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菜根譚》:為善不必令人知

《菜根譚》:為善不必令人知

文/陳婭妮

日知錄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菜根譚》

最近一直在關注章瑩穎案,幾天前美陪審團終於裁定嫌犯克里斯滕森綁架謀殺罪名成立。這個案件發生於兩年前,此期間嫌犯一直拒不承認罪行,甚至稱在章瑩穎之前,他已經殺害了十餘人,但從沒有查到和自己有關。

嫌犯猖狂的口吻令人驚愕,同時也不禁令人反思法律的約束力。美國伊利諾伊州已經廢除死刑,這就意味著對嫌犯尋求死刑判決非常困難。廢除死刑的初衷應該是一種人文關懷,希望給犯罪者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以及存在著誤判的可能性。往大了說,儒家社會會有一種「法外容情」的傾向,這也是出於對仍存有善念的犯罪者的悲憫。《菜根譚》說「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就是從道德方面對為惡者的心理進行剖析。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連環殺人案」的兇手恨之入骨,而對防衛過當的行為稍能理解。作惡但還怕人知道,這至少說明人還有羞恥心,但若是謙虛不斷地作惡,而且拒不承認所做之事是錯誤的,如克里斯滕森一般,那麼他內心的惡意中已經失卻了善,我們對他也沒有必要再心存善意。

「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這是《菜根譚》在上述那句話之後的語句,同樣耐人尋味。做著善事卻急於讓人知道,這說明做善事也是有目的性、有計劃的,為的是揚名尋求私利,那麼這種「善」的出發點就是惡的。西漢王莽便是典型代表,白居易的詩這樣寫:「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王莽在篡位前禮賢下士,謙虛謹慎,而一旦篡了位,也就暴露了沽名釣譽的實質。

在社會新聞上能看到不少令人心寒的案例,比如說個人或者團體打著募捐的幌子向社區鄰里甚至學校學生收錢,最後這些資金卻落入了自己的腰包。這就是被既收利又獲名的貪念所驅使,利用他人的善來「行善」,這本身也是一種惡。

《聊齋志異》中有一則故事《考城隍》,寫一個生員在病中夢到自己去考試,文章中寫下了「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這樣的句子,連神仙都讚不絕口。這個句子的意思與《菜根譚》這一句正有異曲同工之處。無心為惡,罪不至罰,若發現定要學會反思;有心為善,為的正是這份賞,因此確實不值得賞。

換言之,一個人犯了錯,如果能誠心改過遷善,終究能逃離惡的泥潭,重獲新生。相反的,一個人若是借著行善的名目以滿足私利,那偽善的面具摘下,背後仍是一張猙獰的面龐。善事本是不必「故意」去做的,它如一朵花的種子,被充滿善意的人們隨處埋下,終有一天開出花朵,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少年派》:父母和孩子如枝葉相棲 榮辱與共
二胎有了 你有關注老大的變化嗎?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