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仕女即美人:一起來看各朝代都是什麼樣的審美

仕女即美人:一起來看各朝代都是什麼樣的審美

「眉不點而橫翠,唇不點而含丹。臉若銀盆,眼如水杏」,《紅樓夢》作者以此句描寫寶釵出場時的美貌。清代才女吳琪在《紅蕉集》序言中曾言「女子之不朽」。游過漫漫歷史長河,立德、立功、立言成為古代知識階層男性的人生理想。他們以載入史冊的功德偉績和文章永垂青史。雖然女性不能在廟堂之上為天下社稷建功立業,但翻開史冊,那些貞節烈女、誥命貴婦、教子有方的良母不絕如縷。比照男子的立德立功,家庭和社會責任感成為中國古代女性追求理想人格的主題之一。

寶釵捕蝶

唐宋以來,正統觀念和傳記、墓志銘中表達的對女性角色的期待和評價,直接或間接地塑造了女性在社會和家庭需求中的角色。通過古代繪畫作品中以女性為題材的仕女畫,可以反映出不同時期女性的生活狀態和人格魅力。畫作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映射出當時社會政治、經濟、人文意識形態的發展狀況。

仕女畫的概念

「仕女畫」指表現「仕女」的繪畫作品。在古代,「仕女」與「士女」通用,秦漢以前,士與女是不同概念,分指男、女兩者。秦漢以後,「士女」合成為專指貴族婦女的名詞。在繪畫作品中,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中最早使用「士女」一詞。唐代,「士女」尚未成為繪畫題材的專有名詞,使用並不普遍。唐代仕女畫主要表現上層社會的貴族婦女,其含義與早期「仕女」的詞意一致。

(宋人摹)張萱 搗練圖 局部

在宋代,「士女」一詞才被普遍使用,並逐漸成為一門畫科的固定稱謂。「士女」一詞的含義,發展成為了美人的同義詞。《宣和畫譜》中有「論美女」章節,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有「論婦人形相」一節,明確指出「士女宜富秀色婑媠之態」。在《宋中興館閣儲藏》一書中,周昉的仕女畫被稱為《美人圍棋圖》《美人按樂圖》等。「仕女」一詞的含義經歷了時代變化,從男女兼稱到專指女子,由主要指貴族婦女到泛指美人佳麗,最終確定了仕女即美人的概念。

(宋人摹)張萱 搗練圖 局部

(宋人摹)張萱 搗練圖 局部

仕女畫的發展

美術史上,仕女畫的起源可追溯到戰國、秦漢時期,長沙楚墓出土的戰國帛畫《人物龍鳳圖》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仕女畫作品。魏晉南北朝時期仕女畫發展成熟,所繪女子多為古代賢婦和神話傳說中的仙女,女性形象原型大多來源於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東晉顧愷之根據曹植《洛神賦》創作的《洛神賦圖》(現存宋摹本)中對洛水女神的描繪,呈現出美女瘦骨清象,氣度高古的風姿,畫家以魏晉時期對於女性體貌的審美,來表現帶有理想化的虛擬美女形象。

宋(摹)佚名 洛神賦圖 局部

盛唐時期是人物畫發展的高峰期,此時人物畫中所描繪的人物不再局限於功臣、良將、孝子、烈女,將視野轉向了現實生活,以貴族女性為題材,具有富貴之氣的仕女畫應運而生。這一時期的仕女畫不僅對外在事物、人物活動進行描繪,還表現了女性對內在心靈、思辨、哲理的追求,體現了對現實生活的肯定和感受。畫家熱衷於表現貴族婦女閑逸的生活方式,通過對女子理妝、簪花、游騎等生活場景的描寫,表達了貴族婦女處在生活中的複雜內心情感。南朝陳姚最《續畫品》中稱這一時期的女性人物畫為「綺羅人物畫」。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圖 局部

宋代仕女畫在創作上承襲了唐代風格又有所創新,其題材表現範圍更加寬泛。人物造型較為嚴謹,人體比例更加準確,體態塑造追求生動自然,人物造型更接近於現實生活中的女性形象。元代仕女畫發展相對滯緩,留存下來的的書畫作品較少。

進入明代,伴隨著明代文人畫的發展,仕女畫的題材逐漸擴展到戲劇、小說、傳奇故事、宗教故事中帶有唯美主義色彩的女性形象。清代仕女畫作品多表現風露清愁、黯然神傷的女性形態;傾向於「倚風嬌無力」的病態美。在這種審美追求下,畫作中呈現了較多的體型清瘦、神態憂傷的女性形象。《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形象為當時仕女畫中所流行的女性形象。

黛玉葬花

仕女畫作為我國傳統人物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畫家按照自己心中對女性美的定義來描繪女性的容貌、體態、氣質等。同時也可通過仕女畫中反映的女性場景,興趣愛好,進而了解當時的社會、人文的發展狀況。仕女畫中所呈現的女性觀念,也影射了女性在當時社會所處的地位和精神訴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篇 的精彩文章:

穿越桐柏森林,悄悄對你說晚安
生活總是難隨人意

TAG:美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