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中國兩地雙雙申遺成功 世界遺產總數世界第一

中國兩地雙雙申遺成功 世界遺產總數世界第一

這是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黑陶器、玉琮、木屐、漆器、陶片和玉璧(左上起,順時針方向)。新華社記者 翁忻暘 攝

中國日報網7月8日電 從正在亞塞拜然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接連傳來喜訊。7月5日,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也成功入選。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55處,和義大利並列世界第一。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7日報道,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浙江省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

7月5日,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經會議審議,已順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該項目成為中國第54處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大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例會,每年召開一次。中國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已成為全球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香港《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報道稱,一座有著5300年歷史的中國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中國最新的世界文化遺產。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杭州市郊,坐落在長江流域,可追溯到公元前3300年。該遺址佔地14.3平方公里,包括11條水壩遺迹、墓地遺址、一個水利系統和城牆,這些都證明了以水稻種植為經濟基礎的中國早期城市文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官方網站上介紹,位於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城遺址(約公元前3300-2300年)向人們展示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一個以稻作農業為支撐、具有統一信仰的早期區域性國家。該遺址由4個部分組成:瑤山遺址區、谷口高壩區、平原低壩區和城址區。通過大型土質建築、城市規劃、水利系統以及不同墓葬形式所體現的社會等級制度,這些遺址成為早期城市文明的傑出範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關於良渚考古遺址的介紹。

世界遺產委員會表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並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傑出貢獻。遺址真實地展現了新石器時代長江下游稻作文明的發展程度,揭示了良渚古城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早期區域城市文明的全景,符合世界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要求。

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劍橋大學退休教授倫福儒(Colin Renfrew)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該遺址的發現具有「頭等重要意義」,精美的玉器、有規模的古城、宏大的水利工程,都表明良渚早在5000年前就已是「一個組織度極高的社會或國家形態」,這意味著中國文明始於5000多年前。

良渚古城城址。圖片來源:國家文物局官網

另據新華社7月5日報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在7月5日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審議通過將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項目成為中國第54處世界遺產。

當天,世界遺產委員會高度肯定了該項目具有的「突出普遍價值」和中國政府採取的保護措施,一致同意將該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關於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的介紹。

世界遺產委員會表示,該遺產地位於東亞—澳大利亞水鳥遷飛路線的中心位置,每年有大批鶴類、雁鴨類和鴴鷸類候鳥選擇在此停歇、換羽、越冬或繁殖,在跨國遷徙候鳥保護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該區域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涂,這些灘涂和其他濱海濕地為680種脊椎動物和500多種無脊椎動物提供了寶貴的棲息場所。在該區域生活的415種鳥類中有23種全球重點物種,有17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單。

6月27日,在江蘇鹽城東部沿海的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一隻白鷺和一群麋鹿。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這裡是中國最大的丹頂鶴越冬地,最多時,全球丹頂鶴種群中有80%在此過冬。此外,全球極度瀕危鳥類勺嘴鷸有90%以上選擇在此棲息,瀕危鳥類黑嘴鷗在此繁殖,極為稀有的小青腳鷸、大杓鷸、黑臉琵鷺和大濱鷸等長距離跨國遷徙候鳥在此停歇。

(編輯:齊磊?劉世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日報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美國官員對經貿關係表示樂觀
中國5G商用領先一步?願同各國分享5G技術

TAG:中國日報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