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會失敗?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會失敗?

公元219年,在和曹軍對峙兩年後,劉備終於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這也是劉備第一次在正面戰場上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

漢中之戰的勝利讓劉備的聲威和勢力水漲船高,同年就進位為漢中王。

同時劉備在荊州所任命的一把手關羽關雲長也在同時期發動北伐,意圖收復荊州的戰略要地襄陽和樊城

曹操派出大將于禁前去支援襄樊,可是因為天時的緣故,導致於禁被關羽打敗,關羽也因為此戰而威震華夏,一時間名聲大噪。

但是事物有兩面性,所謂盛極必衰。這對關羽和劉備來說也不例外。因為關羽的急速擴張以及他為人處世的方式,導致他遭到曹魏和東吳「頂級天團」的聯合進攻。

曹魏派出五子良將之中的徐晃再去救援襄樊,而東吳則派出呂蒙、陸遜趁荊州守備不足之際襲取荊州。

就算是孫吳白韓四人遇到如此強大的陣容都得掂量掂量,更何況是關羽,最終關羽兵敗麥城,劉備集團第一次遭受了巨大損失。

因為荊州和益州相隔千里,當劉備收到關羽敗亡的消息時想再去救援也已經來不及了。

關羽和劉備的關係雖然不像《三國演義》裡面一樣桃園結義,但也可以說是手足情深,外加荊州重要的戰略地位使得劉備最終和東吳交惡。

不久之後劉備的另一大將張飛也因為手下的背叛而慘死,背叛者攜帶者張飛的人頭投奔東吳。

最終劉備忍無可忍,於公元221年,劉備以報仇為名率領蜀漢大軍出益州攻擊東吳。

劉備的部下經過多年征戰,兵鋒極其強悍,所以初時東吳屢戰屢敗。

而此時新上任的東吳大都督陸遜則採取後退決戰的方式決定以守為攻遲滯其鋒芒,最終在戰略相持一年之後陸遜在夷陵之戰大敗劉備。

自失荊州之後劉備集團再一次受到了重大損失,但是此次的失敗比之失荊州更為慘重。不單單是兵力上的損失,此次失敗更是直接擊垮了前期百折不撓的劉備。

最終在夷陵之戰後的第二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死前則將阿斗和蜀漢基業盡數託付於諸葛亮,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永安託孤。

也因為此戰,將魏蜀吳三方勢力徹底的定型了,從此三方就在這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爭來爭去,但是他們都是為他人做嫁衣,最終司馬氏統一天下。

此事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無論是當時蜀漢國內的有識之士還是現在的眼光都並不看好此次伐吳戰爭,那麼劉備究竟犯了哪些錯誤而導致遭受到如此的慘敗呢?

首先:兵力上並不佔優勢

《三國演義》之中羅貫中本人誇大了劉備一方的參戰兵力,劉備盡起蜀漢七十萬大軍伐吳,而東吳方面能派出的軍力也就五萬。

說真的劉備如果真有這七十萬大軍,其實這場仗都不用打了,東吳方面還是繳械投降更快捷一點 。

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劉備究竟派出了多少兵力攻打東吳呢?

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劉備的兵力其實也就五萬多人,首先是馮習、張南派出的三萬餘人的前鋒部隊,外加後來沙摩柯等蠻將的加入,總兵力達到五萬多人。

但是西晉大文學家傅玄卻對此也有不同看法,他在《傅子》一書中指出:「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這說明在夷陵之戰中劉備擁有至少八萬以上的人馬。

但是無論是《三國志》記載的五萬人還是八萬人,劉備終究是不佔據優勢。

兵法云:「十而圍之,五而攻之」。劉備是深入吳境作戰,其攻城掠地關關寨寨都需要有人把手,這大大的限制了劉備在前方所能投入的兵力。

而且劉備漢中還要駐防曹魏集團,成都還需要有人把守,因此也牽制了劉備大量的可用之兵。

本來孤軍深入已是兵家大忌,兵力不足而強行發動作戰更是難上加難。

其二:陸遜戰術上的成功

陸遜,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的東吳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

《三國演義》之中說道陸遜領導夷陵之戰時剛二十多歲,這顯然也是不正確的。

真實的歷史中,陸遜領導夷陵之戰時也已經接近不惑之年了,並且陸遜在夷陵之戰前征討山越並且隨呂蒙襲取荊州。

可以說夷陵之戰的時候陸遜也已經身經百戰,積累了極其豐富的軍事經驗,這可比那街亭之戰的馬謖強太多了。

而劉備本人雖然在歷史上也是軍事能力較強的人,但是和陸遜比起來還是差了不少,並且此時的劉備因為求戰心切,已經聽不進去手下的正確意見了。

開戰前,劉備手下的黃權就曾進言:吳人驃悍善戰,而我軍又水路出兵順流而下,易進難退,為臣乞請您讓我為先頭部隊去試探敵人虛實,陛下應當在後面坐鎮。」

可是劉備不聽,任命黃權領兵在江北防禦魏國,自己則率軍在江南作戰。

此時劉備連戰連捷,兵鋒正盛,但是劉備因為求戰心切,急於速戰速決,所以孤軍深入吳境兩百多里。

而陸遜則針對這種情況適時的調整己方的戰略戰術,他果斷的實施戰略後退,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與否,將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盡數留給了劉備,自己則退到猇亭一帶。

