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動 > 國家隊杯賽與俱樂部球隊賽事在戰術層面的對比

國家隊杯賽與俱樂部球隊賽事在戰術層面的對比

像世界盃、美洲杯、歐洲杯這類國際賽,球隊的戰術部署甚至表現,會受很多客觀因素所影響,如賽制、國家隊的性質、比賽進行的時期等等,與一般俱樂部賽事存在著不少差異。如果僅從平常的角度進行分析,就會忽略了國際杯賽背景的客觀因素。

國家隊杯賽與俱樂部球隊賽事在戰術層面的對比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戰術元素】

首先,國際賽與俱樂部賽事最大的分別在於戰術元素的多少。受其性質所限,國家隊的球員每年可以一起練習的時間很少,在戰術基礎上則會比俱樂部球隊弱得多。同時,這大大提高了個人能力和死球處理能力的重要性。

戰術一詞,比起「集中在右路側擊」和「長傳推進」等進攻或防守的套路,有更深入和廣闊的含義。如果戰術僅局限於所謂的策略或套路,對高水平球員來說,根本不需要長時間的磨合就能輕易實行,在現今足球的概念中,戰術與球員之間的非言語溝通有莫大關聯。

國家隊杯賽與俱樂部球隊賽事在戰術層面的對比

個人層面上,球員在場上的每分每秒都與周圍的環境作出互動,從而接收、分析和提供不同信息,包括空間的位置、對手和隊友的行為與位置、皮球的位置與去向等等。球員的每一個行為,其實都是在球員對這些信息的分析和演繹後才經由大腦「指揮」而發生。在這情況下,假設球隊的11名球員,都對球場上的情況有一模一樣的演繹,他們之後所產生的行動就很可能是相當吻合,行動的速度和準確性會因而大大提高。而所謂的戰術理念,其實就是透過一些原則或框架,嘗試操控球員接收和演繹信息的過程,期望達到一致的行動。因此,相比較「針對右路進攻」等策略,戰術原則主宰著場上每個微細的認知過程和行動。只有在訓練時通過長時間的互動和理解,認知過程的一致性(戰術元素)才可能增加。

國家隊杯賽與俱樂部球隊賽事在戰術層面的對比

有些球迷或許會認為,從開始集訓直至杯賽開始一般來說有差不多一個月時間,況且每年都有幾段國際賽周期,還不足夠培養戰術元素嗎?然而,這是過於理想化的想法。大部分國際賽賽期的賽程極為頻密,十天內要應付2~3場比賽,加上球員舟車勞頓,所以有很多訓練都被迫要以恢復性為主,每次賽期可能只有兩至三課訓練是以戰術為重心。世界盃、美洲杯、歐洲杯前的集訓也是,大部分球隊都在這期間安排了幾場友賽,加上球員在漫長且賽程頻密的賽季後已體力透支。所以在這幾星期內,始終球員的狀態和體能狀況才是首要考慮,教練不可能將很多時間放在戰術培養上。

國家隊杯賽與俱樂部球隊賽事在戰術層面的對比

2010年及2014年世界盃,奪冠的德國和西班牙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首發陣容中有多名球員都來自同一傢俱樂部,這種情況相當有利於球員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同一俱樂部的球員可在某些位置上形成一個成熟的配合小組,例如西班牙的中場線(哈維、伊涅斯塔、布斯克茨)、德國的右路主軸。這兩個例子可以反映戰術元素對於球隊成敗的重要性。

【個人能力與死球】

但對於一般球隊而言,在戰術能力較弱的情況下,球員的個人能力與死球處理在國際杯賽有著不一樣的重要性。這一現象是理所當然的,當溝通和合作能力有限時,球員之間要憑配合和組織來創造或阻止攻勢就相對困難。於是,球隊就唯有利用較簡單或者說牽涉較少戰術元素的方法達成目標,例如依靠某些球員的個人突破,或兩三名球員之間的小組配合。所以,若一支球隊的平均素質平平無奇,但卻擁有一兩位特別出眾的球員,相比起一支平均素質較高,卻存在隊員之間配合默契度較低情況的球隊,在國家隊杯賽的客觀環境影響下,可能會有更大的優勢。在歷屆的國際杯賽中,在兩三名世界級球員優秀的表現帶領下殺出重圍的球隊,實在比比皆是。

國家隊杯賽與俱樂部球隊賽事在戰術層面的對比

至於死球的情況也相類似,從過往幾屆世界盃的數據反映,平均約22%的進球來自死球,比重很高。在同年(2018、2014和2010年)舉行的歐冠,只有不到10%的進球來自死球,而且這一比較也是建基於場均進球數字相約的前提下。由此可見,死球的處理在國際杯賽中尤其重要,可能是很多賽事勝負的分水嶺所在。不同於運動戰,死球屬於「標準化」的情況(Standardized Situations),複雜性和變化相對較低,意味著球員可更容易在這些情況中產生一致的認知,因此,某些教練會比平時更注重死球戰術,務求在緊絀的訓練時間獲取最大的成果。

