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少見的《夏承碑》明拓本

少見的《夏承碑》明拓本

全稱《漢北海淳于長夏承碑》,也稱《夏仲兗碑》。東漢建寧三年(170)六月立。宋元祐時(1086-1094)在四川資州出土。明嘉靖時(1522-1566)遭地震裂毀。今存河北永年縣者,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府唐耀重刻。隷書。十四行,行二十七字。額陽文篆書,三行九字,"漢北海淳于長夏承碑"。存世較為可信的原石搨本為華氏真賞齋本,後歸李春湖。有翁方綱長跋。有翻刻本。華氏本有正書局影印。科普出版社《中國歷代書藝概覽》有局部影印圖版。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夏承碑》。

明王世貞跋此碑云:"其隷法時時有篆籀筆,與鍾、梁諸公小異而骨氣洞達,精采飛動,疑非中郎不能也。"清王澍評此碑云:"此碑字特奇麗,有妙必臻,無法不具。漢碑之存於今者唯此絕異,然漢人渾樸沉勁之氣,於斯雕刻已盡,學者觀此,當知古人有此奇境,卻不可用此奇法。"清程瑤田評此碑云:"余以為非中郎不能作。中郎有九勢八字決,惟此碑無訣不具,無勢不備。當以此為漢世諸碑字之冠。"孫承澤《庚子消夏記》:"其字隷中帶篆及八分。洪承相謂其奇恠,真奇恠也。有疑其偽者,然筆致有一股英毅之氣,決非後人所能及。"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評其書"高渾",並云:"然有芝英、龍鳳之勢,蓋以為中郎書也。吾謂《夏承》自是別體,若近今冬心,板橋之類。以《論語》核之,必非中郎書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師書苑 的精彩文章:

寫作中孩子都會有的五大問題
伴讀,孤獨方能出眾,而不是合群

TAG:京師書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