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海外網評:日本選戰打響,「安倍經濟學」卻不見了

海外網評:日本選戰打響,「安倍經濟學」卻不見了

資料圖:行人行走在日本商業街。(圖源:新華網)

隨著日本近日發布第25屆參議院選舉公告,日本「令和」時代的第一場國會選舉戰已正式打響。這場選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此次選舉不決定政權歸屬,但其結果可以左右日本政治走向,被認為是民眾對執政6年半的首相安倍晉三給出的「期中考試」評價。

而令人頗感意外的是,安倍所在的自民黨在競選公約中竟沒有突出「安倍經濟學」,要知道在2年前的眾議院選舉公約中「安倍經濟學加速」可是著重宣傳的一大政績。《朝日新聞》7月8日發表社論質問:「曾經的金字招牌哪兒去啦?」

「安倍經濟學」失色背後,是日本經濟不太好看的數據。

自民黨6年前的經濟財政運營基本方針「骨太方針」的諸多目標落空:不僅2%的通脹率目標未能實現,名義GDP增長率3%、實際GDP增長率2%的目標也未達成。過去6年,日本年均名義GDP增長率僅為1.8%,而實際GDP增長率僅為1.2%。

一些被自民黨和安倍當做「成績」宣揚的數據也不太經得起推敲。雖然日本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實現了4年連續增長,但如果扣除社會保障負擔及消費稅帶來的物價上漲,這個增長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總的來說,由於工資上升沒有「跑贏」社保負擔和物價上漲,日本國內消費疲軟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曾經被大肆宣揚的「安倍經濟學」,為何至今未能創造出日本經濟的良性循環?

首先,「安倍經濟學」的邊際效益正在減少,「三支箭」的短期刺激作用逐漸消退,政策紅利不斷縮小。如今,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已漸趨極限,大規模的基礎貨幣投放對日元匯率的邊際效果越來越不明顯,貨幣寬鬆已成強弩之末;財政政策也呈現出寬鬆有力、開源不力的局面,因為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障費用持續攀升,想要進一步財政寬鬆又顯得捉襟見肘;而喚起民間投資的增長戰略大多屬於中長期布局,且在執行過程中需要打破固有社會習慣和利益集團的局限,更加困難。

其次,日本難以擺脫老齡化帶來的國內結構性經濟問題。人口老齡化給日本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不斷龐大的老人群體不僅意味著社會消費力、購買力的下降,同時,也導致政府財政負擔連年增長,從而帶來日本財政狀況日趨惡化,由此陷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保障缺口增大—財政負擔加重」的陷阱。此外,人口負增長的問題還使得日本創新能力下降,社會日益保守化。

最後,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日本經濟深受國際經貿緊張形勢影響。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當下,面對美國揮舞貿易保護主義大棒的舉動,沒有經濟體能獨善其身,日本也不例外。2019年初,日本連續兩個月出口負增長,特別是1月份出口數據創26個月來新低。另據日經新聞統計分析顯示,由於海外經濟放緩給日本出口帶來不利影響,包括汽車、機械設備等在內的大幅依賴出口的日本製造業下半財年(2018年10月—2019年3月)的凈利潤集體下跌22%。

「安倍經濟學」使用刺激性的手段在短期內提振了日本的經濟,但是受制於國內和國際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並未觸及日本經濟困境的癥結所在。在日韓經貿摩擦愈演愈烈的情勢下,日本經濟的不穩定性或將進一步增加。(海外網評論員 張六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朋友越走越近
實現榴槤自由!馬來西亞首批冷凍帶殼「貓山王」來了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