國家隊杯賽與俱樂部球隊賽事在戰術層面的對比

【以防守為重的戰術部署及中場組合】

世界盃、歐洲杯、美洲杯等比賽的另一要點,在於多數球隊都會採取較保守的戰術部署,令比賽的節奏比較緩慢。當然,淘汰賽賽制是主因之一,會在心理上造成一定影響。另外,球員的體能狀況也是另一考慮。經歷一個漫長的賽季後,球員經已苟延殘喘,未必每位球員的狀況都能適應強度太高、太進取的踢法,過分疲勞很容易造成各種傷病。除此之外,以防守為重的踢法也與戰術元素有關。上面提過,基於球員的體能狀況和備戰安排,其實國家隊教練往往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建立自己的戰術體系。這一過程主要涵蓋四個階段:控球在腳、無球在腳、轉攻為守、轉守為攻。對於國家隊教練來說,難題在於在有限的時間內,究竟應將注意力和時間集中在哪一方面。這種情況下,一般教練都會以防守為先,然後才進一步發展其他方面。以防守為根基,可有效鞏固球隊的穩定性和信心,主要是在心理上打下基礎,因人的心理有「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的本性。而且,防守的戰術元素相對上較容易吸收和實行,因防守一方往往都是被動的角色。主要是以上的三個原因,令大部分球隊都偏向採取以防守為主的戰術部署。

國家隊杯賽與俱樂部球隊賽事在戰術層面的對比

參考過往幾屆世界盃由FIFA公布的技術報告,在技戰術分析的一欄,都說明防守的組織、紀律和緊密性是戰術上最重要的範疇,也是成功球隊的關鍵。而從數據上看,有接近50%的世界盃進球在比賽的60分鐘後發生,也很可能與球隊在初段穩打穩紮有關,直至體力下降或求勝心切的比賽末段才增強攻擊力。從這種現象其實可對球隊的調兵遣將作出一定程度的推論。在以防守為前提,要求穩打穩紮的戰術體系下,很多成績較突出的球隊陣中都有不少踢法較體力化和防守能力不俗的球員,尤其是在中場中路的位置。以下是由2002年世界盃起,能打進決賽隊伍的中場組合:

2002:巴西:吉爾伯托·席爾瓦、克萊伯森 ; 德國:哈曼、施耐德、巴拉克(決賽缺陣)

2006:義大利:加圖索、皮爾洛; 法國:馬克萊萊、維埃拉

2010:西班牙:哈維·阿隆索、布斯克茨; 荷蘭:德容、范博梅爾

2014:德國:赫迪拉、施魏因施泰格; 阿根廷:馬斯切拉諾、比格利亞、佩雷斯

2018:法國:坎特、博格巴;克羅埃西亞:拉基蒂奇、莫德里奇

雖說不上是定律,但可見大部分奪得佳績的球隊,或多或少有一些能力較強的防守型中場在陣。

國家隊杯賽與俱樂部球隊賽事在戰術層面的對比

【板凳深度重要嗎?】

經常聽到關於板凳深度的討論,如法國、德國和西班牙這些勁旅,有足夠的人才組成兩三套有實力的陣容。當然,這種說法是可以反映該國家優良的青訓系統以及成熟的國內聯賽環境,但如果要與該隊的實力掛鉤,就似乎不完全合理。俱樂部球隊的賽事中,賽季橫跨大半年,要應對差不多四五十場比賽。面對傷員,狀態不佳等問題,球隊在一個賽季通常都要用到超過20名球員。相反,在世界盃,除非受傷患問題困擾,或者是表現欠佳,否則大部分國家隊在比賽過程中都不輕易對首發陣容作出調動。

國家隊杯賽與俱樂部球隊賽事在戰術層面的對比

首先,因國際杯賽是一個在短時間進行的淘汰賽。在一個月內,球隊需要應對七場比賽,而且每場比賽都是非勝不可,所以根本沒有輪換的需要和空間。其次,突然對陣容作出變動,球員都需要一定時間適應和磨合。但在賽事開打後,球隊每隔幾天就要踢一場比賽,訓練的時間非常有限。再者,長居板凳的替補球員的狀態問題也是一個未知數。基於以上理由,其實在23人大名單中,通常只有15-16名球員會出戰大部分比賽,對球隊場上的表現有貢獻。其餘7-8名球員可說是「無關緊要」。過往幾屆世界盃的決賽參賽隊伍中,經歷七場比賽後,每隊平均有6-7 名球員的上陣時間少於20分鐘。連能夠打到決賽隊伍都有這個情況,更何況是其他更早出局的球隊。所以,在評價各隊伍的實力時,不妨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15-16名主力身上,板凳的重要性大致可以集中在那4-5名替補身上,其他替補對穩定軍心或提供經驗等幕後工作則會有更大的貢獻。

國家隊杯賽與俱樂部球隊賽事在戰術層面的對比

【總結】

每屆國際杯賽都會有不同的戰術趨勢和特點。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客觀環境往往會對情況形成不少的限制。而上文討論過的幾個特點,似乎就是國際杯賽的客觀環境所致的關鍵因素。

本文作者:大渣足球思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