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寫詩勸人好好種地,初讀平平,將其中4字合起來,才知套路深

乾隆寫詩勸人好好種地,初讀平平,將其中4字合起來,才知套路深

當年張若虛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被後人譽為「孤篇壓全唐」,是何等風光。到了清代,其實也有一位「詩人」差點兒「壓」了全唐,只是他不是以孤篇,而是以39340首,這位勤奮的「詩人」就是乾隆帝。

《全唐詩》的2200名詩人,加起來一共寫了四萬二千八百六十三首,乾隆一個人卻寫近四萬首。想當年白居易為了寫詩「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一生才寫了3000多首,才得了個若「詩魔」的稱號。這樣一對比,不用多說,乾隆這四萬首詩的質量如何,已可想而知。

除了那首「一片兩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 飛入梅花都不見」,因通俗易懂,獲得一致好評外,乾隆就當真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了嗎?其實是有的!比如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農耕好》。

當年乾隆為了勸世人好好種地,以天子的身份寫下了這首詩。初讀時還覺得平平,但細讀幾次後,將其中4個字合起來才知其妙,只能說帝王的套路當真深。讓我們來品一品這首詩:

《農耕好》

清.乾隆

催耕布穀鳴林曲,辰吉相將事力田。

井井鱗塍來饁女,子牽童抱繞身邊。

作為一首帝王詩,乾隆這首詩算是十分接地氣了,用通俗易懂的語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春耕的美好場景。詩名為《農耕好》,但全詩卻並無抒情語,只是將耕種的農家場景為我們娓娓道來。

詩的第一句「催耕布穀鳴林曲」,春天裡布穀在林間鳴叫,一聲聲催著農人耕種。詩人將布谷鳥擬人化,將讀者帶入一片喜慶的春景中。第二句「辰吉相將事力田」,在這一年好景的春季,眾人合力耕種,一切生機勃勃。這兩句雖有點兒意思,但終究有些落俗套。但將第一句的最後一個「曲」字,加上第二句的首句「辰」字,合起來就是一個「農」字,也就是「農」的繁體字。

三四兩句描寫普通農人美好的生活,他們子牽童抱,悠哉樂哉。同樣的將第三句的最後一個「女」字,與第四句的首字「子」字,合在一起,正好是一個「好」字。再將前兩句的「農」字加入,就是「農好」。這就是全詩的妙處,詩中看上去只出現了「耕」字,但「農好」二字卻藏於詩中,合起來就是詩題中《農耕好》。

這種詩其實就是所謂的拆字詩,用漢字的結構特點,將一個字拆成幾個,再將這幾個字藏於詩中。乾隆這首詩是最簡單的拆字詩之一,有些拆字詩難度更大,比如以下這首:

《寄江子我郎中》

南宋.劉一止

日月明朝昏,山風嵐自起,石皮破仍堅,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當來,意若重千里,永言詠黃鶴,志士心未已。

這首詩不但拆字,而且將拆下來的字與被拆字同樣寫入詩中,更難得的是渾然一體,完全不影響詩意,是拆字詩中最絕的一首。大家還知道哪些拆字詩呢?歡迎一起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叨叨不訣 的精彩文章:

晏殊晏幾道父子的經典對決,一人寫一首《蝶戀花》,姜還是老的辣
蘇軾夢見佳人後做首詞,不久後全城都傳唱令他無奈不已,句句絕美

TAG:叨叨不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