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之醫法圓通

中醫之醫法圓通

中醫之醫法圓通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講者簡介:馬新童,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北京藏醫院中醫三科主任,中醫全科副主任醫師,曾任新疆和田市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榮獲和田地區第三屆青年科技獎。臨證善於四診合參,用方獨到,屢除沉痾固疾,近二十年已診治約20萬人次,涵蓋30多個民族,被廣大患者親切地稱為「馬神醫」。

馬老師對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中醫經典著作進行深入研究,並廣泛應用於各科常見疾病與疑難雜症的診治,探討中醫防病治病的規律,成果顯著。發表論文:中醫治療「急症」案例舉隅、傷寒論 「導法」探析、經方中膠飴應用辨析、從傷寒論中的「蛔」看中醫的象思維、經方臨床應用舉隅等。

馬老師讀經典訪名師做臨床,經二十多年的學習實踐,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中醫診療體系和治療經驗:如在心腦血管疾病的診療方面,開創性的確立了針對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澀」法、針對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通」法以及複雜性腦血管疾病的「和」法三大治療法則,創立了針對心腦血管疾病預防、治療以及恢復的系列方劑:

? 自擬「調體」系列方劑治療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症等病。

?自擬「腦泰」系列方劑治療腦血管疾病。

?自擬十二味病竇湯治療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緩慢性心律失常等病。

? 自擬十味胸痹心悸湯治療冠心病,自擬五味頭痛湯、八味頭痛湯分別治療血管神經性頭痛、三叉神經痛,具有顯著療效。

此外,對小兒腦癱、阿爾茨海默病、腦萎縮、癲癇以及由於心腦血管疾病引起的精神情誌異常等疾病的治療有深刻的體會;對肥厚性心肌病、擴張型心肌病等疑難病的治療也有一定的研究。呼吸系統疾病方面,堅持繼承與創新並舉,用中藥針灸並用法取得良好療效。對老年慢性咳喘症,擬定了十味咳喘湯、十五味咳喘湯、十八味咳喘湯等系列咳喘方劑,取得了良好療效。在不孕及婦科腫瘤方面,運用燮理陰陽、調和氣血法,已治癒較多不孕症及子宮肌瘤、卵巢囊腫患者。

中醫之醫法圓通

顏大夫推薦

道德本體,一元四質,象數理炁;中醫之道,一以貫之,理法方葯。捫心自問,我們對中醫真正了解多少呢?中醫流派之眾、辨證模式之多是否已經令我們無所適從?但是如果站在足夠高的高度,傷寒溫病以及各個流派之間難道就不能通約嗎?我們該如何破除成見,立足於臨床呢?對於這些問題,馬新童老師已思悟多年。下面,就讓我們來聽一聽馬老師的思考——醫法如何圓通?

錄音原文翻譯稿:

尊敬的吳老師,巴山夜雨群的各位老師和同學們,大家晚上好!

非常榮幸受大家的邀請,能夠在巴山夜雨群跟大家共同來聊聊中醫的一些事兒。今天我和大家聊的是中醫之醫法圓通。

醫之道,任非小,關性命,誠是寶。

醫之理,很重要,花氣力,抓主要。

邊學習,邊創造,通古今,明醫昭。

我們講中醫是道呢,是法呢,還是術呢?自古以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莫一衷。我認為中醫既是道,又是法,又是術,是道器合一的。她不同於單另的一種學科,是對宇宙人生真諦探索的一種方法和實踐

中醫之醫法圓通

法的層面,介於道和術之間,是一種溝通道與術的橋樑。我們都說「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那麼請問,陰陽為何?術數為何?看來我們繞不開陰陽術數,繞不開陰陽術數具體的應用。

道德本體,一元四質,象數理炁,顯藏者象,對待者數,主宰者理,流行者炁,陰陽合炁,一炁化三,精氣與神,升降出入,氣血津液,四象更替,五行運轉,六氣分經,七曜懸朗,九宮八風,十方圓融。

醫是源於道的,「法於陰陽」,那麼陰陽在這裡是什麼呢?我認為取法陰陽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日、月、星的層面,取法陰陽就是取法日月星。第二是天地四時陰陽。在中醫上主要是把這兩塊搞清楚。「和於術數」,我們都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都來源於河圖與洛書,如果我們完全撇開河圖洛書,講的時候壓根不牽涉這些,那麼許多東西沒有辦法講清楚,沒有辦法將中醫這種特殊的思維方式貫穿始終。

我們都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本於陰陽」。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學中醫的人,不懂得真正陰陽的實質,不懂得將陰陽貫徹始終,在臨床當中就不是真正的中醫人,就不是一個真正的中醫學者,不是一個真正的中醫臨床大夫。

