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庫爾斯克會戰的天平,為何偏向蘇聯?詮釋了「強者恆強」

庫爾斯克會戰的天平,為何偏向蘇聯?詮釋了「強者恆強」

一般認為,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不過在歷史上,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取得慘勝後,蘇德戰場和二戰的勝負並沒有直接分出來,隨後的戰場態勢一度出現反覆。直到庫爾斯克會戰,勝利的天平才徹底倒向蘇聯。

1943年初,從斯大林格勒方向反擊的蘇軍全線出動,急於收復失地。為了能夠快速結束戰爭,蘇軍的後方已經沒有了任何預備隊,隱患就在冒進中埋下了。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著眼實際,主動放棄了一些據點,在運動中誘使追擊中的蘇軍戰線越拉越長。

2月中旬,蘇軍戰線已經達到1000多公里。德軍且戰且退時,突然接到曼施坦因元帥命令----南方集團軍群所屬各支部隊,立刻擺脫當面之敵,於2月19日前在頓涅茨河和第聶伯河之間聚集。

2月19日,完成聚集的70萬德軍集中了優勢兵力,突然間向蘇軍發起反擊。戰線過長的蘇軍在腰部被猛烈進攻,遭受重創。蘇軍最高統帥部向進攻中的蘇軍下令:全面後撤!

而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再一次奪回了戰場的主動權。

蘇軍陷入重重困境

1941年戰爭爆發之後,德軍一直佔據著戰場的主動權。直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取勝前,蘇軍在戰略上始終處於被動防禦的狀態。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蘇軍的反攻一共持續了不到2個月,就因為戰線過長導致兵力不足,啞火了,這對蘇聯軍民的作戰信心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蘇聯軍隊蒙受了很大的損失,120萬精銳軍隊被擊敗,損失約60萬人;

全線撤退的過程中又發生了重大失誤:由於命令傳達不及時,在蘇聯西南部的庫爾斯克地區,有一個集團軍沒有來得及後撤,這個集團軍兩翼的蘇軍撤走後,形成了蘇軍在庫爾斯克孤軍深入的態勢,曼施坦因已經做好了將其殲滅的準備;

由於蘇德雙方的戰爭發生在蘇聯境內,兩年的戰爭導致蘇聯物資急劇缺乏。朱可夫在回憶錄《回憶與思考》中曾經提到,1941年莫斯科岌岌可危的時候,他的軍隊只需要200輛坦克防守,但是蘇聯全國卻無法為首都的保衛戰提供這些。1942年莫斯科保衛戰勝利後,由於缺乏彈藥,蘇軍每天只能打2-3枚炮彈,本應進入反擊的蘇聯軍隊,就這樣進入了僵持,任憑敵人繼續留在自己的國土上。哈爾科夫戰役失敗,他們未能依照計劃收回烏克蘭廣闊的工業區和農業區,物資方面再度陷入困境;

蘇聯原以為美國在1941年12月被拖入戰爭之後,會帶來大規模的援助,但是整個1942年,因為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充斥著危險的潛艇和軍艦,美國在1943年才開闢了一條伊朗方向的援助路線。然而,哈爾科夫反擊戰後,美國和英國陷入了懷疑當中:如果蘇聯不能守住他們的戰線,德國取勝後,援助物資豈不是落入德軍手中?因此哈爾科夫反擊戰後,外援減緩;

哈爾科夫反擊戰中取勝的曼施坦因制訂了一個吞食蘇軍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堡壘」計劃,此時的蘇軍尚在後退的驚魂中未定,局勢非常不利。雖然德軍內部有人認為需要加強新式坦克的配置,拖延了「堡壘」計劃開始的時間。但是對於蘇軍來說,這場隨時會開始大戰,主動權並不在自己。

一切成功,都應是從自強中走來

哈爾科夫反擊戰之後,蘇聯官方很坦誠,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承認了自身大規模潰敗的現實。以蘇德雙方的實力對比來看,由於德國已經佔領了幾乎整個歐洲大陸,又有西班牙、羅馬尼亞等國的協助,缺少美英等國的支持,勝負難料。哈爾科夫之敗後,蘇聯對盟國援助的渴望又進一步。但是美英的顧慮如何打消呢?可以說硬著頭皮,蘇聯選擇從腳下做起。

首先,在沒有英美資源的情況下,如何讓自己獲得更多的、維持勝利的資源?

蘇聯徹底激活了1941年以來從莫斯科轉移到烏拉爾地區的工業設備,後方短時間內建立了一個新的「烏拉爾國防工業區」,建立了從開採、提鍊石油、鋼鐵----輕重武器的製造的完整工業區。這一年,1.45萬輛先進的T34坦克從流水線上走下來。創造了人類歷史的巔峰。而烏拉爾工業區的建設速度,更是曠古絕今。

其次,如何在戰場上勝利?