這一舉動對陸遜來說是有利的,可是這對劉備來說是增加了難度:首先東吳方面佔據了有利的地勢,自己兵力上、兵鋒上的優勢消耗殆盡;其次自己深入吳境補給本來就很困難,而東吳則是本土作戰,這長期拖下去對自己是極為不利的。

也因此劉備為了逼陸遜出戰可謂是吃盡苦頭,首先命令手下加緊猛攻孫權的侄兒孫桓駐守的夷道城,可是陸遜認為孫桓可以堅守;接著命令手下屢次前去叫罵希望讓陸遜出戰,陸遜也是置之不理;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

就這樣兩軍相持了將近幾個月之後,轉眼間進入了七八月,此時勝利的天平已經向陸遜這邊傾斜了。

首先:因為相持時間過久,此時的蜀軍已經沒有剛剛開戰時候那麼猛了。

其次:蜀軍深入吳國作戰,長江兩岸的酷熱引起了他們的水土不服,也因此令他們苦不堪言從而士氣低落。

於是針對此種情況,劉備決定將水路大軍移軍深山密林之中,希望秋後在進攻,但是此時的馬良已經看出弊端了,奈何此時劉備還是不聽。

最終劉備移軍深山密林的做法讓陸遜看到了勝利的機會,於是夷陵一把大火徹底的燒滅了劉備的雄心壯志。

而陸遜也因為此戰從此在東吳的聲望開始水漲船高。

其三:不合時宜的伐吳

其實劉備攻打東吳的時機可以說是不合時宜的。

首先東吳已經佔據荊州之地擁有兩年之久了,外加之前瓜分荊州的舉動可以說此時的孫權在荊州的統治已經可以說是相當的穩固了。

而且此時劉備雖然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但是曹操已經提前把漢中的軍民和財產都已經轉移走了。

也就是說劉備經過兩年多的苦戰可以說是什麼東西都沒有得到,最後得到的只是一個戰略空城,但是劉備自己的損失不可謂不小,因此關羽北伐襄陽之時除了信息不通暢之外那就是此時劉備已經無力再戰了。

接著荊州的慘敗更是讓劉備集團雪上加霜,得一漢中空城失一荊州要地更搭上了兩員大將的性命,真可謂是得不償失,此時的劉備更應該做的是整肅內部而不是不合時宜的伐吳。

其四:內外部矛盾重重

劉備伐吳之時蜀漢內部不贊成的人不可謂不多,其中諸葛亮和趙雲兩人更是苦口婆心的屢次勸諫,他們認為:「曹魏篡漢是國家大仇,而東吳則是私人恩怨,怎麼可以因為個人恩怨而因私廢公呢?」

趙雲和諸葛亮是誰?他們可是劉備集團的元老重臣,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時為劉備制定了戰略方陣,而趙雲更是在赤壁之戰前就是劉備手下的大將了。因為勸不動劉備,所以諸葛亮才會感嘆:「若是法正還在,一定可以讓主公回心轉意。

所以這也導致了劉備在夷陵之戰時沒有像樣的謀士,如果諸葛亮、法正、龐統三人有一人在,那麼夷陵之戰就會改寫。

其次,就是此時蜀漢政權的人心不穩。這從劉備死後蜀漢各地爆發的叛亂就可以看出,當時心懷鬼胎的人真的不少。只不過此時的劉備因為被仇恨沖昏了頭腦看不出這些潛在的威脅,若不是之後諸葛亮力挽狂瀾,蜀漢真的要提前報銷了。

而在外交上,劉備既要進攻孫權還要防著曹魏的進攻導致自己已經陷入了兩面作戰的境地。

而反觀孫權這邊,為了避免陷入兩面作戰,竟然甘心向曹丕稱臣,當然如果此時曹丕介入夷陵之戰,那麼歷史就真的會改寫了,可惜曹丕終究沒有他老爸的戰略眼光,也白白失去了這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

綜上所述來看,劉備在夷陵之戰的失敗已經成定局了。夷陵之戰的慘敗讓蜀漢的衰落已成定局,無論諸葛亮再怎麼樣努力北伐都已經無濟於事,人才兵員的損失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彌補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閔學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小閔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