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勉居心誠敬(5)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勉居心誠敬(5)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勉居心誠敬(5)原文:

聖賢之道,唯誠與明。聖狂之分,在乎一念。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其操縱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縱任也。須知「誠」之一字,乃聖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明」之一字,乃存養省察、從凡至聖之達道。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間,萬境交集。一不覺察,難免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此想既生,則真心遂受錮蔽。而凡所作為,咸失其中正矣。若不加一番切實工夫,克除凈盡。則愈趨愈下,莫知底極。徒具作聖之心,永淪下愚之隊。可不哀哉!然作聖不難,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須從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慾之物,不能極力格除。則本有真知,決難徹底顯現。【序】十五

若請法齋主,與作法諸師,各皆竭誠盡敬,則其利益,非言所宣。如春回大地,草木悉荷生成。月麗中天,江河各現影象。故得當人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先亡咸生凈土,所求無不遂意。並令歷劫怨親,法界含識,同沐三寶恩光,共結菩提緣種。若齋主不誠,則出錢之功德有限,慢法之罪過無窮。僧眾不誠,則是鼓橐籥以為經,交杵碓以成禮。於三寶龍天降臨之際,作鹵莽滅裂塞責之行。其不至罪山聳峙,福海乾枯,生罹災禍,死受譴謫者,何可得也。【序】五八

勉居心誠敬(5)白話譯文:

成就聖賢的道路,唯有「誠」和「明」這兩方面。聖人與愚狂人的分別,在於一念心。聖人失去正知正覺就成為狂妄的人,狂妄的人克服邪念就能作聖人。我們嚴持操守便得聖賢之道,如果失去操守,放縱慾望就得不到。好比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有志修聖賢之道的人不可不勉力操持。不可稍萌生放縱任意的心。要知道「誠」這個字,是聖人和凡夫共同具備的真心。「明」這個字,是我們存心養性,不斷反省觀察,從凡夫到達聖賢的公認準則。然而,我們身為凡夫,在日常生活中,面對萬緣境界現前,一不覺察清楚,內心難免生起種種違背道理,情緒痴煩及邪念妄想等。這種無明妄想既然生起來,那麼真心就被禁錮遮蓋了。而後凡所作所為都失去其中正的道理。如果不切實下一番苦功夫,剋制慾望,將妄念徹底清除乾淨,就會使自己的情操志向越來越下劣,不知道會墮落到什麼程度的深淵中。我們白白擁有超凡入聖的真心,卻永遠沉淪在愚痴下劣人的行列里,怎麼不悲衰呢?然而成聖成賢不難,關鍵在於自己要恢復顯明真心本性,想要恢復自己光明的真心本性,就必須從格除我們的私慾下手。假設人們的物慾不能極力格除,那麼我們本有的真如本性,決定難以徹底顯現出來。【序】十五

如果請法的齋主,與作法的諸位法師,都能至誠恭敬到極點,那麼做水陸法會的利益,不是語言所能描述的。就像春天又回到大地,草木都沐浴春風而生長。像皎潔的月亮掛在天上,千江萬河中都會出現月影。所以說當這個人業消智朗,障盡福崇之時。其亡故的親人都會生到清凈的佛土,他的所願所求沒有不滿願的。並且能讓他歷劫的怨親債主和法界含識,都沐浴到三寶的恩光,共同結下菩提緣種。如果齋主不虔誠,那麼出錢打水陸的功德有限,而慢法的罪過無量無邊。法會的僧眾如果不虔誠,就將吹笙鳴笛當成誦經、敲鑼打鼓作為禮拜。在三寶龍天降臨之際,作這樣的鹵莽草率搪塞的行為。他們的罪惡就像高山聳立,福德的海洋就會幹涸枯竭,活著罹受災禍,死後貶降至惡道的人,何嘗不是如此啊!【序】五八

譯者按:橐音:tuó,古代的一種鼓風吹火器;龠音yuè,古代一種樂器,形狀像笛。杵音chǔ,是棒的一種,因其兩端粗,中間細;碓音duì,用於去掉稻殼的腳踏驅動的傾斜的鎚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印光法師 的精彩文章: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示念佛方法(3)
印光法師:殺業微細,但只留心護生即已

TAG:印光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