涇、令奉車都尉關內侯臣張余」。記錄了製作時間、製作機構、器物名稱、用工人數、監造者姓名等非常有價值的內容:

據文字而考,此白玉帶鉤為「御府」所造,應當為皇室用具,一般認為系晉代某位皇帝的御用之物。此外,上古玉器一般很少雕刻銘文,明清時才較多出現,在魏晉時期就出現如此多銘文,彌足珍貴。

龍紋玉玦

春秋早期

玦,「佩如環而有缺」,為最早出現的玉器之一,往往作為耳飾成對使用。

早期玉玦一般素麵無紋,商周以後開始出現紋樣裝飾。春秋戰國時期,龍紋玉玦較為流行。本件作品採用陰刻的手法,在玉玦缺口兩端對稱琢制雙龍首,且共用一身,形成「雙龍一身」的形象,線條古樸圓潤,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

神面紋玉琮

良渚文化(公元前31世紀——前22世紀)

良渚文化玉琮多由手鐲演變而來,一般自短小向高大演變,形制多為上大下小。此件玉琮高近40厘米,分為十五節,在國內外同類型玉琮中,其高度也是名列前茅的。琮上以四角為中心對稱,飾有極盡簡化的神面紋,用幾何形的突棱來表現神人的神秘面孔,為良渚文化晚期玉琮最為典型的圖案。另,玉琮上端射口部位有個飛翔的鳥紋,作為人神溝通的使者,在良渚玉琮里非常少見,因此十分珍貴。

四靈玉勝

東漢

《三輔黃圖》卷三有載:「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四靈紋為東漢較為流行的紋飾。

此件玉器十分罕見,中央上端以透雕手法雕刻「朱雀」,下方則為龜蛇相交的「玄武」,外側兩邊各琢刻蒼龍和白虎各一。隔柱上淺刻「長宜子孫,延壽萬年」篆書八字。「四靈」象徵「東、西、南、北」四方位,有辟邪壓勝,拂除不祥之意。兩漢的墓葬壁畫中也常見「四靈」的身影,代表了古人升仙讖緯的思想。四靈玉勝僅此一見,因此有著較高的研究價值。

三螭紋玉觚

清乾隆

清代玉制器皿中常見仿古彝器,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從乾隆朝的「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就可以知道,乾隆常要求他的那些巧匠們以《考古圖》、《宣和博古圖》、《西清古鑒》中古彝器為範本來製作玉器了。崇古並非簡單的復古、泥古,對於老題材的挖掘實則源自於對創新的渴求,這才是此時玉器製作能發展的真正動因。

這件玉觚仿商周青銅觚而制,器身上下雕葵瓣紋,腹部浮雕三條蟠螭,底足內鐫刻「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可知為乾隆年間的宮廷用品。此觚為黃玉琢成,玉質極佳,琢工精美,代表了清代制玉的最高水準。

玉虎

本件玉虎為片雕,虎口微張,足部蹬地,尾部上翹並蜷曲,紋樣採用雙鉤的方法以兩條平行陰線進行刻劃裝飾,十分寫實。商代玉器中的動物紋眼睛,以「臣」字目居多,與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臣」字相似,故名。此件玉虎目中穿有圓孔可供佩戴。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飾迦 的精彩文章:

遛狗撿到一個破鐵罐,裡面東西值7000萬!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