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錨定多元化雲服務架構,華為雲駛向深水區

錨定多元化雲服務架構,華為雲駛向深水區

雲 AI 5G時代,需要多元化雲服務架構。大變局之下,華為雲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這個回答要回溯到今年的5月份,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雲BU總裁鄭葉來在「杭州·選擇不凡 華為雲城市峰會2019」上提到的一個新概念:「Cloud X」,其中X涵蓋AI、IoT、5G、晶元、消費終端以及生態等一系列因素。從這個概念拆分上,不難看出雲計算將成為企業的數字化底座,而全棧能力的具備與否將是未來考量雲服務廠商是否擁有核心技術護城河的重要考量因素。

無獨有偶,華為雲BU 泛互聯網解決方案CTO聶頌在接受鈦媒體的採訪時表示,「5G、雲以及AI共同構建成堅實的底層,若說得具象點類似於三者合力搭建一個舞台,上層的應用於此載歌載舞,進而根據不同的場景提供不同的服務。」

就在剛剛過去的「成都·選擇不凡 華為雲城市峰會2019」上,鄭葉來對「Cloud X」戰略作了進一步詳解,「Cloud 1.0時代,採用通用計算架構是成本最優且高效的;Cloud 2.0時代是『雲 AI 5G』的時代,移動端應用的需求驅動雲端計算形態發生改變,移動端繼續採用通用雲計算架構不再是最優選擇,多元化雲服務架構成為新時代的最佳選擇。」

駛向「雲 AI 5G」深水區

在5G層面,華為認為5G發展已超4G同期,並預測到2025年時將覆蓋58%的人口。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華為在全球已經簽訂了50個5G的商用合同,累計發貨15萬個基站,並已同運營商建設了40多張5G承載網路。

4G改變生活,5G使能社會,將打破運營業務想像力的邊界。聶頌向鈦媒體介紹到,「5G作為核心驅動力之一,可以預見的是,它普及的速度將會比想像中更快,緣由產業界終端、晶元、網路早已準備就緒,預計到2020年,5G終端和網路建設將覆蓋核心區域,2021年將覆蓋邊緣區域。」大規模的快速部署對於開發者來說則意味著帶寬變大、時延變短以及流量成本大幅降低。於此之下,則直接模糊了雲和端概念的邊界,而雲和AI算力的融合將在雲中虛擬多維世界,具體表現為從應用到互聯網場景如VRAR、雲遊戲、智能穿戴到工業場景等場景的迭代更新。

在Cloud 2.0 時代,傳統大中型企業已成為推動雲計算產業發展的中流砥柱。根據Gartner的數據顯示,2016 年有 58%的企業在用雲,這一比例在 2017 年躍升至 77%,預計在 2019 年將進一步增至 85%。最先用雲的是基於互聯網應用的小企業,隨著公有雲在性能及安全等方面逐步向私有雲逼近,小企業上雲需求逐步滿足,大中型企業將成為使用公有雲的主角。公開資料顯示,在逾100萬企業用戶和開發者選擇華為雲的客戶中,包括了「 350 」政府,「200 」個金融企業。值得一提的是,華為雲全球擁有5.1億 IoT 連接和1100 余個 APP 連接,這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量級。

服務對象的轉變也讓雲服務廠商一改以往的單一打法模式,紛紛轉為面向全行業打造混合雲,聚焦於全棧能力的打磨。

「最好的混合雲」,是華為同阿里、騰訊、AWS 等廠商公有雲定位的最為不同的一點。混合雲靈活按需聯接的特點與物流行業中利用多式聯運提升運力並無二異。

針對於此,華為去年對 ICT 基礎設施業務進行了重組與優化,將公有雲、私有雲、AI、大數據、計算、存儲、IoT 板塊重組為雲產品線。 1Q19 華為公司將 IoT、私有雲團隊合入 Cloud BU,在實現從晶元到數據中心、從硬體到軟體、 從 IT 基礎設施到雲服務以及從邊緣計算到雲計算的全棧雲整合的同時,也起到了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晶元、硬體、基礎雲服務等的全棧優化作用。

華為在雲方面十分強調 AI 能力的融合。去年10月,為了提供普惠的AI算力,華為正式發布昇騰910和昇騰310兩款自研AI晶元;到了今年的1月份,為了滿足大數據處理以及分散式存儲的需求,華為推出「業內性能最高」的基於鯤鵬架構的7nm伺服器處理器——鯤鵬920(Kunpeng 920)。值得注意的是,鯤鵬的高並發低功耗適用於5G時代海量終端數據和並發應用場景。從「芯」開始,築起了華為雲的核心壁壘。