中醫之醫法圓通

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陰陽是什麼呢?為什麼古人沒有講「察色按脈,先辨陰陽」?這是因為陰和陽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別」是指入手的功夫,從何處入手而已。因此有《陰陽離合論》,陰陽可離可合。在一年四季中,有四個陰陽離合的日子,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還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在傷寒例中有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決病法,這些是講人法天地陰陽四時變化的規律,告訴我們大家任何的疾病都和時間有密切的關係,逃脫不了時間、空間和人本身,天、地、人三才之間的關係尤為重要

中醫的法門非常多,我們知道中醫有八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這八法又源於什麼呢?其實簡單的說不是祛邪就是扶正這兩法,不是治外感的就是治內傷的兩法,或者加一個不內外。

中醫之醫法圓通

和諸位一樣,怎樣學好中醫也是我曾經很困惑的問題。在大量的閱讀經典和臨床後,我們會發覺許多看起來說的好的理論,臨床上用起來卻是十分得不實在。而有些東西說的可能很簡單,用起來非常得方便,有時會有一種感覺——「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這時候我就悟出一個道理: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閱人無數不如明師指路,明師指路不如自己開悟。

如何開悟呢?開悟之道,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有句話叫做「盡信書不如無書」,又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其實我個人感覺,既要讀書多,還要臨證多,又要自己的體悟,要把古人的東西全部練到自己身上去,把古人所講經典的東西全部在臨床當中能夠運用出來,能夠體會出來。不是為了學而去學,是為了用而去學。所以我們先設定目標,我看書的方法不是把所有的醫書從頭到尾看一遍,而是哪個有用看哪個,是實用主義者。

中醫之醫法圓通

古人對各個流派有個說法,比如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雜病法丹溪,熱病法河間。這樣說有沒有道理呢?我們怎麼去看這些問題呢?其實古人在行醫生涯當中發現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他發現用一種方法或一種模型、模式去解決一些問題時,可能也能解決,但是比較複雜,這時候我們能不能根據中醫的理法另闢蹊徑,另成一些模式、法式呢?中醫的各個流派之間能不能通約呢?能不能匯通呢?我認為完全可以。只要站的角度足夠高,完全可以統攝,不只是中醫之間,中醫和西醫之間也能統攝,甚至人和天地宇宙也要統攝在一塊,因為本身就是一體的。不是分開的的,正所謂「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四時之法而成」。人是法天地陰陽四時的,因此必須和陰陽四時合才行,否則就生病,就是我們講的疾病。

在變易的徵象中,領悟出不易之理,選用簡易之法解決,是謂三易。中醫之道法術,亦復如是。」因此我常常跟學生們講,也跟同道們交流,中醫的理是非常非常複雜的,她是天地宇宙之理,而她的法是這些理對人體來說具體的運用指導原則,具體的術是在法的統攝之下具體的操作步驟,這個步驟應該是清晰的,明了的,簡單的,而且是可以反覆重複的,這樣才行。

中醫之醫法圓通

我們看傷寒雜病論中說「辨某某某病脈證並治」,因此我們看病的順序應該也是這樣的,第一個叫觀象,第二個叫識病,第三個是辨證,第四個是脈法,最後是治療,這才是一以貫之。理法方葯一以貫之,望聞問切都是切入點,臨床運用的時候四診要合參,這是最完美的。

許多的病在病人一進門的時候,你就有種感覺,你一望就知道他想幹嘛,大概有什麼問題,我把這種方法叫做抓大象的方法;有些病人還沒進門,你聽他說話的聲音大致能判定是什麼樣的問題,一聽就知道;有些問題必須要經過問才能知道;有的時候問了半天,好多信息都是不正確的干擾信息,你摸摸脈來體會一下,脈會告訴我們許多沒有表達出來隱曲的東西。因此古人說「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這是醫生的四個級別,其實每一門如果我們研究得透徹了,都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中醫之醫法圓通

我始終認為中醫不過五六之學,如果懂得了五和六,中醫就學得很好了,至少在理的層面來說已經很清楚了,五和六是可以來指導中醫實踐的。

五,五運五行,想對其運用自如建議學習傅青主、陳士鐸醫書中《石室秘錄》、《辨證奇聞》;六,六氣六經,想對其運用自如建議學習十個版本的傷寒論。想對陰陽有深刻認識與運用的建議學習《景岳全書.傳忠錄》與《鄭欽安醫學三書》。

