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喜訊:「秀恩愛,死得快」有了新證據

喜訊:「秀恩愛,死得快」有了新證據

秀恩愛,真的死得快

01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有適應環境,善於生存的動物才能存活。這便是達爾文提出的自然選擇的主旨。說白了,動物想要拼盡全力提高自己的生存率,誰不想活下去呢?

但偏偏就有「作死」的。學名Schizocosa ocreata的狼蛛,身披自然選擇演化出的、棕色有條紋的外衣,能和周圍的落葉輕鬆混為一體,若是趴在地上一動不動,鳥兒根本不會發現它。

直到有一天,愛情降臨了。性成熟的雄狼蛛,前肢上長著黑色的刺毛。為了求愛,他們在雌狼蛛面前大肆舞蹈,揮舞飄逸的「手毛」。這讓蜘蛛專家喬治·尤茲(George Uetz)感到擔心,怕蜘蛛在博取美人一笑的同時,可能也會吸引飢餓鳥類的注意

為了證明蜘蛛尬舞的危險性,尤茲請另一位生物學家特里西亞·尤比(Tricia Rubi)訓練了一群人工飼養的冠藍鴉(Cyanocitta cristata)來協助他。尤比讓冠藍鴉看地面上落葉和蜘蛛的影像,教它們如果發現了蜘蛛,就用嘴啄一個按鈕。冠藍鴉能毫不費力地找到「尬舞」的雄蜘蛛,卻很難發現趴在地上一動不動的雄蜘蛛。可見,對鳥類而言,跳舞的蜘蛛幾乎是送到面前的外賣。

那……為什麼還要秀?

02

公狼蛛為什麼要捨棄自然選擇帶來的生存優勢,用生命去跳舞?其實,不只狼蛛的求愛舞,許多動物的特徵也都不但對生存沒有一點用處,還可能成為生存的累贅,比如孔雀的羽屏,蟋蟀的鳴唱等等。

為此,達爾文提出性選擇理論,作為自然選擇理論的補充。他說,那些美麗的特徵,雖然無補於生存,卻可以吸引配偶。狼蛛跳舞,是因為母狼蛛喜愛他的舞姿。「舞王」能吸引母蜘蛛,繁殖許多小蜘蛛。隨著時間推移,代代相傳,那些更善於吸引異性的動物會留下更多的後代,他的兒子還會繼承他的舞步,這樣一來,於是雄性動物的裝扮和表演變得越來越華麗、繁瑣。

還有更誇張的。性選擇的戰術其實十分繁雜,除了靠顏值和才華,有些動物甚至使出奇招,直接「自殘」甚至「獻身」,可以說是與「生存」背道而馳。

比如有些狼蛛,用來傳輸精子的器官,是長在嘴邊的一對鬍鬚狀的東西,叫須肢。許多種類的雄蜘蛛,在交配之後,都會折斷自己的須肢,充當「塞子」,堵住雌性的外生殖器;姬蛛科的Tidarren argo,甚至會在交配之後被雌性吃掉。但他的須肢會代他完成傳遞子孫大業,還能堵上通道,阻止下一隻蜘蛛授精。這可謂是犧牲自己,也要交配。

性選擇究竟為何存在

03

讓我們講回前面的狼蛛——如果公狼蛛跳舞是為了討母狼蛛的喜歡,那麼母狼蛛為什麼會喜歡跳舞呢?這種品味看上去華而不實,甚至讓公狼蛛直接被吃喪命,顯然違背了自然選擇提高生存率的宗旨。對此,達爾文一直沒有提出一個像樣的答案。他自己也對此感到苦惱。他甚至說過:「看到孔雀的尾巴,我就覺得反胃!」

面對「性選擇」的謎題,新一代的進化論者知難而上,提出了自己的答案。演化遺傳學家費希爾(Ronald Aylmer Fisher)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在達爾文提出性選擇40多年之後,他為這個搖搖欲墜的理論,提供了新的支柱。

費希爾說,如果一群孔雀(或別的什麼動物)里,偏愛美麗羽毛的雌孔雀佔到多數,即使這個「多數」只是比不愛華麗羽毛的孔雀略多,這種偏好也會逐漸膨脹,發展成一種狂熱的流行風尚

那些不喜歡華麗羽毛的雌孔雀,會選擇樸素的伴侶,生下樸素的兒子。而相貌平凡的小孔雀長大之後,因為多數雌孔雀喜歡華麗的羽毛,所以他們只能受到少數雌孔雀的青睞,生育較少的後代。總之,喜歡樸素的雌孔雀,也許會有正常數量的兒子,但不會有很多孫子。

所以,雄孔雀的華麗羽毛(或者雄狼蛛的舞蹈),會跟著雌孔雀喜愛「花里胡哨」羽毛的本能,一同進化。不喜歡漂亮羽毛的雌孔雀「理智」的選擇,反而會減少她們的後代。自然界里那些最華而不實,鋪張浪費的特徵,就如同流行的服飾或明星一樣,人人追捧,唯恐落後,落後於「時尚」者,會受到時尚的懲罰。

Lophorina superba)也是個好例子 | fandom

還有一些人,關注於「繡花枕頭」內藏的實際價值。他們認為,孔雀羽毛和狼蛛跳舞,並不是像我們想的那麼無用,而是雄性優秀基因的表現。進化生物學家漢密爾頓(William D. Hamilton)和朱克(Marlene Zuk)認為,光鮮亮麗的外貌,恰好可以說明雄性動物身體健康,沒有寄生蟲

動物行為學家扎哈維(Amotz Zahavi)更加大膽,他說,雌性動物之所以喜愛作死的舞蹈和華而不實的羽毛,正是因為它們是累贅,就像漫畫里的負重練功服一樣——背負著這些累贅,還能活下來的雄性動物,自身一定是非常強壯,非常優秀的

性選擇與自然選擇相悖嗎?

04

不論是哪種原因,採用何種方式,性選擇的目標都是打敗對手,提高自己的交配成功率,也就是把「留下後代」放在第一位而這常常與自然選擇優先考慮「自己的生命」是相悖的

但無論是自然選擇還是性選擇,都是為了提高生物在演化上的成功程度。達爾文身處的維多利亞時期,是一個對性方面話題相當保守的時代。如果他活到今天,看到性選擇理論的發展,肯定會大跌眼鏡。

性選擇的背後並沒有一個有節操有智慧的設計者,我們今天能看到動物做出種種「不要命的」、「下流的」行為,只是因為在進化史上,這樣做的動物,留下了更多的後代而已。

參考文獻:

[1] [美]愛德華·O·威爾遜(Edward O. Wilson). 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M]. 毛盛賢、孫港波、劉曉君等譯.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2] [美]海倫娜·克羅寧(Helena Cronin). 螞蟻與孔雀——耀眼羽毛背後的性選擇之爭[M]. 楊玉齡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 Tricia L. Rubi, David L. Clark, Jonathan S. Keller, George W. Uetz. Courtship behavior and coloration influence conspicuousness of wolf spiders (Schizocosa ocreata (Hentz)) to avian predators. Behavioural Processes, 2019; 162: 215

[4] Knoflach B, van Harten A. Tidarren argo sp. nov.(Araneae: Theridiidae) and its exceptional copulatory behaviour: emasculation, male palpal organ as a mating plug and sexual cannibalism. Journal of Zoology. 2001 Aug;254(4):449-59.

作者:紅色皇后

編輯:八雲

一個AI

然而有些人甚至連秀恩愛的機會都沒有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 的精彩文章:

這顆智齒我不要了,愛誰誰!
沒有那些行星,人類不會出現在這裡

TAG:果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