在對AI發展潛力上華為有著自己的判斷,除了早早於2016年就提出ALL Intelligence的概念並於2018年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推出AI晶元和ModelArts(旨在幫助不同行業工程師更容易迅速地使用 AI)平台之外,華為還表示預計2025 年所有企業用雲,97%大企業將使用 AI,77%的應用將使用AI。

而雲服務的算力也正向多元化邁進,基於鯤鵬芯架構打造的鯤鵬雲基礎設施為提供彈性雲伺服器(即整合了計算、存儲與網路資源,按需使用、按需付費的一站式 IT 計算資源租用服務,以幫助開發者和 IT 管理員在不需要一次性投資的情況下,快速部署和管理大規模可擴展的 IT 基礎設施資源 )、裸金屬、雲手機等一系列雲基礎服務將加速產業智能化的創新優勢。根據華為雲的官方披露,在彈性雲伺服器層面,華為雲相較於業界同類型雲伺服器性能領先3倍;在裸金屬服務層面,華為雲提供高達128核的眾核算力,滿足了高並發複雜性業務;而雲手機是為客戶提供基於雲的模擬手機服務,無縫兼容Android原生APP,性能相比模擬器提高180%以上。

「華為以雲服務的商業模式將公司30年來的技術積累開放出來,面向未來,華為雲在技術上做好了充分準備,將繼續保持開放架構,為企業提供穩定可靠、安全可信、可持續發展的多元化雲服務和解決方案,更好地滿足客戶不同場景的需求。」鄭葉來在「成都·選擇不凡 華為雲城市峰會2019」又一次肯定了技術的原始驅動作用,技術是華為雲的縱向深耕,橫向則在於全棧的打造,縱橫交錯之下,則是華為雲在大變局之下應對之策。

雲端之下,加速行業落地

在華為雲城市峰會成都站的同一天,中國信通院發布了《雲計算髮展白皮書(2019年)》。白皮書首次發布我國雲服務企業榜單,以及雲服務企業信用等級,華為榜上有名,被評為AAA類企業,與之同時上榜的還有三大運營商以及浪潮等7家企業。雲服務信用評級是雲服務經營自律委員會,在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的指導下,依據《雲服務企業信用評價辦法》(包括不良失信行為記錄情況、自律工作開展情況和服務能力可信情況三方面),對提供雲服務的企業進行評級。按照企業綜合得分,雲服務企業的信用等級分為:AAA、AA、A、B、C三等五級。

從白皮書披露的結果上可以看到,目前國內獲評AAA的企業數量偏少,尤其是一些雲服務領軍(阿里、騰訊等)企業不在其中。「這一結果,實際上道出了雲服商在自身信用管理並不完善。」中國信通院雲大所云計算部主任栗蔚在發布和解讀榜單時表示,「當前雲服務市場發展迅猛,一些企業在快速追逐業務增長的同時,忽略了監管、合規性等問題,應加強自律和監管政策落實。」

根據白皮書披露,2018年我國雲計算整體市場規模達962.8億元,增速39.2%。其中,公有雲市場規模達到437億元,相比2017年增長65.2%,預計2019-2022年仍將處於快速增長階段,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731億元;私有雲市場規模達525億元,較2017年增長23.1%,預計未來幾年將保持穩定增長,到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172億元。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你會察覺到兩個信號,其一是我國公有雲市場保持高速增長,這是表層直觀的;其二則是我國雲計算產業發展正在從「單點突破」邁入「整體效能提升」的重要新階段,這一點與華為雲的戰略布局不謀而合。

自2015年起,華為便加大對公有雲市場的投入,並於2017年3月正式成立雲 BU,4個月後,人員悉數到位,速度之快足以看出所處的戰略地位之重。據相關知情人士透露,「在半年多的實際運作中,華為雲業務進展已經超出了公司預期,合作夥伴逾兩千多家。」短短一年之後,華為雲的合作夥伴翻了三番,達到6000多家。眼下,華為雲 BU已成為華為的一級業務部門,也是華為的戰略性業務和新增長的突破口,被寄予了厚望。

