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粵港澳大灣區三年行動計劃印發 廣東省經濟/城市競爭力/產業結構等深度解析

粵港澳大灣區三年行動計劃印發 廣東省經濟/城市競爭力/產業結構等深度解析

日前,廣東省印發了《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明確廣東省推進大灣區建設按照「三步走」進行安排。同時,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印發了《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其中提到包括九個方面100條重點舉措,主要是著眼中期安排,把近中期看得比較準的、可以加快實施的重點工作進行分工部署,進一步量化階段性目標。

粵港澳大灣區是指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江門、惠州等九市組成的城市群,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於深化內地和港澳交流合作,對港澳參與國家發展戰略,提升競爭力,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廣東是粵港澳大灣區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此次發布的兩份文件將進一步促進廣東省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下面來看看廣東省在大灣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廣東省經濟運行情況

(1)GDP保持增長

初步核算並經國家統計局核定,2018年廣東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7277.77億元,比上年增長6.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31.44億元,增長4.2%,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2.5%;第二產業增加值40695.15億元,增長5.9%,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38.6%;第三產業增加值52751.18億元,增長7.8%,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8.9%。

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4.0:41.8:54.2,第三產業所佔比重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在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增長4.5%,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增長2.7%,金融業增加值增長6.3%,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3.3%。現代服務業增加值33198.45億元,增長8.6%。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27026.39億元,增長7.9%。民營經濟增加值52611.59億元,增長7.3%,佔地區生產總值的54.1%。2018年,廣東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6412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3058美元。

分區域看,珠三角地區生產總值佔全省比重為80.2%,東翼、西翼、山區分別佔6.6%、7.4%、5.8%。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資料庫

(2)工業增加值增長

2018年,廣東省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3%,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7.2%,民營企業增長9.1%,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2.0%,股份制企業增長9.3%,股份合作制企業增長15.3%,集體企業下降6.4%。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4.6%,重工業增長7.2%。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增長8.5%,中型企業增長5.0%,小微型企業增長3.4%。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資料庫

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5%,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1.5%,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先進位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6.4%,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裝備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9%,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5.7%,比上年提高3.9個百分點;優勢傳統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5%;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5%。

此外,據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1-5月,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2388.45億元,同比增長4.8%。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同比增長3.2%,重工業增長5.5%。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4.2%,民營企業增長7.9%。分主要行業看,電子信息業增長9.2%,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6.5%。

(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2018年,廣東省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0.7%。分投資主體看,國有經濟投資增長13.9%,民間投資增長8.9%,港澳台、外商經濟投資增長1.7%。分地區看,珠三角地區投資增長10.9%,東翼投資增長15.3%,西翼投資增長7.4%,山區投資增長7.0%。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資料庫

此外,據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1-5月,廣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10.7%,高於年度目標1.7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6.0%,工業技改投資增長8.3%。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3.3%,增幅比一季度提高0.5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面積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2個百分點,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1個百分點。

(4)對外經濟活躍

2018年全年,廣東省貨物進出口總額71618.35億元,比上年增長5.1%。其中,出口42718.34億元,增長1.2%;進口28900.01億元,增長11.3%。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13818.33億元,比上年減少2397.95億元。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額16138.35億元,增長7.3%。全省納入統計的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759.76億元,增長72.0%。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資料庫

全年新簽外商直接投資項目35774個,比上年增長130.4%。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450.88億元,增長4.9%;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廣東直接投資金額36.58億元,增長17.0%。

此外,據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1-5月,廣東外貿進出口27075.3億元,同比增長1.4%,增幅比一季度、1-4月分別回升2.4個和0.6百分點。其中出口16270.3億元,增長4.0%,增幅比一季度回升2.2個百分點;進口10805.0億元,下降2.2%,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6個百分點。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5.4%,增幅高於加工貿易11.2個百分點。

二、廣東省產業結構分析

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結構較均衡,電子信息產業與裝備製造業蓬勃發展,擁有華為、騰訊等全球著名科技公司。但相對另外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結構仍待進一步完善。

粵港澳大灣區一般分為灣區西岸、東岸以及港澳地區。目前,粵港澳大灣區西岸主要為技術密集型產業帶,以裝備製造業 農業為主。其中包括新材料、新能源、農業產品、電子加工等。東岸主要為知識密集型產業帶,以新興產業 高科技為主,其中包括互聯網、人工智慧、科技創新等。沿海則為生態保護型產業帶,包括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同時,東岸、西岸、沿海城市群加強聯繫與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構建產業結構。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廣州、深圳

今年2月,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規劃綱要》中明確了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根據四大中心城市的發展,城市發展定位也各不相同。

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8年,深圳市、廣州市實現GDP排名全省一、二,是廣東省的重要城市,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其中兩個核心城市。

(1)廣州

廣州市"毗鄰港澳,華僑眾多",是全國最大的僑鄉都市。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熱心支持和參與廣州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發揮橋樑和媒介作用,為廣州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對外貿易,推進與世界各地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作出積極貢獻。同時,也為廣州市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地理區位和與內地的緊密聯繫功能來看,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最核心的城市,是大灣區聯繫內地、輻射內地最佳橋樑和紐帶。

2018年廣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859.3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3.4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234.0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6401.8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5.4%和6.6%。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產業結構。廣州產業經濟包括工業、商貿流通和服務業、金融業、農業、交通運輸與郵政業、信息業、建築和房地產業以及對外經濟貿易。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1.03:27.95:71.02調整為0.98:27.27:71.75,第三產業比重同比提高0.73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的比重為66.5%,同比提升0.4個百分點。「互聯網 」相關服務迅猛發展,規模以上服務業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企業營業收入增長58.2%,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25.9%。工業加快向中高端邁進,先進位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59.7%和13.4%,同比分別提高1.6個和0.7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製造業活力增強,增加值同比增長10.2%。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48.0%,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