打一場勝仗,而且在盟國極有可能不會提供幫助的背景下打一場大勝仗,這是獲得援助的最好的方法。庫爾斯克原本只有1個集團軍不到30萬人,面對曼施坦因70萬大軍毫無勝算,連撤退都做不到。

1943年2月--7月,蘇軍改變了注意,既然庫爾斯克的軍隊因為失誤而沒有撤退,那就不撤退了。

朱可夫將蘇軍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蘇聯一個方面軍相當於德軍1個集團軍群)調到了庫爾斯克突出部內,增配了2萬門大炮和3500輛坦克,約130萬人。庫爾斯克的後方是草原方面軍、5個坦克集團軍和空軍集團軍作為預備隊。

這意味著,原本計劃用70萬人包圍30萬蘇軍的曼施坦因,現在可能要面對自己5倍左右的兵力。而蘇聯基本派出了全部家當以及全部取勝的決心,要與德軍決戰。

大戰開始,勝利的天平徹底傾斜

一場史詩級的庫爾斯克大戰開始了,這是人類歷史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飛機和坦克大會戰。蘇德雙方的參戰人數分別為190萬和90萬,最終在這個戰場上,蘇聯損失了80萬人、坦克6000輛、火炮3000門、戰機1600架;德國損失50萬人、坦克1500輛、火炮5200門、戰機1000架。(《東線-從哈爾科夫到庫爾斯克》)

德軍在蘇聯戰場上徹底失去了再度進攻的能力,從此之後他們再也沒有在這個方向上組織起來大規模的會戰。

德國牆倒眾人推

羅馬尼亞國王發動政變,推倒了該國的法西斯政權;

不久後義大利發生政變,墨索里尼被抓;

在巴爾幹半島和羅馬尼亞地區,出現了德軍投降的情況。

盟國獲得信心,合力增強

庫爾斯克的戰局再次點燃了美國人的信心,1943年7月9日,就在庫爾斯克會戰開始第四天,美英聯軍為首的盟軍僅以2萬人陣亡的代價打死了3萬德意軍隊,迫使法西斯軍隊退出西西里島。雖然從戰後看,西西里島登陸沒有像諾曼底登陸一樣起到巨大作用,但就當是而言,德軍不得不抽掉了一批正在庫爾斯克作戰的軍隊去防禦義大利和法國方向。

1943年8月1日,美國空軍從利比亞境內的班加西基地出發,飛越地中海,航程1931公里,使用了177架飛機,對煉油廠發射了125000發槍彈,投下了311噸炸彈,整個羅馬尼亞大油田淪為火海,這就是著名的普洛耶什蒂大轟炸。而羅馬尼亞大油田為德軍提供了三分之一的原油,以及義大利全國的原油。

強者恆強,蘇軍的必勝信念感染了盟友,贏得了尊重和援助

就如同上文所提到的,庫爾斯克大戰爆發後4天,蘇軍幾乎沒有讓德軍有絲毫實質突破,他們與德國人在庫爾斯克的每一個村莊,甚至每一條溝壑里反覆爭奪。當盟國看到蘇軍並沒有重蹈在1941年閃電戰中崩潰的覆轍後,紛紛出手相助。

蘇德兩國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原本實力旗鼓相當,而盟國對德軍後方開火,在西西里島,在羅馬尼亞,在柏林和慕尼黑,盟軍飛機扔下了數萬噸的炸彈。大國聯手,德軍終於倒下了。

朱可夫在《回憶與思考》中稱:庫爾斯克會戰後,蘇軍已經可以單獨戰勝德軍

歷史上普遍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援助尤其是美國援助,對蘇聯的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蘇聯官方歷史資料承認,盟軍向蘇聯提供了18303架戰機,佔到了蘇聯戰機總數的20%;提供了150萬噸的汽油,比蘇聯自己生產的總數還多;美國向蘇聯提供了32萬噸的鋁,超過了蘇聯自己生產的總數,而正是這些鋁的存在,才讓蘇聯生產了剩下的80%的飛機。

但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這些援助中的絕大多數,是在蘇德雙方勝負已分的庫爾斯克會戰之後才出現的。有關1943年11月的德黑蘭會議的記錄可以證實這一點,這次會議上,蘇聯領導首次見到羅斯福,他表示「如果有足夠的鋁,我們才能生產足夠的飛機」,這說明1943年11月時,蘇聯才開始得到美國的鋁。

顯然的是,這些援助沒有在蘇聯最困難的1941年和1942年到達,卻在他們即將勝利的1943年年底來到。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物資雖然沒有在困境中幫過蘇聯,卻幫助他們後來成為世界超級大國。

強者恆強,歷史一視同仁

很多人可能會以為,這是因為美國對蘇聯的歧視導致的。其實在二戰援助蘇聯與否的考量中,美國對於英國和蘇聯的幫助雖然有厚薄,但態度上一致---都是戰友。

可美國最初看到英倫三島岌岌可危,並不願意援助英國,他們同樣擔心大不列顛輪落後,這些援助會到達德國的手中。丘吉爾為此不斷演講,表明英國心志,聲明即便大不列顛淪陷,他們也將逃往殖民地,帶領那裡的人民和軍隊繼續與德國戰鬥。

為了繼續贏得美國信任,英國在1940年7月3日摧毀了北非阿爾及利亞亞凱比爾港的法國艦隊,殺死了1297名法國水兵。這一強硬的態度等於一份投名狀,表明了對德不共戴天之心,這終於促成了美國通過了《租借法案》。

人們常常說,雪中送炭者少,錦上添花者多。雖然有些殘酷,卻也自有其道理。人與人之間尚有感情和道義的羈絆,可國家和國家之間從來只有永恆的利益。對於一國而言,擺脫困難往往只有唯一途徑,即自強,而強者恆強則是不變真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天就是歷史 的精彩文章:

從北宋談起:為什麼更先進的文明,容易被游牧民族打敗
蘇聯元帥臨終前,留下一本計劃書,16年後二戰爆發,保住莫斯科

TAG:今天就是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