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殲敵10萬和斃敵10萬有什麼區別?搞不明白這個,容易鬧出笑話

殲敵10萬和斃敵10萬有什麼區別?搞不明白這個,容易鬧出笑話

我們討論一場戰爭或者是戰役,總不能避免的是交戰雙方到底損失了多少,即所謂殲敵如何如何,自損如何如何,進而比較一下戰損比,戰損比好看的話自然是好的,但若是不好看,即便是達成了戰略戰役目的的勝仗,也會被人詬病很多。

不過很多人熱衷於比較或列舉數字,卻搞不懂戰場統計的口徑和原則,經常鬧出笑話來自己卻還不知道,比如殲敵10萬人和斃敵10萬人在一些人眼中是可以劃等號的,但實際上區別是極大的。

區別在哪兒呢?

殲敵人10萬人,統計的是在戰役或戰爭期間,擊斃敵人、擊傷敵人、俘虜敵人的總和,通常來說擊斃和擊傷數字的比例是1:3左右,而俘虜的話則要視戰爭模式而定,通常陣地戰俘虜較少,殲滅戰俘虜較多。

而斃敵10萬人,嚴格來說是擊斃10萬敵軍,而實際上的戰果要大得多,如果按照通常的死傷比來看,敵軍應當還有30萬人的負傷者外加部分俘虜,其實際戰果是遠超殲敵10萬人的。

當然了,如果是A方殲滅或者是斃殺B方如何如何,這個數據通常來說,是並不完全準確的。

因為在戰場上,尤其是高烈度戰場上,遠程或空中火力的殺傷是主要的,實際上無法準確判斷到底擊殺了多少人,很多時候是要靠估計的。即便是近戰,A方步兵擊倒B方步兵一人,那麼這人到底是死亡還是負傷倒下,其實也很難判斷。

戰果統計嚴格的部隊其上報數字可能會相對貼合實際,但戰果統計摻水的話,那麼就很難說了。

比如二戰時期日本陸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與美軍交戰,就有極大的戰果摻水的情況存在。

1944年10月,美軍哈爾西艦隊空襲在台灣的日軍基地。美軍實際上只被擊傷了2艘巡洋艦,但日軍戰報則是:擊沉航空母艦11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或者驅逐艦1艘;擊傷:航空母艦8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或者驅逐艦1艘;擊沉艦種不詳13艘,另被擊中起火的不下12艘。

這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甚至可以說是天方夜譚了。

所以在研究戰役中雙方損失的話,殲敵數字要比對著對方自己統計的損失數據來看(陣亡、負傷、失蹤/被俘),即所謂的自情自報原則。

自己的統計數相對靠譜,但是情況也比較複雜,要具體分析。

比如抗戰時期,國軍中普遍存在各級主官吃空餉的情況,有的主官趁著作戰的機會,便刻意報高自己的戰損,以彌補缺額軍人帶來的漏洞,這是自報損失高於實際損失的一個例子。

再比如朝鮮戰爭時期,美軍各級單位均填充了不少韓軍步兵,但是美軍在統計自身損失時不會統計這些人的傷亡情況,但他們卻實實在在是美軍編製,這是自報損失低於實際損失的一個例子。

通常來說,關於自身損失可信度較高的是部隊往來電報、戰役總結以及衛勤部門的統計,因為這些關係到部隊作戰和之後的補充,必須要嚴格對待。

但是也有在這上面做文章的,還是以二戰時期的日軍為甚。

日軍是非常典型的善於壓低自己實際損失數的軍隊,即便是在日常戰報中,日軍造假情況都極為普遍,這不僅給當時日軍的作戰造成極大麻煩(讓上層高估本軍實力,再加上虛報戰果的情況存在,又會低估敵軍的實力,如山本五十六之死即與日軍此種習慣有關),也給後世研究者們造成了諸多困擾。

所以對近年來部分學者片面以日軍原始資料作為唯一證據,從根子上就走偏了些,更何況日軍相對真實的統計數據早在戰爭中損毀了。

以上重點談的是戰鬥損失,實際上在戰場上還有大量非戰鬥損失,比如生病、飢餓造成的損失等。

為什麼要談這個呢?因為很多人在對比兩軍損失時,採取的標準不一樣。一方的損失是戰鬥減員和非戰鬥減員的全部;另一方則是單獨引用其戰場陣亡的數字。如此兩相對比,得出幾十比一這種誇張的戰損比結果那就很簡單的,但這種對比顯然是不真實的。

我們以沖繩戰役為例,日軍正規軍的損失合計為11萬人,因為島上日軍一共就這個數字,而且被美軍全殲,問題是不大的。

美軍在沖繩戰役中的陣亡數為1.3萬人、負傷為3.6萬人、非戰鬥減員2.6萬人。

如果以美軍陣亡數與日軍總損失對比,那麼戰損比為1:8左右,但是全部損失對比的話,則只有1:1.46了。這顯然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了。

因為日軍是被全殲了,所以非戰鬥減員實際上也會演變成戰鬥損失,而如果是在正常作戰中,非戰鬥減員中佔大頭的病員大多是可以恢復戰鬥力的。

為什麼重點說這個非戰鬥損失呢?

因為近年來一些戰爭題材的文學作品,有時候為了刻意宣傳戰場的殘酷,經常用到的一種寫作手法是:某某戰鬥後某部僅剩幾人。

比如鐵原大戰後,63軍僅剩2000餘人的文章在網路上就廣泛流傳,好像此戰後,總員額3萬餘人的63軍大部已經犧牲了。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寫作手法而已,並不是實際情況。

63軍出身為華北部隊,編製並沒有原三野或四野那麼大,因此全軍總兵力36000餘人。參加鐵原之戰前,戰鬥和非戰鬥減員約1萬餘人,鐵原戰後,全軍總兵力仍有14000餘人。

在整個五次戰役中,63軍減員22000餘人,其中包括戰鬥和非戰鬥減員,而戰鬥減員中除犧牲和重傷的戰士外,輕傷者亦可傷愈歸隊,因此並非網上所宣傳的幾乎全軍犧牲。

所以分清楚戰鬥和非戰鬥損失,分清楚戰鬥損失的構成是比較關鍵的,因為這這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對一場戰役乃至於一場戰爭的直觀認識和判斷,當然了,也可以使不明白的人少鬧笑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熊熊點兵 的精彩文章:

30億美元又買10架戰機?國防武器不能自主化的悲劇:到處撒幣
一個步兵連裝備9挺輕機槍,外加6門迫擊炮,抗戰時有這種部隊?

TAG:熊熊點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