與其他公有雲服務商不同的是,華為更多地是將其不同行業的最佳實踐進行整合,然後標準化為公有雲服務對外輸出,再反哺至各行業用戶,從而形成正向的閉環。截至目前,華為雲上線160 個雲服務,以及HCSO、HPC、物聯網、遊戲、金融等140 解決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作為眾多開源項目中的重要貢獻者,目前是亞洲唯一的 OpenStack 白金會員和董事會成員,這也為華為創新技術帶來生態優勢和積累優勢。而根據OpenStack 基金會最新的用戶調查結果顯示,華為雲被用戶評為最受歡迎的OpenStack 雲供應商。同時,華為是Kubernetes社區創始會員與 CNCF 基金會發起者之一,在對 Kubernetes 的社區貢獻在國內廠商中持續位居第一。

在加速行業落地層面,5G和雲讓產品變得更為輕盈化和科技化。舉個簡單的例子,去年6月,提供雲服務的「華為雲電腦App」於上線了網易的端游《逆水寒》,藉助這款雲服務App,用戶手中的手機化身為PC電腦,在手機上也能享受高品質端游。與此同時,華為X labs還與網易雷火遊戲事業部簽署了合作備忘錄,成立了5G雲遊戲聯合創新實驗室,進一步探索雲遊戲的未來。

目前,華為已經在全球建立起了初步的5G業務生態體系,其中包括5G車聯網、5G工業互聯網兩個跨產業聯盟,Cloud X、智能工廠等四個特別興趣小組。此外,該生態還涵蓋了逾49個項目和283個合作夥伴。

硬技術 場景定製=華為未來雲

眾所周知,5G融合雲計算、AI在應用場景上主要分成三個維度,第一類是EMBB(速度上更快),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可以看到網速的翻倍提升以及超高的數據傳輸速率,進而帶來萬物互聯及AI的全面爆發,諸如VR/AR、雲遊戲、高清視頻、智慧工業、自動駕駛等。第二類則是mMTC(數量上更多),即海量物聯網之下的大規模機器類通信,進而帶來通訊網路的架構調整,包括開源化、邊緣化以及平台化。第三類則是uRLLC(連接上更穩定),即超高可靠低時延通信。簡而言之,是對通訊基礎設施(無線、基站、射頻設備等)的整體升級,要求上則體現三高:「高智能、高頻率以及高密度」。於此場景之下,對時延的要求很高,往往要達到1ms級別,廣泛應用於車聯網、工業控制等特殊行業。

「最快能得到普及的是EMBB(增強移動寬頻)應用場景。」聶頌對鈦媒體表示到。以音視頻為例,華為雲採用了業界性能最佳的AI推理訓練平台,100G IB網路加持之下讓計算網路處於最低的時延狀態,而CDN(內容分發網路)端的雲加速則改善秒開、卡頓、拖動指標,進而達到提升視頻客戶體驗的最終目的。

華為雲和5G的融合,讓用戶體驗提升的同時,成本也隨之降低。據了解,華為獨家提供的H.265實時高清低碼為直播、點播E2E降低10~20%成本; 大數據分析平台則讓成本結構性降低25%、跨平台數據分析延遲從天降低到秒級。

而到VR的場景應用中時,「Tile-wise Streaming FOV傳送技術」是華為8K VR解決方案中的亮點,從具體的運行環節來看,首先VR視頻編碼系統將8K/16K 360度全景視頻切分為42-48個分片(Tiles) 一個4K的全景背景流,然後分發到運營商視頻專用CDN,在這個條件之下,終端只需要有4K解碼能力就可以觀看8K/16K全景視頻。通過測試發現,8K全景VR視頻碼率達到120Mbps以上,得益於FOV方式,整個流程可節省約40%的帶寬。

回歸到在安全層面來分析,華為雲高等級保護服務系統高分通過公安部網路安全等級保護4級測評。這標誌著華為雲已率先滿足等保2.0的合規要求,為用戶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雲服務。與此同時,華為是國內少數具備T級清洗設備的專業廠商,華為雲高防提供攻擊秒級響應、電信級可靠性保障;另外,依託華為30年的技術積累,在全國骨幹網部署7 高防節點,總體防禦帶寬10T ,保障在場景應用過程中(如雲遊戲)大流量攻擊下業務無損,用戶體驗流暢。

最後,借用華為雲全球市場總裁鄧濤的一句話,「如果將這場全行業的智能化升級比作一條新的賽道,那麼雲將成為起飛的跑道,而AI、IoT、5G將是決定企業發展速度和商業高度的重要引擎,5G和AI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桑明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馬云:不要讓擔憂阻止我們利用數字革命帶來的機會
鈦媒體Pro創投日報:6月13日收錄投融資項目33起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