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中庸》原文誦讀·第十

《中庸》原文誦讀·第十

《中庸》原文誦讀·第十

【原文】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江謙補註]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四句是全部政治學。通古今,達萬國,不可改也。

【原文】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蕅益大師解】

知天,謂悟性真也;知人,謂親師取友,以開智慧也;事親,為修身第一務,即躬行之始也。知天為法身,知人成般若。事親修身為解脫。

【原文】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蕅益大師解】

悟性具三德,則三非定三,而三德宛然,正顯圓行必由圓解。解性行本一,隨以三德,而行五達也。

【原文】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蕅益大師解】

生知安行。亦是修德。亦是以人合天。但省力耳。即知即行,所知者,即法身之一,一必具三;能知者,即般若,般若亦三;所行者,即性具之事,事亦具三;能行者,即妙修之功,功亦具三。惟種種三,三不離一,所謂非一非三,而三而一。

相關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奉獻的精神」是喜悅的源泉
智慧人生:雲煙影里見真身,始悟形骸為桎梏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