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酒和酒仙,與詩和文化之間的關係。一篇對中國酒文化現象的顛覆之作!

酒和酒仙,與詩和文化之間的關係。一篇對中國酒文化現象的顛覆之作!

*作者簡介:南郭居士,本名郭軍,男,漢族,籍貫甘肅徽縣。中國詩歌學會、中華詩詞學會、中國金融作家協會、詩刊·子曰詩社會員,「中國詩歌報」詩詞創研中心副主編,隴南市詩詞學會副秘書長,狗尾草詩人原創藝術團隊主創人員。有數百篇文學作品在各類報刊及網路平台發表。著有「南郭詞文」,並獲第三屆「中國金融文學獎」詩歌提名獎。獲「首屆國際詩酒文化大會」現代詩入圍獎。作品入編第四屆中國百詩百聯大賽。

祝酒歌關牧村

漫談酒和酒仙,與詩和文化之間的關係

南郭居士

八月桂花飄滿籮,吳剛不折又如何。

君當傾灑蟾宮酒,共享人間醉里歌。

(南郭居士《詩與酒·系列》片段)

經常看到或聽到一句話,說「中國酒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云云,其實平常也不去細想,只是感覺到大體可能就是那麼一回事吧。可偶爾靜下來一琢磨,酒怎麼也和文化扯到一起了呢?記得小時候起,校規就有不飲酒這一條,後來上中學上大學也都有這一條,這不就是說,傳承文化的殿堂都不允許飲酒啊,而且那時候人們對飲酒的人大體都沒有什麼好的映象,更別說和文化沾邊了。

而且在中國,許多行業都有所代表的神,比如土神、穀神、灶神、財神、織女、白眉神、馬頭兒佛等等,可就是沒有酒神。這可能與歷代皇帝禁酒有關,自夏以後直至明清,都有禁酒令。甚至也與佛教禁酒有關。佛教是反對飲酒的,無論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飲酒,因此也就不可能給酒封酒了。

那麼最近一、二十年傳的很多的所謂「酒文化」又是什麼呢?這還真讓人費了一次神,於是筆者又回顧了一下不遠的過去,原來,這個酒文化其實是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影響下催生的一種和經濟相關的現象,而不是什麼真正的文化現象,這種經濟的文化手段主要是在各個白酒廠家促銷方式下產生的一種產物和現象。

而所謂中國古代的酒文化,其實是現代人把所有與酒有關的知識做了一次匯總,比如酒的起源,傳說,生產及與之相關的一些活動和物品,被泛泛的說成了文化。說白了就是與酒相關的一些知識。要把它說成一種文化還真有點牽強。

下面我們看看關於文化的定義:1.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2.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迹、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3.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學習~。~水平。

針對以上三點,我們看到,酒形成一種精神文化還為時尚早,它的沉澱和積累還沒有達到形成一種有特定影響的體系文化的要求。但我們通過一些釀造技術、風俗、傳說及詩歌等方面的聯繫,可以把它歸結為一種酒文化現象。

我這樣說對於一些與酒相關的企業及研究所謂酒文化的人士可能顯得不太友好,不過我覺得還可以變通一下,即把所謂的酒文化可以稱之為酒的歷史和酒的文化,這裡加一個「的」字,不失為一種兩全其美的辦法,這對洋酒也同樣適用。筆者注意到,在這方面做的最絕的是,瀘州老窖舉辦的幾期國際「詩酒文化」大賽,真是匠心獨運,天衣無縫,非常巧妙的把「酒文化」三個字給鑲嵌了進去。

那麼,我們就來談談酒和文化相關的一些事。這裡對於一些和酒相關的風俗就略過去了,因為過於瑣碎,儘管風俗也有許多文化成份在裡邊。下面主要說一說酒與文化最密切的部分文化名人以及酒與詩歌的關係。

俗話說,煙酒不分家,但在詩人眼裡,卻是詩酒不分家的。這裡,估計你已經想到一個人了,是的,就是你首先想到的那個人,大名鼎鼎的詩人李白!在他眼裡,酒要多值錢就有多值錢,只有錢不那麼值錢:「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他喝酒還需「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不光「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還要「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到他那裡,真的是酒海都會被喝乾。

其實,自古以來想喝酒的詩人有的是,也多的是,比如杜牧:「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比如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等等等。

也有拿酒長精神的,比如曹操:「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還有劉禹錫:「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而蘇軾把酒還當成天氣預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也有人把飲酒當消遣,比如陶淵明:「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而這幾人又把酒當成一種英雄豪氣,王維:「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陸遊乾脆跑到農家蹭酒去了:「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不過說起天底下最會勸酒的人,卻非王維莫屬,就因他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最後被人連詩名都改了,叫成了「陽關三疊」,變成專門勸酒的歌,勸人喝酒時,一遍又一遍地疊唱,直唱到客人不飲都不好意思了。

