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歐美少有卧病在床的老人,為何中國還把「拚命搶救」當成最大的孝道?

歐美少有卧病在床的老人,為何中國還把「拚命搶救」當成最大的孝道?

本文轉載已獲授權,其它賬號轉載請聯繫原賬號

不久前,朋友爺爺去世。

從罹患阿爾茨海默症到撒手人寰,整整15年。

在這段漫長的時光里,朋友一家精心照料老人的飲食起居,因為發現早,及時介入的藥物試驗使老人最終還殘存些許意識。

今年新春佳節,當家人向他展示重孫女的最新照片時,老人仍然情緒激動,不能自已。

然而,待時間轉入6月中旬,老人突然肺部感染、生命垂危。

自然,應對措施就是插管,家人意欲在和死神的搏鬥中,再扳回一局,但最後未能如願以償。

在朋友爺爺所在的病房中,類似情況不勝枚舉。

有位老人對外界已幾無反應,但他的女兒至今也未曾詢問他:是否還想繼續治療?

「我從來不敢問,也不想問……但最起碼,我給了他最好的醫療條件……」

和朋友親屬以及這位女兒一樣,對於許多國人而言:「苟延殘喘」強過「人去樓空」,即便前者不是患者本人的意願,但由此帶來的「心安理得」也比「見死不救」強。

但在歐美髮達國家,這種「拼盡全力,留住親人」的方式早已棄之不用

曾有一位中國醫生在被派駐瑞典學習交流後,於社交網站上寫下自己被重塑的「生死觀」: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醫院,一位因吸入性嗆傷而入院的病人,在脫離危險後又被送回了附近的養老院。

這位病人還患有失智症,那是一種發展到末期,患者將無法進食的疾病。

然而,在瑞典,患有此類或其他絕症的病人,其生命進入倒計時後,家屬絕不會用「注射點滴」或「經腸道營養法」這類人工干預延緩他們的生命。

相反,還有種「死馬當活馬醫」的洒脫和決絕。

在當地失憶症患者的食譜中,居然還有酒水這一項。

因為瑞典人認為: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既然已經無力回天,不妨在最後的時光里痛快燃燒。倘若有一天,真到了油盡燈枯之時,那就乾乾淨淨地來,痛痛快快地走。

在瑞典的兩年時間裡,這位醫生所在的醫院皆秉承這一理念迎來送往「八方病患」。回國前,一位瑞典同行的一番話更是令這位中國醫生受益匪淺:

死亡面前,其實有萬千道門,走入不同的門,意味著以不同的方式在人生舞台上謝幕。

由此,這位外派醫生也不禁思索:

一個人,不能決定自己的出生,那是否能決定自己的死亡呢?

在中國,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這個答案是「不能」。甚至這其中也包括許多位高權重者以及想對其說「能」的人。

中國文壇泰斗巴金的最後6年就在「身不由己」中度過。

因氣管切開,他無法進食,只能依靠鼻飼;

為了吸痰,碩大的導管導致其下巴脫臼;

待至後來,自主呼吸又改為由呼吸機代勞……

巨大的痛苦使巴金先生多次提出「想安樂死」的訴求,但無一例外,皆被駁回。

為此,在為數不多的清醒時刻,他曾艱難地用筆寫下「我是為你們而活」、「長壽對我是種折磨」之類語句,周圍人雖心生不忍,卻因「不能放棄」而繼續選擇「無動於衷」。

即使身處人生暮年,生存也不是首要目的,生活才是

但與之相反,當目睹父親陳毅渾身插滿導管,生命跡象只能依靠強心針勉力維持時,兒子陳小魯心如刀絞,他跑去詢問主治醫生:能不能不搶救了,病人痛苦,我們也痛苦。

對方反問:這是我們能決定的嗎?