可以說每天都在用五六看病,每天都在用陰陽五行的學說來診治疾病,可以說無時無刻離不開。都說陰陽五行是玄虛的,在我這裡它們不是玄虛的,它都可以有具體的實質,無論說是判斷疾病預後轉歸,還是取法、取象、用藥,都是時時刻刻離不開的。剛開始我用傷寒中的許多方子時,特別是在急性病、大病、重病中取得了非常好的療效,我在很多病案中跟大家交流過,很多病人用上以後確實很神奇。但實際上我們每天在門診中看的疾病,那種疾病是偏少的,反而是內傷雜病偏多,特別是在門診工作的人可能會有深刻體會。這時用傷寒的釋法,就會覺得有些怪,治病的速度不是那麼得快,大家有這種體會嗎?

後來經過了十年、二十年,體會越來越深刻,我覺得許多的方子有時顯得笨拙。倒過來我又想「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我又研究了東垣的東西,我發現他的方子量很小但是味數多,靶點就比較多,用起來每每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有能補傷寒方的特點。

說研究東垣的東西,說用他的理就說大話了,我是臨床醫生,就是用他的方子,研究臨床上怎麼去用,反覆體會,發現裡面隱藏了許多的秘密。反覆體會他的方子,這個功夫反覆地去錘鍊,就長到自己身上了,就把他化了,就自出樞機了。可能你用的方是仲景或者東垣的方,但是裡面的具體運用是你在運用,就是你在使用這個方,這才是你的東西。

我覺得學醫的人有時真的像個修行的人,雖然不在廟裡,但天天病人圍繞著你,當你解決不了病人的問題時,就會苦惱。作為一個醫生,不能為病人解決問題,叫什麼醫生吶。但是有些問題確實不能解決,因此我們是不是應該在臨床上去判別哪些是我們能治的病,哪些是不能治的病呢?我對此有一些看法,分享給大家。

病分四類:不治而愈25%,能治癒25%,遷延難愈25%,死證不治25%。不治而愈者,得天地和諧人不妄治;

能治癒者,天時地利人和而已;

遷延不愈者,天地人三才不合諧;

死證天沖地克人力不及

所以我們首先得有一個認識,我們任何的治療是有邊界的。當我碰到一些非常危重、極難治癒的疾病時,用了傷寒法,發現有些力量仍然不夠,這怎麼辦呢。我又回過來看了千金、外台等,包括深師和其他一些醫家的東西,發現許多的疑難重症、死症,在千金、外台中很多都有答案,只是我們水平太低,根本看不懂古人在說什麼,不理解他們說的病到底和現在有什麼關聯。因此我提倡先說繼承,先不要說創新。

中醫之醫法圓通

我曾經非常狂妄,自以為在臨床上取得了一些效果,創了一兩百首方子,後來發現自己真是「偶然獲益,便覺天下無敵」,我覺得《大醫精誠》裡面說的便是我這種人。當時看了古人很多治療的方案後,嘆為觀止。古人用藥的精準,象數理氣四個層面一以貫之,我被折服了,太牛了。我們只有信受奉行、依法奉行,才能出現很好的效果,只有真信才能真學,才能真用,才能真效。對許多所謂的疑難雜症,我們身體力行去做的時候,有困惑,有頓悟,有超脫等等方面,非此道中人難以體會。

當我用傷寒的釋法,碰到濕溫、暑溫這類疾病時,經常感覺不太會看了,用藥總感覺不能絲絲入扣,總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當我學習了溫病的許多東西,比如《溫熱經緯》、《溫病條辨》等方葯時豁然開朗,覺得理法方葯一以貫之,用起來非常方便,我認為其實就是一個三焦的辨證方法,它可以和傷寒通約,但是它這個方法是簡易之法

就拿這幾天來說,根據現在北京氣候,我門診上用的最頻繁的依次是三仁湯、甘露消毒丹和東垣的清暑益氣方,不論是外感的疾病,還是內傷的疾病,這三個藥方用的頻率是較高的。我們可以用五運六氣來說,可以用濕氣來講,可以用病人的體質和氣候的關係切入,不管怎麼切入,活在當下,當下怎麼解決,這是我們臨床大夫所必須要面對的,而不能徹談空理。

