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全球氣溫創新高,擴大10億公頃的森林覆蓋面積,可抑制氣溫升高

全球氣溫創新高,擴大10億公頃的森林覆蓋面積,可抑制氣溫升高

2004年5月,羅蘭.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執導的科幻災難片《後天》上映,既為影迷們呈現了一場震撼人心的視聽盛宴、也引發了一場關於全球氣候異常的熱議。影片中,全球氣溫升高導致大洋熱鹽環流的停止,進而全球熱量平衡系統崩潰、造成了各種各樣的極端天氣事件,比如巨型冰雹從天而降、龍捲風在大都市肆虐、上百米的風暴潮席捲而來等等。儘管《後天》中的種種極端天氣事件是戲劇性的虛構,可它並不缺乏理論和事實依據,比如美國夏威夷大學的卡米洛.莫拉博士和同事們的一項研究發現,若人類不能大幅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阻止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趨勢,那麼,2100年之後,全球性的極端天氣事件會頻繁發生。

為了防範全球性的氣候災難對人類文明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2015年,聯合國氣候大會通過了《巴黎協定》,其主要目標是21世紀的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不超過2℃,不過,僅靠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幾乎無法達成這一主要目標——2015年至2016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短暫的不再增長,可2017年之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又恢復了漲勢。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生態學家簡.巴斯汀(Jean-Francois Bastin)認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無法減少的情況下,植樹造林是僅剩的幾個選擇了,19世紀至今,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碳為3000億噸,如果全球的森林覆蓋面積在提升10億公頃,這些樹木會吸收2000億噸以上的碳。

由於二氧化碳在大氣和海洋中可以存在數百年之久,這種溫室氣體的濃度不斷攀升、導致全球平均氣溫升高和海洋的酸化。世界氣象組織宣稱,受到「溫室效應」的影響,2015年至2019年的全球平均氣溫創下了歷史新高,法國、西班牙、德國等等國家的部分地區,出現了罕見的40℃高溫,均突破了氣象記錄中的峰值。簡.巴斯汀認為,二氧化碳排放量難以抑制的情況下,植樹造林就成了消解大量二氧化碳的上佳選擇,不過,留給人們植樹造林的時間並不充裕,全球氣候已經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可供森林生長的土地面積卻逐年減少,若人們再不採取行動,則2050年前後,可用於植樹造林的土地面積會減少五分之一。

簡.巴斯汀率領的研究團隊對人造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進行了分析和評估,發現2050年之前,人們要把全球平均氣溫的升高幅度限制在1.5℃以內,必須在現有的全球森林覆蓋面積基礎上,再栽培10億公頃的人造森林,與此同時,人們也要大幅減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汽車尾氣的排放量等等。簡.巴斯汀認為,人們都知道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森林可以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但不太清楚多大規模的森林才可以產生滿意的效果,而他們的研究給出了一個確切的答案。迄今為止,植樹造林是解決溫室效應的最佳方案,只要人們立即採取行動,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會降至20世紀初的水平。

分析了8萬張衛星照片之後,簡.巴斯汀等人計算了地球還可以栽培多少公頃的森林,刨除了現今的森林覆蓋面積、農業用地面積和城市佔地面積之後,他們發現地球仍可以種植9億公頃的森林,除了吸收二氧化碳之外,它們還會提高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沙漠化等等。簡.巴斯汀等人還發現,植樹造林潛力較大的6個國家,分別是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和中國,中國仍可栽培4000萬公頃的人造森林。

小考題:你認為人類能否解決全球氣候異常的難題呢?歡迎你留言討論。

(本號專註於科技前沿、歷史拾遺、奇聞異事和人物品鑒,還望你的關注和訂閱,萬分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讀百卷 的精彩文章:

恐龍時代的地貌仍可見?巴西一處高原,保留七千萬年前的風貌
生命種子源於隕石?遠古隕石中的氰化物,古細菌體內也有

TAG:品讀百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