很多年後,當陳小魯將自己的這個終身遺憾與同樣身為開國元勛後代的羅點點分享時,有著12年從醫經歷,見慣生死的後者著實心緒難平。

她忽然記起曾在網上看過的一份英文文件,主旨為——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醫療服務。

羅點點後來才知道:這便是在美國流行已久,並具有法律效力的「生前預囑」協議。

它倡導人們在身體健康時,通過簡單易懂的問答,提前決定自己臨終時的所有事務,以便能夠實現「尊嚴死」

此後,在朋友的大力支持下,羅點點創辦「選擇與尊嚴」公益網站,並在7年後,與陳小魯等一眾好友共同成立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切實讓「我的死亡我做主」這一理念深入更多尋常百姓家。

其實,不論是瑞典人在行將枯木時的放任自流,還是羅點點等人對自主死亡」的不懈追尋,其實質都源自一種臨終關懷。

醫學界有一句至理名言: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治癒總是少數,緩解也不常有,但寬慰卻不可或缺。

因此,以英國為代表的「緩和醫療」就成為世界醫學發展的大勢所趨。

既不讓末期病人在追求好轉的虛幻中無畏消耗,也絕不容許有人借「安樂」之名自暴自棄,而是以最小的傷害,最多的功效讓病人獲得最大的舒適。

「創傷性治療」是英國「緩和醫療體系」中的一大禁忌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如今有越來越多國內資深醫護工作者,正在為提升重症病人的生命質量不斷奔走呼號。

從2015年起,原上海瑞金醫院院長、中國抗癌協會常務理事朱正綱開始「攔刀」。他在不同學術場合大力呼籲:萬不得已,不要輕易為晚期癌症病人做手術。

瑞金醫院裡,面對一位胃癌晚期患者,醫生的討論結果是「不作為」

「以前,我們關注的是開刀漂不漂亮,能不能把腫瘤拿掉;現在我們關注的是患者能活多久,活得好不好。

以胃癌晚期病人為例,從前,手術切除被認為是最佳治療方案,但隨後的跟蹤表明:被抑制的癌細胞很快就元氣復活,並且,經由手術刺激,腫瘤自帶的免疫系統變得異常活躍,繼而會啟動更強烈的反撲。

《人間世2》里,一位未接受任何治療的絕症患者得以享受最後的一段美好時光

這一理念同樣受到原北京軍區總醫院腫瘤科主任劉端祺的認同。

自始至終,對於「生命不息,化療不止」的惡性療法,劉端祺一直持反對立場。

他曾說過:偌大醫院,他最不願去的就是ICU病房,除去必要的緊急救助,其他「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治療手段都讓他感到無望和冰冷。

ICU病房裡有最先進的設備,但對於一些病人卻只意味著掙扎與無奈

劉端祺甚至會直接對一些時日無多的病人說:買張船票去環遊世界吧,結果卻因「不作為」而遭到對方投訴。

沒過多久,病人拿著賣房賣車的全部積蓄來醫院準備放手一搏,但非但沒有奇蹟出現,不出數日,血本換來的床位就迎來了新主人。

2005年,上海建成第一個臨終關懷病區,彌留之際,危重病人會被推進一間特殊病房,不做任何搶救,只竭力緩解病痛,無計可施後,醫護人員就在此陪伴病人完成最後的告別。

上海市第一家臨終關懷病區的「關懷室」,病人將在這裡與這個世界作別

但截止2015年,每天有106人死於惡性腫瘤的魔都上海,這樣的「關懷室」卻只有76家。

生是偶然,死才是必然,只有坦然面對死亡才能更好地活在當下。

因此,把死亡的權力交還本人,在瀕臨絕境時,放棄人工維持生命的過度醫療,讓患者遵從自然規律離開人世這不僅事關個人歸宿,也考量一個國家的醫療水平和人文關懷。

END

還可以看

看更多走心文章

笨 鳥 文 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笨鳥文摘 的精彩文章:

38歲林俊傑肌肉照刷屏:你以為的自律,99%是錯的
遭瘋搶的優衣庫:你沒教養的樣子真丑

TAG:笨鳥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