中醫之醫法圓通

其實我在臨床上有體會,溫病是傷寒的一個發展,它是對傷寒有力的補充,完善了傷寒當中許多或言不詳的東西,有些東西確實自出樞機,有它獨到的地方。受傷寒的影響,而又自出樞機,確實如此,不能一概的否定。而它的方子非常好使,臨床上的療效也非常好。我們是臨床醫生,以臨床是否見效為標準,而不是空談誰對誰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當我用傷寒的方子取得了很好的療效,比如用建中類的方子時,見了越來越多的病人後發現用這些方子的療效在降低,因為病情複雜了,絕不是一點點簡單的式法能解決的。正當我苦無對策之時,我發現了深師建中湯類的方子,使我別開眼界,水平又上了一個台階。現在我把深師建中類的方子發上來,供大家參考。

深師十位小建中湯:

黃芪40 當歸20 人蔘30 肉桂60

白芍40 生薑40 半夏40 附子10

炙甘草20 大棗20

(深師此方無飴糖是什麼原因?答:中滿不食甘故也,加小半夏湯化飲邪,可補仲景方建中類方的缺陷。半夏一升(130),生薑一斤(240),根據具體情況折開,可參考此量)

深師十位建中湯:

黃芪30 當歸20 人蔘20 桂心20

白芍40 炙甘草20 生薑60 大棗20枚

附子10 茯苓20 麥冬30 生地160

厚朴10 龍骨30 飴糖80

原方四服。此方實為深師小建中湯加減法而成!

中醫之醫法圓通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甚至輔行訣中的大陽旦湯,不知道大家看了以後有什麼樣的感想和體會。我想到當我們反覆去考慮一個問題的時候,其實古人早已在那裡等我們了,見與不見都在那裡。我們是自出樞機另闖一片天地呢,還是向古人學習,在古人肩膀上再往前走,而不是說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自認為自己高明。其實古人的東西在臨床當中的實際效果會折服我們的。

在桂林古本傷寒論當中,對於用六經治療奇經八脈的思想,對我就有很大的啟發。他把八脈為病與六經的關係、八脈內傷以及各自的脈,甚至連怎麼治他都全部展示出來了,非常的詳細也很系統。

假令督脈為病,脊背強,隱隱痛,脈當微浮而急,按之澀,治屬太陽。

任脈為病,其內結,痛疝瘕,脈當沉而結,治屬太陰。

。。。

督脈傷,柔柔不欲伸,不能久立,立則隱隱而脹;

任脈傷,小便多,其色白濁;

。。。

八脈內傷,其脈何似?師曰:督脈傷,尺脈大而澀;任脈傷,關脈大而澀;沖脈傷,寸脈短而澀;

。。。

督脈傷,當補髓;任脈傷,當補精;沖脈傷,當補氣;

。。。

陽維傷,則調衛;陰維傷,則養榮。

作為一個臨床普通的醫生,我是跟古人們學習,誰能幫助我們通向中醫的彼岸,我們就聽誰的。我們臨床上應用的時候會發現,這些東西都是大經大法,如果不知道真正的地方在哪裡,即使悟十年八年,可能一輩子都悟不出來,可能舉手投足就已經錯的十萬八千里了。可能經過百折困頓後,看到這些東西,會覺得是那麼的親切,那麼得一針見血,那麼得實在。

中醫之醫法圓通

其實我剛才是做了簡單的舉例,想通過舉例說明一些問題。我們是真的中醫嗎?我們對中醫真正了解多少呢?很多中醫人到了六七十歲、七八十歲說「我中醫沒有真正入門」,我覺得這不是客氣話,而是對自己內心客觀的判定,到底我們對中醫知道多少。

中醫的理就是天地的理,中醫的法就是天地運行規律的具體的一個操作之法。術是由法所生的,「十年成藥,百年成方,千年成法,萬年成理」,其實我的本意是說,因為人這一輩子是有限的,對一個葯的體會只有幾十年,而一個方的形成需要百年的驗證,一個法的確立是需要千年驗證,而理是萬年不變的,一個真正中醫的理法方葯都是需要用心去學習,用心去體悟,要有體會。不光是學習,而是要體會,把這些東西全部變成自己的東西,融入到自己的血液當中,甚至融入到自己的靈魂當中,一以貫之,這不是生而知之的。「十年成藥,百年成方,千年成法,萬年成理」,我是指這個意思。

中醫之醫法圓通

我們都說「合方治疑難」,但是我們現在臨床上發現了許多問題,莫名其妙的合方、沒有源頭的合方、泛泛的合方,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另外對很多事物的把握是不精準的,是模糊的,而且對它的適應範圍是不清晰的。

我在臨床上也經常用合方治療一些疾病,反覆的體會,甚至對很多藥物的比例劑量做了嚴格的控制,為什麼要控制呢?我們看看張仲景老先生是怎樣說的——「某某某湯主之,或宜某某某湯」。什麼叫「主之」,就是說這就是我們經過了驗證的東西,不要去問為什麼,只要去用就可以了。