於是有人說,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就是一個酒的文化史。當然恰當的說,應是一個有酒的文化史,很抱歉筆者這裡又加上了一個「有」字。的確,如果沒有酒,我們又何從品味李白舉杯邀明月的雅興,蘇軾把酒問青天的情懷,如果沒有酒,我們也無從知道歐陽修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放,和曹操對酒當歌的氣度,以及杜甫白日放歌須縱酒的洒脫。

朝賞菊,暮吟詩,莫問陶公知不知

因為愛,哪怕一醉千年

夢裡天涯,原是風騷翰苑客

因為愛,天涯何處不逢君

為所求,寧願門謝春秋塵與土

紅塵為伴,最美處,窗含朝暮畫和詩

(南郭居士《詩與酒》片段)

古人愛酒甚至嗜酒,是因為娛樂活動比現代單調的多,因此需要以酒作為豪邁氣概或者詩情畫意的「血液」,因兒我們才聽說了曹操的煮酒論英雄,關羽溫酒斬華雄,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等等一系列與酒相關的傳奇故事。

在古代,對於喜愛酒的人有很多雅稱,諸如酒顛、酒真、酒禪、酒痴等。而在當今我們也有酒友這一稱呼,甚者還互相冠以了酒鬼、酒徒、酒缸、酒神等等稱號。現在,就讓我們鄭重領略一下,自古以來這些與酒和文化相關的代表人物的風采吧。

第一位,當屬「酒宗」孔子了。

孔子,是一代儒學宗師,那麼孔子愛喝酒嗎?其實,孔子的酒量很大。王充在《論衡》里透露了他的酒量:「文王飲酒千鍾,孔子百觚。」孔子曾說過:「夫酒無量不及亂。」意思是說喝酒這件事,是不需要限制飲酒量的,只要不喝醉就行了。他還經常參加鄉鄰舉辦的酒宴,他主張要有酒德,不可濫飲。平常人喝上幾杯可能就醉了,但孔子卻可以無限量暢飲,還能在後勁來之前克制好自己,可見,他才真正是酒場上高手中的高手。

酒德觀念是儒家酒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修身養性,從政化民的政教哲理的延伸。因此稱孔子為酒宗是當之無愧的。

【鷓鴣天】思孔聖

南郭居士

仁義相傳夢遠周,眾生恆愛念春秋。

因材施教緣夫子,逐國環遊話孔丘。

儒學立,六經修,師徒論語澤神州。

景行難覓麒麟過,仰止高山天地悠。

那麼,「酒神」又是誰呢?

在中國,公認的酒神有兩個,分別是儀狄和杜康。

自上古三皇五帝時期,就有各種各樣造酒的方法流行民間,是儀狄將這些造酒的方法歸納總結出來,使之流傳於後世。儀狄傳說是夏禹的一位祭司,是最早見諸史書的釀酒專家,中國人發明的「曲葯釀酒術」的「發明權」就劃歸於他。

而關於儀狄的性別現在還有爭議。先秦文獻記錄為女性,而後世的文獻則完全男性化。《戰國策·魏策》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於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有的版本作"帝女儀狄作酒而美",少了那個"令"字,爭議蓋源於此。對此有專門的解讀文章。漢許慎在《說文解字·酒字條》中也有同樣的說法。

能對造酒進行這種總結推廣工作的,應該不是一般平民,所以有的書中認定儀狄是司掌造酒的官員。

杜康是夏禹的第五位繼承人,大概因為他是帝王的緣故,因此後世關於他"作酒"的記錄要遠遠多於儀狄。杜康作秫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杜康在造出秫酒的同時,還順便發明了畚箕和掃帚這兩件我們每天都能用到的生活小工具。有人論證,如果硬要將儀狄或杜康確定為酒的創始人的話,只能說儀狄是黃酒或醪糟酒的創始人。

飲隴酒,醉桃源。春暖花開二月天。

把盞酣歌當弄舞,應邀楊玉撫朱弦。

(南郭居士【搗練子】煮酒隴南)

二月二,早春初。山寺桃花伴古書。

那酒那人猶夢裡,那詞那曲入屠蘇。

(南郭居士【搗練子】咫書春夢)

接下來,再說說「酒聖」。

杜康是酒神,也有人說他是酒聖。但比較被公認的酒聖應是杜甫,因為他好酒不亞於李白,而且又是詩聖,因此稱他為酒聖也感覺很相稱,不過也有人稱他為酒豪。但不管怎樣,酒聖總歸姓杜。

「朝回日日典青衣,每日江頭盡醉歸。」杜甫在長安任左拾遺時,因為好酒,有時都到了典當衣服來換酒喝的地步了,而且每次都要喝得「盡醉」。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統計杜甫現存詩文1400首,寫飲酒的就有300首,比李白的還多。而且據記載,杜甫的死也與暴食暴飲有關。

