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老人常說的「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原來是這個意思

老人常說的「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原來是這個意思

老人常說的「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原來是這個意思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01

不宜坐木

俗話說:「夏不坐木,冬不坐石」。

世間一切萬物都是盛久必衰,衰久必盛。天氣最炎熱的時候,也正是陰氣初生的時候。故不能過於貪涼快,而應當讓機體出汗降溫。

「夏不坐木」是因為夏天氣溫高,濕度大,木頭裡尤其是久置露天的木料,椅凳等,經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太陽一曬,溫度升高,向外散發出濕熱。此時我們要是坐在上面的話,容易患皮膚病、風濕和關節炎等。

因此有「夏不坐木」的說法,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養生秘訣。

老人常說的「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原來是這個意思

02

不宜多吃冷食

在炎熱的夏季,如果胃腸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會加快蠕動,縮短食物在小腸里的停留時間,影響人體對食物中營養的吸收。

同時,由於夏季氣溫高,體內熱量不易散發,胃腸內的溫度也較高,如果驟然受冷刺激可導致胃腸痙攣,引起腹痛。

特別是經過大量運動後,人體體溫升高,此時再吃大量冷飲冷食,就如燃燒的火突然被一盆水澆滅,這種行為可想而知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極大的。

老人常說的「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原來是這個意思

03

不宜大熱速冷

炎夏,人們外出歸來為儘快消汗除熱,往往喜歡沖冷水浴來「快速冷卻」,但由於人在陽光下吸收了大量的熱量。

如此「快速冷卻」,使全身毛孔迅速閉合,使熱量不能散發出而滯留體內,引起高熱,還會因腦部毛細血管迅速收縮而引起供血不足,使人頭暈目眩,重者還可引起休克;而且此時人體抵抗力降低,感冒就會「乘涼而入」。

最好的方法是先將身上的汗擦乾或待汗發散干之後再沖洗。

同樣的道理,夏天出汗多,有人一下子喝進很多冷水,會增加心臟負擔,使血液濃度下降,甚至可出現心慌、氣短、出虛汗等現象。

因此,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100—150毫升,身體吸收得更好,也不能貪涼,10度以上的溫水對身體最好。

老人常說的「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原來是這個意思

04

不宜夜晚露宿

盛夏時節,身上的汗腺不斷向外分泌汗液,以散發體內的熱量,睡著後,機體處於放鬆狀態,抵抗力暫時下降。

此時如果正值夜晚,氣溫下降,再遇冷風襲來,露水加身,容易導致頭痛、腹痛、關節不適,並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夜晚露宿還易被蚊蟲叮咬,可能染上疾病,如大腦炎等病。

如果真的很想露營,建議帶上帳篷、墊子、防蟲噴霧等。

老人常說的「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原來是這個意思

05

不宜過午不休

夏季晝長夜短,氣溫高,人的新陳 代謝旺盛,消耗量也大,容易疲勞。加上夜間炎熱,睡不安穩,導致睡眠不足。

因此,中午睡上一兩個小時,對健康大有裨益。可使身體各系統得到休息,也是防止中暑的一項好措施。

06

不宜直吹空調

空調能給人帶來舒適的環境,若空調溫度控制不好,也會使人抵抗力下降。

當人的機體抵抗力降低時,就容易患病。因此,夏天使用空調室內外溫差不宜太大,最適宜人體的空調溫度是26-27攝氏度,並且室內外溫差最好控制在5-8攝氏度之間,最大不超過12攝氏度。

如果室內外溫差太大,人體對室內外溫度變化難以適應,容易引起「傷風」、「感冒」等;加上不注意室內通風換氣,會使室內空氣混濁,滋生各種病原體微生物等。

老人常說的「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原來是這個意思

07

不宜佩戴顏色過淺或過深的墨鏡

太陽鏡能避免紫外線對眼睛的損傷,但如鏡片顏色過深,會因視物不清而影響視力;如鏡片顏色過淺,紫外線仍可透過鏡片損傷眼睛。

因此,夏季選擇太陽鏡應允許15%-30%之間的可見光線穿過灰色或綠色的鏡片,不但可抵禦紫外線,而且視物清晰度最佳,透視外界物體顏色變化也最小。

老人常說的「夏不坐木,冬不坐石」原來是這個意思

08

不宜長期不打掃

夏天悶熱、濕度大,使得灰塵更容易附著在空氣里,進入人的皮膚和體內。

由於肉眼很難發現,人們常常疏於清理,它們長期漂浮在空氣中,並大量附在物品表面,成為空氣中塵蟎及黴菌孢子的棲身地。

這些髒東西會趁機進入呼吸系統,進而引發哮喘、鼻炎等多種疾病。建議夏天家裡應增加清潔的次數,最少兩三天打掃一次。

以上八個夏季健康養生小常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來源:詩詞天地

子曰整編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