產業新動能持續發力。與新動能契合的高端、先進行業顯現活力。先進位造業中的城市軌道交通設備、醫療儀器設備製造業產值分別增長1.1倍和14.0%,轉型升級行業中的保健品、化妝品製造業分別增長13.7%和12.8%。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穩步鋪開,新能源汽車製造業實現產值89.23億元,增長2.0倍;全年產量2.82萬輛,增長2.8倍。智能裝備、新型顯示、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集群的新產品快速增長。信息技術產品中的液晶顯示屏產量突破8000萬片,集成電路、移動通信基站設備、伺服器、智能電視產量分別增長2.3倍、34.2%、26.1%和16.9%;新材料產品中鋰離子電池產量增長22.0%;高端裝備類產品中的工業自動調節儀錶與控制系統產量增長27.3%;專用設備中的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產量增長37.7%。

此外,廣東與香港將在廣州南沙自貿區建立「粵港深度合作區」,產業發展將緊緊圍繞研發及科技成果轉化、國際教育培訓、金融服務、專業服務、商貿服務、休閑旅遊及健康服務、航運物流服務、資訊科技等八大產業。

數據來源:廣州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

未來定位。國家中心城市:廣州是廣東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要不斷增強城市綜合功能,提高區域輻射帶動能力和國際影響力,逐步把廣州市建設成為經濟繁榮、和諧宜居、生態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廣州作為廣東重要城市,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發揮著或缺的作用。

國際商貿中心:廣州消費市場穩步增長,市場消費亮點活躍。批發市場轉型升級穩步推進,國際採購中心功能進一步提升。未來,廣州加大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城市環境面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為商貿業輻射影響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撐,同時也能為粵港澳大灣區對外貿易經濟注入更多活力。

樞紐型網路城市:廣州正在努力建設樞紐型網路城市,是適應全球城市發展新趨勢,傳承廣州城市發展脈絡,實現國家賦予廣州的城市定位,鞏固提升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的內在要求。其中包括廣深港高鐵的投入運營,加緊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的聯繫。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州屬於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是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嶺南文化中心地、近現代革命策源地和改革開放前沿地,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澱和鮮明的文化個性。以歷史文化名稱為名片,吸引更多全球各地的遊客。同時帶動周邊其他粵港澳地區城市的旅遊經濟。

(2)深圳

深圳是一座因創新而生的城市。發行新中國第一支股票、敲響中國土地拍賣「第一槌」,深圳從特區創立之初率先衝破舊觀念,傳播新思想,以一個又一個「第一」為中國改革發展創新探路。當前面臨轉型發展期,深圳出台經濟特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推進創新「十大行動計劃」,再一次憑藉創新實現華麗轉身,成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創新發展的急先鋒,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創客之都」、「創新之城」。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221.98億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09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9961.95億元,增長9.3%;第三產業增加值14237.94億元,增長6.4%。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1%,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1.1%,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8.8%。在現代產業中,現代服務業增加值10090.59億元,增長7.1%;先進位造業增加值6564.83億元,增長12.0%;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6131.20億元,增長13.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89568元,增長3.2%,按2018年平均匯率折算為28647美元。

數據來源:深圳統計局

產業結構。深圳的產業結構凸顯「三個為主」:經濟增量以新興產業為主;工業以先進位造業為主;三產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其中,深圳的四大支柱產業為文化創意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業;戰略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轉變製造業、綠色低碳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等。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四大支柱產業中,金融業增加值3067.21億元,比上年增長3.6%;物流業增加值2541.58億元,增長9.4%;文化及相關產業(規模以上)增加值1560.52億元,增長6.3%;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8296.63億元,增長12.7%。

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合計9155.18億元,比上年增長9.1%,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7.8%。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加值4772.02億元,增長10.9%;數字經濟產業增加值1240.73億元,增長3.8%;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增加值1065.82億元,增長10.7%;綠色低碳產業增加值990.73億元,增長11.7%;海洋經濟產業增加值421.69億元,下降11.3%;新材料產業增加值365.61億元,增長8.6%;生物醫藥產業增加值298.58億元,增長22.3%。

除了四大支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外,未來產業也是十分重要的領域。未來,深圳的產業結構將更多樣化,在支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共同發展下穩步發展。

四、粵港澳大灣區前景

總的來說,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快速發展中,產業集中、結構優化、多地加強交流與合作,在全球經濟舞台上將越來越突出及重要。據此次印發的《關於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意見》:

到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下堅實基礎。構建起協調聯動、運作高效的大灣區建設工作機制,搭建起我省貫徹實施《規劃綱要》、推進大灣區建設的「四梁八柱」,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優質生活圈建設、全面開放新格局構建、合作發展平台建設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促進人員、物資、資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基本形成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分工合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城市群發展格局基本確立;協同創新環境更加優化,創新要素加快集聚,新興技術原創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顯著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化;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礎設施支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綠色智慧節能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初步確立;粵港澳市場互聯互通水平進一步提升,各類資源要素流動更加便捷高效,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到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對周邊地區的引領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全面建成內聯外通、綜合立體、開放融合的綜合交通網路;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性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多元文化交流融合;與港澳市場高水平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為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堅強支撐。

更多資料請參考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4年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同時中商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策劃、產業園策劃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商情報網 的精彩文章:

2019年1-5月山東省原鹽產量同比下降16.09%
李嫣將出國留學 2019年出國留學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TAG:中商情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