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破除成見 知所以然 才能真正領悟道理

破除成見 知所以然 才能真正領悟道理

文/道誠

社會上各種新事物不斷出現,需要我們去認知。而我們對事物的認知,不是一個從無知到知的過程,而是一個從已知到新知的過程。因為作為認知主體的人,除了嬰兒,我們在認知時總是帶有「前見」的,以往的知識、經驗、思想、觀念,不可避免地要對我們產生或多或少、這樣那樣的影響。

然而,固執地堅持某些「前見」不放,不利於我們去理解和接受新事物有時認知前應先把一些東西破除掉,或者說應該不帶任何成見地去進行新的認知。然後,我們根據新情況和新認知,領悟或對應與其相符的道理,去處理好事情。

《格言聯璧》:「不虛心,便如以水沃石頭,一毫進入不得;不開悟,便如膠柱鼓瑟,一毫轉動不得。」

有位大學者向南隱禪師問禪。雙方坐下後,南隱什麼都沒說,一味請學者喝茶。

南隱提起茶壺為學者沏水,水不斷瀉下注滿杯子,但南隱視若無睹,繼續倒以至於茶水溢出流到桌上。學者急忙阻止:「大師,請不要再倒了!」

南隱頓時停止,放下茶壺,注視著學者說「你的頭腦就像這隻杯子,裡面裝滿了各種看法和念頭。你不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對你說禪呢?」

一隻盛滿水的杯子,不能裝入哪怕再多一點兒的茶水。一個人的頭腦中,如果已經充滿了各種凝固的見解,就會排斥新思想的進入。由此可見,我們要領悟真理,必須先把種種的成見放到一邊,用一種虛懷若谷的態度,用心聆聽別人的說法。

我們在沒事的時候,保持虛靜的心境。因其虛靜,當遇事的時候,心能清晰地反映真相,我們能冷靜地處理問題,待解決之後,心隨即又恢復到虛靜的狀態。

《荀子·解蔽篇》:「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

當我們做事或者看人做事的時候,如果只是做或者看,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會拘泥於事情本身,無法恰當地運用。把適用於這件事的做法,生搬硬套、強行挪移到另一件事上,會被牢牢地卡住,無法量體裁衣地解決問題。

有個人經過山林看見樵夫在砍柴。忽然一不小心斧頭飛脫,掉下山谷。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做了一個顯眼的記號,然後從旁邊的小路繞下山去,對照著山上做的標記,很快在草叢裡找到了斧頭。此人對樵夫仰慕不已。

一天這個人乘船過江,船至江中時不小心寶劍滑落江里。旁人勸他趕緊跳下去打撈,他卻笑著搖搖頭,眼前浮現出樵夫刻記號的一幕,鎮定地說:「別慌張!我自有妙法。」

只見他用小刀在船舷上劍掉處刻了一道深深的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繼續前行,待停船後,此人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記號處跳入水中。撈來撈去,也撈不著劍,於是浮出水面撫摸記號,如夢遊般喃喃著:「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麼找不到了呢?」

這位刻舟求劍的人,雖然主觀上很想處理好事情,但是沒有注意到已經變化了的客觀情況,不了解江中掉劍與山上掉斧的原理區別,因而也無法相應地採取適當的措施。

只有領悟了事理,當事情的具體情形發生了變化時,才能根據具體的變化去做相應地處理,否則不知變通,只能壞事。

破除了內心中的成見,知道了事情的所以然,我們才能真正地領悟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邯鄲記》:榮華富貴猶如過眼浮雲
《少年派》:父母和孩子如枝葉相棲 榮辱與共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