因為醫之理太深了,打個比方,我經常給朋友和同學們講,這就如同說電視機的構造非常複雜,有很多迴路,這是高級工程師需要了解的東西,臨床醫生只要干一件事,就是按頻道。第一要搞清楚哪個頻道是哪個,比如這個頻道就是中央一台,第二就是不要把頻道按錯了。如果能按的很好,在當代來說,水平是不低的。對於一般的常見病、多發病,包括部分疑難雜症,效果是非常好的。如果你還想提升自己,達到一個聖賢的境界,就要去研究經典。

中醫之醫法圓通

第一個境界是通過學習經典、各家學說提升自己;第二個境界是用經典證明自己是對的,功夫都長在自己身上了;第三個境界是舉手投足間完全將理法方葯渾然一體,不拘一格,怎麼做都是有理的,你的理法方葯是一以貫之的。當然這樣境界的人確實很少,很難遇見。

所謂各個學派的創始人是如何產生的,就是用了以前舊有的方法或手段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時候在充分的繼承古人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探明機理,運用現有的東西進行化裁、整合、打磨,最後形成了一套新的方案。源於古人而有所提高、有所創新,這才是一條正路子,自古以來所有名家概莫能外。

我們看看是不是這個道理呢?張仲景就是研究了「《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並《平脈辨證》」,學習了古人的這些東西,然後當時對於寒疫,根據他老師張伯祖老師的東西進行了整理,發表出來的,據說有十三稿之多。仲景的東西經過了十三稿修改,但我們現在一稿都拿不出來。因為總是覺得今是而昨非,以前覺得某些觀念是正確的,過一段時間發現不是那麼確切,還有一些漏洞,不斷地在否定之否定。

中醫之醫法圓通

事物的發展也是這樣的,否定之否定,你說不行就會有人說行。在中醫當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從這個角度看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換一個角度換一個思維方式,可能非常簡單。因此我認為各種式法是並行而不悖的。無論是六經辨證方法、衛氣營血辨證方法、三焦辨證方法、氣血津液辨證方法、八綱辨證方法、經絡辨證方法還是五運六氣辨證方法,我認為每種方法都是我們切入的一個模型、一個門而已,真正進入大門裡面完全是可以通約的,看到房屋的內景的時候是完全一樣的,是完全可以通約的。

因為入的門不一樣,所以路邊的風景不一樣。但這無關緊要,關鍵是看我們能否保持敬畏之心,保持一個學習的心態,保持一個客觀的、冷靜的心態,就像一個嬰兒一樣去看這個世界。而不是說還沒有聽完,還沒有看完,還沒有了解完,就貼了很多標籤,這樣我們就不能夠進步,無法與聖賢交流。

我是從臨床而來的,從小(十三歲)受舅父影響,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易經、佛學、參禪打坐等等方面的修學,我感覺到其實現在的中醫是殘缺的醫學,是不完整的醫學,我們許多東西都說不清楚,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失去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沒有深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當中,而是各說各的話,這樣就根本無法與古人、天地、宇宙去溝通。

中醫之醫法圓通

真正的好醫生是體悟出來的,還真不是學出來的。連張仲景先生都說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博聞強識次之。我們不是生而知之的,那我們只有學而知之,博聞強識。因此我們不要帶任何的成見,對任何事物保持一種敬畏的心理。用心去體察,不要輕易地說對錯,好多東西不存在說對錯,只是說適不適合而已。

我的好多朋友都說,馬大夫、馬老師請你把你完整的體系拿出來。這個完整的體系我恐怕這輩子也拿不出來,原因在哪裡呢,因為我的體系就是沒什麼體系,全部是用古人的方法解決現在的問題。如果說有體系,那我和古今世間的體系是完全一致的,毫無差別的。我要拿出來,該怎麼去拿?到今天為止我也沒有想好。

問曰:可有一法統百法。答曰:無一法可舍,無一法可取!法為不定的方,方為一定之法。感恩大家花了一個半小時聽我講課,非常感謝能跟大家共同分享中醫的一些故事和道理,體會醫法圓通。

翻譯:王春穎

編輯:朱麗莉

校對:蔡果宏

聲明

本文章來源於馬新童老師2015年6月10日在巴山夜語論壇的講課,由「中醫家」委託中醫志願者整理為文字稿。中醫在線論壇聯盟提供支持。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發布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歡迎投稿:zcyk@zhongyijia.com.cn

搜索「中醫家"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透膿散類方治療下肢靜脈畸形並蜂窩組織炎
中藥治肢體麻木一例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