與君昨夜千盅透,珠簾未醒消清晝。莫道醉如仙,心憂天地間。

酒干須放縱,看劍幾回夢。但問欲何求,舉杯對影愁。

(南郭居士【菩薩蠻·濁酒清愁】)

最後,數一下誰是酒仙。

酒仙,這個稱號屬於李白似乎很恰當,因為詩仙的緣故,大家很順口就會說出酒仙李白。但也有人說酒仙應該是劉伶。劉伶可是一個不簡單的人, 他是魏晉時期名士,「竹林七賢」之一。 因為他們兩人都嗜酒放曠,且在傳說中都成了仙。

先說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是唐朝著名浪漫主義詩人,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被後世譽為「詩仙」。他性格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詩作中許多都是醉酒時寫的。李白與酒正如他與詩,從未分開,酒已被他融入詩中,似乎成為他生命和感情的物質載體,甚至成了他詩歌的靈感之源。酒聖杜甫在《飲中八仙》里寫到,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而且李白的死,的確也與酒有關,一說是因酒精慢性中毒而死,還有一說更具詩意,是說他酒醉後在採石江邊撈月,結果溺水而亡。但不管李白是怎樣死的,筆者得寫一首詩紀念一下這位詩界和酒界的大神,詩名就叫——

《我與李白擦肩而過》

春天從李白故里走過

滾滾紅塵 窗外刮來一陣風

心儀已久,女孩摟住李白的腰

留影前,是半個詩友

留影后,成偶像粉絲

我從巴西走過 我從隴西走過

我從山東走過 我從會稽走過

我從潯陽走過 我從夜郎走過

一次次走近李白 一次次,與明月擦肩而過

於是 對詩友道

那些年,若不酗酒,亦半個青蓮矣

殊不知 白乃酒仙,會須一飲三百杯

太白好劍,終成詩仙 幼安尚武,卻成詞龍

而我,甘品黃粱於南郭,做盡唐宋夢

桃花潭水深千尺,屈指一千三百年

謫仙終歸成仙

不管是 淹死酒里,水中,抑或詩行

詩魂不滅

一次次 夢回唐朝

不會吟詩,也會吟

再說劉伶。劉伶(約221年-300年),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州)人,魏晉時期詩人。平生嗜酒,酒風豪邁,被稱為「醉侯」,曾作《酒德頌》,另存《北芒客舍》詩一首。他宣揚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是竹林七賢中社會地位最低的一個,其作品生動的反映了魏晉名士崇尚玄虛、消極頹廢的精神面貌,也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蔑視及對自然的嚮往,後世以劉伶為蔑視禮法﹑縱酒避世的典型。而提起「酒仙」,一些文化人和有飲酒常識的人都會想到這個醉卧在晉代竹林里的人。

劉伶曾為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的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對朝廷策問,強調無為而治,以無能罷免。泰始二年(266年)朝廷請劉伶再次入朝為官,劉伶拒絕。魏正始年間,他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王戎及阮咸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劉伶關於酒的逸事也較多,限於篇幅從略。

史上稱酒仙的人其實還很多,除杜康、劉伶和李白外,還有西漢著名的賢相曹參,唐代嗜酒的八位學者名人,亦稱酒中八仙、酒八仙人或醉八仙,出自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一仙賀知章、二仙讓皇帝李憲長子、汝陽王李琎、三仙唐太宗長子、恆山王李承乾的孫子、清和縣公李適之、四仙崔宗之、五仙蘇晉、六仙李白、七仙張旭、八仙焦遂。

看那李白,在千年前大醉

把詩遺在路上

多少年,我借月吟唱

今夜醉成李白的詩句,若痴友相邀

請在明月秋風之下舉杯

看那酒那人猶夢裡

與那詞那曲入屠蘇

(南郭居士《詩與酒》片段)

另外,有個叫陳子和的明朝人,號酒仙,為「浙派」畫家之一,有一些存世作品。最有意思的是,有人把水滸中魯智深和武松的酒量做了比較。魯智深喝的一桶米酒,裡面含有的酒精量大約是60,而武松喝了十八碗黃酒,裡面含有酒精大約是78,由此得出結論,武松的酒量要比魯智深好,是梁山好漢的第一酒仙。

關於酒和酒的文化淵源,也不是一時半會能說的完的。壺中日月,大千世界,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談中。最後,就讓筆者再送君一壺酒,醉眼看人生吧——

一壺老酒

和靈感對斟

竟忘了,此身不是唐人

把一壺老酒

醉成水中月

欲打撈一尾

古詩中的魚

老酒

可釀,可悟,可醉

人生在酒

我在詩

一次次忘了,不是酒仙

皆因夢未醒,魂未歸

一壺老酒

意未盡,酒未乾,夜未央

不幹這口

憋得慌

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郭居士 的精彩文章:

如何賞析古詩詞中的名句?
何謂樂府、歌行和七古?怎麼區分?

TAG:南郭居士 |